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略谈

2022-03-18 02:32杨玲玲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职业素养

杨玲玲,张 健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 122000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和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传统文化是国家之魂、民族之根。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进入职场的必备条件。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成为当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有关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概述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概念

职业素养是指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2]。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来说,显性素养是指职业技能,表现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等;隐性素养是指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表现为法纪观念、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等。如果拿树来做比喻,隐性素养是根,显性素养是干、枝和叶,只有根系发达才能枝繁叶茂。

(二)高职学生培养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在长期的学习和培训后就会积淀内化为个人的综合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一旦养成就会相对稳定[3]。由于职业素养具有稳定性、可塑性的特点,所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体现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水平与工作业绩。从近几年来高职学生应聘的情况来看,各个企业招聘时不但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企业在招聘时所划定的专业、资格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在后续的面试时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所以从学生未来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也必须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启示

古人云:“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处事履职之道,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有以下启示。

(一)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个体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态度。它包括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新人,要尽早培养职业意识,养成爱岗敬业的态度,并能够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职业。传统文化典籍中,如“事君主,敬其事而后其食”[4],“敬业乐群”[5],都强调要爱岗敬业。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场生活提供帮助。

(二)忠信勤敏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这方面内容的阐述。如“忠”,忠心。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6]。孔子说:“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信而人任焉”;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7]。“勤”,勤勉。“业精于勤荒于嬉”[8];“敏”,敏捷,“敏于事而慎于言”。运用国学经典中的教诲,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勤勉聪敏的合格职业者。

(三)协同奋进的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和态度。对于初入职场的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重要保证。职业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专业学习和职业见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因此,教师在平时授课时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中。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去感染学生,如“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10]的团队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1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

三、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一)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深度融合

通过课程改革将优秀传统文化巧妙渗透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从而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课程改革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开设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华礼仪、大学语文等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必修课,增加学生的重视度,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二是开设古典诗词鉴赏、国画欣赏、书法欣赏、古乐欣赏、茶艺等选修课,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三是通过建设“课程思政”,将传统文化渗入学生专业课学习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知行合一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高职院校可以优秀传统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1.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可以创建一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如汉服社,可以通过演绎古代习俗、礼仪来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使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同时这些礼仪的精华部分还可以运用于现代职场。再比如还可以组织国学社、书法社、围棋社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形成内生动力。其次开展一些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体活动。如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华经典朗读大赛、诗词大赛、书法比赛、包粽子比赛、猜灯谜、剪纸比赛等等,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式教育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博物馆、素质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考察,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践行传统文化要义。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寻访工作,搜集整理地方文化遗产。走入企业,真切体会优秀传统文化与员工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

(三)建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平台

高职学生并不是不喜欢优秀传统文化,只是没找到感兴趣的方式。我们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时可以借用一些高职学生常用的新媒体进行传播。如QQ、微信、快手、抖音、京东直播等这些新媒体平台,通过互动、游戏、直播等方式让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传播者。在传播内容上可以创办“网上道德学堂”“网上礼仪学堂”“网上志愿者团队之家”等。新媒体平台最大的好处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业余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

(四)运用传统文化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13]“志”,就是志向和目标,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就是职业理想,也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动力,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特长,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其次,了解自己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己职业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再次,要立鸿鹄之志,志向高远,把个人的职业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以自己的德才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校正是学生发展的初期阶段,是塑造学生人格,健全学生思想的重要阶段。教学中渗入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内省,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做好铺垫。因此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是今后学校发展的重点。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职业素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