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2-03-18 02:32崔承刚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崔承刚,杨 婧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同行同向的协同效应[1]。这些重要讲话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六个下功夫”,为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2]。之后,教育部启动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了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3]。2019年3月,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四个为”,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019年8月,“两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工作[4]。2020年6月,教育部就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作出部署。由此,课程思政建设由上海区域试点探索上升为国家整体战略部署[2]。

这些要求和部署立意高远、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是对高职院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和任务驱动,是所有课程、所有教师必须承担的基本责任和基本任务[5]。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在高职院校已经形成“百舸争流”的新局面,但是,具体到某些课程建设中仍然存在建设理念不新、育德能力不强、体系不完备等问题,导致实施过程中“硬楔入”“两张皮”“夹生饭”等现象发生,使课程思政发挥应有育人作用和效果打了折扣。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抓住教师这一关键环节,引导教师立足于高职院校教育规律,深挖每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只有在“严丝合缝”的融入上做足功课,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预期效果。课程思政元素与资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简单地把他人的成果“拿来就用”。他人的成果可借鉴,不可“复制”。应该在深入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重塑适合教师本人、课程本身、学生本体的课程思政元素与资源“为我所用”,所以,教师在开发并实施课程思政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这是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关键原因。当然,从普遍要求上看,高职院校首先要依据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构建起符合本校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也是重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一)内涵建设

“课程思政”概念或者称为现象,是从2014年开始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且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育人效果在得到同行较为普遍认同的前提下,“概念”就转化为“现象”,进而上升为一种创新理念。这一理念之所以行之有效,主要因为它在纾解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中起到良好作用,尤其在解决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问题中作用凸显[5]。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思政”既是一个概念、一个现象,又是一种方法、一种全新的理念。其基本内涵:“课程思政”是一种富有创新性、体现协调性、注重综合性、强调参与性的教育教学理念[5],旨在通过挖掘各类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和资源,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和作用,人人重育人,课课有思政[6]。从内容供给上看,坚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5],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等[8]。当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中,除了注重课程思政普遍性内涵外,还应注重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属性要求。这种特殊属性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是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要深入挖掘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资源,发挥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7]。

(二)必要性

课程思政建设犹如一股春风,为高职院校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机遇,将会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由过去更多地局限于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上,而转变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7],加强责任意识、人生规划、个人品质、家国情怀、法律意识、合作能力等等方面的培养,对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教育回归教育本质十分必要。

1.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战略举措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9]高职院校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也是教育本质属性题中应有之义[10]。在各类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价值塑造融入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在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需要,是促进国家崛起、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11]。

2.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方法、一种全新的理念,将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有机统一起来。运用好“关键一招”,为充分发挥好教师“主力军”、教学“主战场”、课堂“主渠道”的作用[12],为解决高职院校当前不同程度存在的各类课程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同步、协同育人合力不聚焦、课程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赋予了“金钥匙”,提供了“解锁码”,对促进高职院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起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等将起到良好作用。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统筹推进有缺位

高职院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嵌入”到各类课程之中,就应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而不是在原有的方案中简单地“硬楔入”一些课程思政要求,进行“修修补补”就完事大吉。学校层面未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专业育人特点、符合认知科学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见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缺位的直接原因。

(二)实践探索有误区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误区亟待解决:一是陷入了单纯“完成”上级要求的误区,不是为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出现“贴标签”、“硬楔入”等问题;二是陷入了移植思政课理念的误区,通过“移花接木”,将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资源讲成了思政课;三是陷入了节节课都进行思政元素融入的误区,没有做到在适合联系、有机联系、需要提升的环节进行自然切入;四是陷入了思政元素和资源一定要用理论术语的误区,只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讲清楚就很好。

(三)教学能力有短板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短板主要体现在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上。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价值塑造作为第一要务的地位则被边缘化甚至忽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运用显性与隐性综合手段,合理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渐入“教育无小事,处处能教育”的佳境。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课程思政的理念认知

相较于大部分高校学制来说,高职院校的教育学制时间短,培养技能的任务很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可能会存在思政教育上的不足,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欠缺等问题。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两张皮”的问题未能完全解决,不同学校对其认知程度和实践力度上也是参差不齐的,部分还停留在课程思政化上。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应更加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课程体系中,但这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可以构建完善的理念运行体制,对课程思政的领导、管理、运行等机制进一步完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课程思政的认知过程中,将主动认知作为核心理念,多借鉴其他省、市试点高校课程思政模式的成功经验,而不是硬性地应用与照搬。要依靠不同地区、各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这些优势,提升对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上的认知,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落实到实践教学之中。

(二)挖掘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目的在于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对学生的精神和个人价值起到引领作用[8]。高职院校中不同类型的课程即存在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当前,专业技能课程与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课程体系的研究动力和研究著作也相对匮乏[12],对于专业课中思政内容的教育理解通合度不高。高职院校要切实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资源,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主动构建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养与思想政治内容共同发展,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补充,使之引领专业课教育教学过程内容,成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三)融合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

要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就要提倡通过内容体系的深度融合以及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来实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实现课程思政绝不是要生搬硬套地内容说教,而是融合了思政元素与资源后嵌入式地融入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的内容建设,并逐渐向所有课程推广,直至全面覆盖。这些思政元素与资源可以包括责任意识、人生规划、豁达品质、家国情怀、信念坚定、行动力、交往礼仪、敬业素质、合作能力、细节意识、法律意识等等很多方面。例如在机械系学生的课程思政中加入情景教学,模拟焊接工作的环境较差、劳动强度大等场景,应对自己的岗位压力,提升敬业素质,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或者依托专业先进实验室等硬性学术资源支撑课程思政教学,激发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兴趣度。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可以融入法律意识内容,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结合当前社会现状以及不同行业的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劳动合同法、安全纪律制度或者不同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学习,培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意识。

(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

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当前有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尚未被充分激发,仍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班级辅导员的职责,专业课教师应将课堂时间全部集中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上,重视课程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价值理性”。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将其错误地理解为理论上的思政说教以及在课上短时间宣传时事政策即可,或者担心无法把握好政治内容而不愿触碰思想政治教育。在挖掘思政元素以及将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时仍存在一定差距,没能做到深度融合与运用。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必须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者,鼓励教师多参加课程思政的主题讲座,提供一些通俗易懂且切实有用的思政材料给专业教师学习,为本校教师进行成功试点高校的经验分享,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教师协作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不仅要靠思政课和思政教师的引导,也需要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课程思政的重任,只有充分发挥科研、实践、网络、心理、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合力。当前教师队伍中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和学校各部门教辅及管理人员的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协调和有效沟通。有些学校存在让思政课教师统一做课件并统一使用的误解。实际上课程思政的主体还是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可以起到引领作用,但绝不能取而代之,只有做到整体教师队伍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实现预期效果。因此,不同高职院校还是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打造出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队伍,从政策导向、制度建设、资源运用等方面提供支持与保障。召集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集体备课,在讨论与沟通中确定下一阶段的教学重点,解决各自所面临的困难与瓶颈,提升教师团队的协作能力。

(五)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重心在学生

从学生群体的成长差异看,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社会等资源构成了不同的社会现状,地方资源是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天然载体。随着高职院校近年来扩招政策的贯彻落实,扩招学生生源多样化,学生的社会身份、成长环境不同,其教育差异也不尽相同。如今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是普通学生、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群体,所以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不同身份的学生对专业技能的需求方向和需求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才能将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

从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复杂性上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成长环境不同,这一群体在思想上也具有独特又复杂的特点。在当前社会,思想相对自由的大环境下,学生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性格和自我价值认知的形态,在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不断更新自己过去的认知与理解,追求自由、奋进、独立等价值取向相对明显。尤其在当前新媒体发展前景广阔的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了解知识和想法的途径更加广泛,容易受到他人的思想干扰。例如,当前抖音短视频特别火热,但其中有些视频资源存在与我们思想观念相悖的价值观,容易产生误导,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除了在校接受思政教育外,还会在新媒体平台接触到教育。或者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更愿意开启弹幕,关注他人在观看同一片段的所言所想,产生思想互动。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我们也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 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都会受到哪些思想因素的带动,并及时给予肯定和纠正,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立足于高职院校所有课程、所有教师、所有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的系统工程。在学校层面,应立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站位,以价值塑造为引领,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以综合素质课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专业思政”融会贯通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在院系层面,将二级学院(系部)的办学主体作用作为一个改革方向,使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院(系部)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质量保障、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和考核等方面,建立起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课程思政理念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在教师层面,应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实施课程思政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加强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养,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打牢基础。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力量,组建起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以及企业家、工匠、校友等参加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集思广益,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办学规律的具有课程特色课程的思政建设方案。在学生层面,应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掌握普招生、扩招生、单招生、三校生等不同类型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关方案,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在学生中体现。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