多元目标、多维方式、多方协同教育模式研究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22-03-18 02:32孙鹤龄吕振凯李兆芳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匠协同精神

孙鹤龄,吕振凯,李兆芳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116100

一、背景

2016年,弘扬工匠精神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又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此后相继被写入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等文件,培育工匠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1]。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职业院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技并修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扎实推进工匠精神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职业教育界已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一,工匠精神教育目标不够清晰明确,难以有的放矢;其二,教育主体的对接、协同、配合不够密切,没有形成合力;其三,教育方式和途径比较单一,成效不够明显。因此,研究和实践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工匠精神“多元目标、多维方式、多方协同”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职业教育担当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在扎实掌握职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切实养成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工匠精神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为指引,集中力量和资源攻坚克难,全力化解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就是以实现目标为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行;坚持结果导向,就是以成效为标准,以实实在在的效果检验、评判教育质量和成效。

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坚持手脑并用的“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学习”,让学生在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工匠精神。

(二)主要内容

1.形成综合性的教育目标

工匠精神内涵和工匠精神的适用范围决定了工匠精神教育的目标。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学界主要观点有“社会意识说”“职业道德说”和“整体说”。“社会意识说”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或者可以说是态度、操守、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2]。“职业道德说”,即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年版)》中,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工作要求(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其中“勤奋进取、精益求精”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3]。“整体说”认为工匠精神是知识、能力、素质和文化的结合[4],或者认为工匠精神包含了技能、素养、态度、行为、道德、价值观等多个维度[5],或者认为工匠精神是职业知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综合体[6]。

关于工匠精神适用对象,学界的主要观点有“普遍适用说”和“某些产业或行业适用说”。“普遍适用说”认为不仅制造业领域需要工匠精神,其他领域也需要工匠精神,甚至整个中国社会都需要工匠精神[7]。“某些产业或行业适用说”认为应在制造业、物质资料或实体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倡导和培育工匠精神,而不是在所有产业或行业都强调具备工匠精神[8]。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内涵出发,提出工匠精神的教育应该面向人人,即工匠精神教育不仅面向制造业领域相关专业的学生,也面向服务业领域相关专业的学生,体力劳动者要有工匠精神,脑力劳动者也要有工匠精神。

在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时,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和迈克尔·利佩关于“态度”研究有重要的启发。菲利普·津巴多将“态度”定义为“对某种事物的整体评价”,即“建立在认知、情感反应、行为意向以及过去行为基础上的评价倾向性。”[9]28“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可以看成是工匠“态度”,它是工匠(劳动者)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或劳动的整体评价,而这种评价则是基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四个要素。由此,我们提出工匠精神教育的综合性目标:通过教育,学生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态度)上发生或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的综合转变或提升。

2.建构多维立体教育方式

为了达到工匠精神“知情意行”整体转变或提升,需要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构建“理论灌输、榜样示范、以文化人、实践养成”多维融合的育人途径,通过综合施教,才能有效达成教育目标。

从“态度是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的个人化系统对某一事物所做的评价性总结”出发,菲利普·津巴多和迈克尔·利佩[9]33提出了三种影响态度的途径。一是行为改变,服从、从众等影响力量不需要首先引起任何态度或者信念的变化,即可直接改变人的行为;二是态度和信念改变;三是说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改变人的态度,一般的影响过程是从信念改变到态度改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上述途径,从学理上解释了“理论灌输、榜样示范、以文化人、实践养成”的机制和作用。说服有两种形式,即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也就是“理论灌输”和“以文化人”。前者通过讲理改变人的认知(信念),进而改变人的态度,引起行为的改变;后者通过故事引发情绪反应,进而改变人的态度,引起行为改变。榜样示范,更多利用了人获得社会认可心理以及从众和依从心理中积极的成分和作用,从而能够见贤思齐。实践养成,是通过行动改变态度,实际上是利用了人的自我合理化、克服认知不协调等心理机制。

第一,以理论灌输为基础,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采用讲授、讨论、辩论等教学方式,摆事实讲道理,为学生认知工匠精神提供“脚手架”,把教师灌输与启发学生自觉反思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组成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宣讲团,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企业,从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把被动灌输的道理变成主动宣讲的道理,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第二,以榜样示范为引领,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劳模”见“工匠”而“思齐”,主动追随和效仿。首先,聘请劳模和工匠担任德技辅导员,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开展“匠心讲坛”活动,给学生们讲述劳动故事和奋斗历史,用亲身经历和故事感染学生。其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近劳模和工匠,分组分批采访劳模,听劳模讲述真实事迹,分享人生感悟。再次,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和推广中,不只注重师傅向徒弟进行技术技能的言传身教,更要重视对“工匠精神”的传帮带,“大匠示人以规矩”,由技术技能传授升维到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第三,以文艺作品为辅助,以文化人、以文感人。引导学生阅读观看反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文学影视作品,组织学生编写排练演出歌颂工匠精神的舞台剧,制作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微电影、短视频,举办“工匠精神成就美好人生”演讲比赛、“大国工匠舍我其谁”舞台剧大赛和“讲述我身边的劳模故事”微视频大赛;校园文化中融合“工匠精神”,利用校园网站、公众号视频号和条幅标语等进行工匠精神主题的宣传和展示。以上种种,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工匠文化的情感认同。

第四,以实践养成为旨归,不管是理性认知还是感性体悟,不管是信念形成还是态度改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实践中和体现在劳动成果中。强化学生在学校中实训、企业中实习的实践锤炼,让学生通过实训实习,观摩或参与工作过程,体知躬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3.形成多方协同育人体系

从协同的视角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关注[10]。但是,此类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提出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四大教育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分工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来说,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从微观层面出发,以职业院校为本位,提出工匠精神教育的“四个协同”,即校内协同、校企协同、校际协同和校地协同,实现工匠精神教育多方力量的整合与协同。

校内协同,就是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密切合作。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的工匠精神教育,既要密切配合,又要各有侧重,思政课程聚焦普遍性通用性的问题进行工匠精神教育,课程思政则要结合专业领域和工作任务进行工匠精神教育。

校企协同,就是“引进来”和“走进去”。“引进来”是开展“匠心讲坛”活动,把企业的劳模、工匠引进课堂,讲述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故事;“走进去”是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中,以“学徒”身份观摩企业师傅劳动过程,感受工匠精神,在师傅指导下劳动的过程中,实践工匠精神。

校际协同,就是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交流互鉴,实行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经验共享。

校地协同,就是“地方政府规划引导—社科联、职教社咨询建议和协调落实—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政府和智库提供政策支持、经费支持、研究成果支持,并总结推广相关经验,引领支撑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深入开展。

4.支撑平台

本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一基地一中心”的有力支撑。“一基地一中心”即大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大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共建的“大连市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育研究基地”,以及新华网和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共建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大连市新时代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育研究基地是目前大连地区唯一的由高职院校主导的旨在推动工匠精神教育研究的社科基地,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是大连地区首家由高职院校主导建立的产学研深度合作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一基地一中心”为本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资源支撑,也为成果的进一步应用推广提供了经验和渠道。

(三)创新特色

1.创新之处

一是目标创新。遵循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要求,形成工匠精神“知情意行”转变的综合教育目标。创造性地提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综合展现,其中价值观和态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工匠精神的教育旨在实现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整体转变。

二是路径创新。构建“校内协同、校企协同、校际协同和校地协同”多方协同模式,形成了工匠精神教育主体多方力量的整合和协同。创新地进行了工匠精神教育力量的整合,从单一主体(学校)育人走向了多元主体(学校、政府、企业、社科联、职教社)育人,打造了协同育人的合力与机制;通过政府规划引导、社科联职教社咨询建议、学校和企业双元主体落实,实现了工匠精神教育的规划设计实施一体化。

三是方式创新。构建“理论灌输、榜样示范、以文化人、实践养成”的四维立体化途径,创新工匠精神育人方式。为了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转变,从单纯的理论灌输走向“理论灌输、榜样示范、以文化人、实践养成”立体化综合施教,实现了育人方式的变革。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进行工匠精神的理论灌输,使得学生形成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和价值认同。通过“匠心讲坛”“劳模和学生手拉手”“激情燃烧的岁月——学生走访劳模”等活动,学生学有榜样、行有示范;通过阅读观看反映工匠精神的文艺作品,排练展演工匠精神话剧、微视频,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感性体悟;通过技能比赛、实习实训等实践锻炼,培养和展现工匠精神。

2.模式特色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的工匠精神教育理念。立足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的教育理念;细化教育目标,完善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渠道,培养学生具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工匠精神教育模式,有理念、有团队、有体系、有内容、有措施,应用成效显著。

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匠精神教育方法。充分应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教学方法,把它从专业课教学推广到工匠精神教育中来。采用手脑并用的“做中学”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理论灌输、榜样示范、以文化人的效果最终落实在实践养成中,落实到学生的劳动过程和成果中,从而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是多方参与密切协同的工匠精神教育推进路径。仅靠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甚至仅靠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无法达到预期成果的。要将地方政府的规划引导,社科联、中华职教社等相关组织的咨询建议和组织协调,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落地落实,以及社会媒体的舆论宣传结合起来,实现工匠精神教育多元主体多方力量的有机整合和协同,提升工匠精神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

三、工匠精神“多元目标、多维方式、多方协同”教育模式的应用

(一)校内应用及效果

本模式自2019年实施以来,工匠精神教育融入6个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举办“匠心讲坛”活动4次,聘请劳模和专家8人担任“德技辅导员”,建立校外工匠精神研修基地2个,惠及校内1万多名学生。本校学生高度认可工匠精神教育模式,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满意度达到90%以上。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超过96%,学院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等称号。

本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成果完成人立项各级各类课题7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和市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18篇,获得辽宁省首届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育人成果三等奖2项,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二)校外推广及效果

2020年6月,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联合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大连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大连新时代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育研究基地”,这是对于工匠精神教育前期成果的肯定,也为深化工匠精神教育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在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主办的大型工匠精神教育活动中,先后有省内10余所高校参加。本模式已经在近10所各级各类院校中应用推广,并取得良好成效。

(三)社会反响

《辽宁日报》《大连晚报》《半岛晨报》等媒体对学院的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进行多次报道,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我们以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为根本遵循,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深度融合为思路,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模式展开深入探索,构建了重应用、可推广、有成效的工匠精神教育“多元目标多维方式、多方协同”模式,提高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产生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教科研成果,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增强了学生获得感,也为其他院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展望

我们将在工匠精神的教育方式和推进路径等方面对本模式继续开展研究与探索。一是不断完善工匠精神教育的方法,充分吸取学习科学中关于概念转变、态度改变和技能形成的研究成果[11-12],探索以“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教学”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提高工匠精神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二是有效推进多方力量的整合与协同,继续深化和细化工匠精神教育的推进路径;三是不断总结经验,以期对教育同仁带来更多借鉴和启示。

猜你喜欢
工匠协同精神
90后大工匠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