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2-03-18 02:32张秀红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程育人

张秀红,杨 慧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抚顺 113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大学所有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前行、相得益彰[1]。《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2]。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使命的具体体现,是“三全育人”的首要任务。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建设好课程思政,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将立德树人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担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和传递正确价值观。英语专业把思政元素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模式,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现方式[3],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传承壮大中国悠久绚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英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育人主体)、全程育人(育人时间)、全方位育人(育人空间)”,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全员育人的要素是人,以教师队伍为“主力军”,高校、家庭、社会、学生等全员参与的育人机制;全程育人的要素是时间,主要是将育人工作贯穿于从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的每个阶段之中,坚持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育人的要素是空间,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载体进行全方位覆盖,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4]。高校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从本质上看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进行的教育。“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背景下对高校课程提出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少年强则国强”,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学尤为重要。现如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高职学生而言有利有弊:互联网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供大学生自主学习,以拓宽国际视野;但这些信息中同时存在不良内容,这些不良信息的侵入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对于学生刚刚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冲击,思政融入课程迫在眉睫。教师应该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方针进行语言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在教授学生听、说、读、写、译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内容,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抵御不良信息、不良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在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引领学生健康阳光成长,实现育人、育才、立德和树人[5]。

二、高校思政元素融入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材涉及西方文化内容较多,中国传统文化较少

目前,高校英语课程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外国文化以及外国政治、经济等元素的介绍,而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较少,学生在中学时代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微乎其微,因此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此多的西方文化容易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影响。学生在不深刻了解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容易被西方文化的表象所吸引,崇拜西方文化[5],忽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观,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喜欢过西方国家的节日而忽略中国传统节日,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在中国热闹程度一点都不比在西方差,这些都反映了学生母语文化的缺失[6]。

(二)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思政意识淡薄,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联系在一起以保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目前职业院校的主要问题。高校的英语教师是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英语课堂就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但是作为育人主体的专业教师在思想上对英语课堂融入思政教育认识不足,使得英语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有些教师觉得英语课就是让学生学会英语方面的知识,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课完成的,与其他教职员工无关,没有认识到全员育人的重要性;还有些教师认为英语课融入思政教育难度很大。因此,教师对课程思政参与性不足、积极性不高,有些教师虽然教学中加入思政内容,但是由于没有深入挖掘英语中的思政元素,造成联系过于牵强。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有效策略

(一)提高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自我思政修养

高职英语专业课教师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力量,专业课程能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取决于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是否充分意识到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能否挖掘出所讲授的内容中隐含的中国文化元素,能否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这些中国文化元素,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教师自我思政修养高,有理想信念,有仁爱之心,才能在授课中身体力行,才能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对大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因此思政元素融入课堂首先需要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自我思政修养。高校可通过教学评比等方式提高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意识;给教师提供机会到具有先进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去学习借鉴有益经验,提高寻求课程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之间结合点的能力;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多看书,教研时间进行集体备课、经验交流、头脑风暴、专家讲座等形式,及时找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点,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自身思政修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思政要素的时候,方式方法要灵活,尽力做到润物无声。外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丰厚的英语专业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收获宝贵的人生哲理,形成担当意识,从而达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直接讲授思政内容,而是采用不着痕迹的隐性方式用思政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能否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共情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实现课程思政教学,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传统的显性教学模式虽然教师备课的压力较小,但是这种授课模式常常对思政知识进行抽象性解读,让学生感觉思政内容枯燥无味,在这种认知下一些学生就会对思政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心理。为了将德育与智育相统一、课堂与思政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显性教学模式与隐性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把课程育人目标和思政元素列入课堂讲授的内容。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相当于“盐”,专业课程教学相当于“水”,“盐”加入到“水”中时,要做到不多不少,这样的“水”才有滋有味[7]。

向有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的教师多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依托“雨课堂”等形式开展教学。课前通过雨课堂给学生推送课前任务——思政思考题;课中可与学生实现实时交互;课后通过雨课堂布置思政作业:以任务驱动、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情感与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多种教学多样的方式关爱学生,将思政案例中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强化其友善、诚信、法治、平等等核心价值观念,课程思政无形中感染学生,实现育人效果,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在讲授介绍西方国家“社会志愿者”及“社区健康医疗”的英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对比分析我国的“抗疫”壮举,“抗疫”期间的“社会志愿者”及“健康医疗”,感受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全力以赴取得抗疫斗争胜利的英勇壮举,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理论的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优化课程设计,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充分利用课上课下两个环节

利用课上课下两个环节进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达成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8]。课上教学是指课堂讲授环节,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合理判断不同渊源的文化,用鲜活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华历史传统,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让学生在无形中铭记利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课下环节是指实践环节和网络媒介环节,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环节,以“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为突破点,日益成为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阵地。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教授进校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做事的态度,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培养工匠精神;布置“英文讲中华传统故事”等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参与、反思和领悟,并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汇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各级各类英语技能大赛为指引,组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成立演讲协会、写作协会、翻译训练营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课程知识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开展与思政教育有关的活动,以多种多样的比赛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立志传播中国文化的志向。

网络媒介是提升学生情感的关键辅助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让课程思政活起来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腾讯会议、QQ、钉钉等多种新型传播平台开展思政教育[9];开办英语思政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思政专业内容;开通视频账号,以短视频的形式将思政教育内容和语言知识相容、相合。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对这些资源随时进行阅读观看,也可以在平台上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

(四)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内容

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内容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从人才培养角度,通过融入教学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人本培养角度,引导学生发展成为具有优良品质、完善人格、健康心理的人,使其具备自我发展的人文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素质;从家国情怀培养角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重要的前进方向,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充满挑战。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秉持“吸取国外精华,剔除糟粕,交融兼蓄,为我所用”的原则[10],以“三全育人”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课程思政”扎根人才培养,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