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策略研究

2022-03-18 04:29张政利李云飞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黄炎培思政院校

张政利,李云飞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在我国教育领域重视建立“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大格局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成为了发挥育人育才主渠道作用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就实际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现状分析,其中有不少问题仍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致使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受到限制。黄炎培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将教育平民化、实用主义、“做学合一”“手脑并用”思想以及个性化教育带入课堂,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时至今日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

黄炎培是一位有很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将西方职教理念和中国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提出了为个人、为社群、为国家乃至为世界的职业教育目的,构建了贯穿各学段、联系各行业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做学合一”“以人为本”“科学至上”“重视德育”等职业教育方法。他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思想,非常适应我国国情。在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式微、职业教育治学体系不畅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产教融合需求迫切的今天,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对树立开放的职业教育观念、构建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用更平等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做实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方法仍极具指导意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目的论、体系论和方法论有力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行业地位,为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生态体系起到了极大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办学方针

黄炎培提出的“科学化、社会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在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1]。其中,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的开办应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能力远远不够,各相关部门应予以鼎力支持;科学化是指职业教育的开办应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可以不紧不慢,也不能急于求成;平民化主要体现在清醒的个人认知、社会认知、国家认知和教育认知,深刻地回答了职业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评等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对其三者分而谈之。第一,黄炎培反复强调“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则必查所处为何种之社会”。在办学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当前社会局势,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发展普遍特点等指标进行评析,制定对应措施来最大限度促进教学。职业学校也应对当前社会进行分析与评判,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的实际状况。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走向成熟,职业学校的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领,提升职业学校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建立新的各项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化”的办学方针。第二,科学化即为方法科学化,各职业院校应善于借鉴其他院校办学经验,采取对应措施以规避可能触碰到的风险与困难,如定期和其他院校开展办学经验交流会议,鼓励双方教师热情交流并分享心得,也可以对外邀请职业教育优秀办学者介绍经验,同时积极组织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专题研究,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好职业教育规律,指导新时代兴办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实践,从而达到“科学化”办学的目的。第三,职业教育带有浓厚的平民化色彩,平民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面向大众的教育理念,提出恤民性的职业教育主张、解民忧的职业教育理念、重民生的职业教育模式,主张打造技能强国、重视手脑并用、发展农村职教,倡导以职业教育改善平民生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式教育、大众化教育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职业院校应积极适应这种教育发展变化,秉承黄炎培的平民化办学方针,主动迎合社会民众的职业教育希望与诉求,切实做到教育培训二者并重,以良好的服务促进自身发展。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重视职业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教育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结合”。一是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学生所学知识要通过实践展现出来,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高度匹配。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提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发挥职教效能,做到智能并重。三是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学生具备和恪守职业道德才能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将助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实施,既是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现实要求,关乎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又是职业院校通过育训结合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培养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合格从业者,服务学生发展诉求的应然选择。四是全才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在育人与从业的工作层面上核心是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但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达成“个人谋生之预备”“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谋个性之发展”四个目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个人的特性符合职业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问题摭探和缘由分析

(一)教学方法不适,课堂活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开展如火如荼,将传统授课模式逐步形成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思政课内容理论性和价值引领性等方向进行改革[2]。但是,由于思政课受自身课程属性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仍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束缚。实际上,在“大思政课”理念下的思政课程形态应以思政课教师为实施主体,以思政课堂为基本空间,拓展到行业、社会,以基于社会现实的理论阐释为主要实践互动形式。但在现实中理论课堂还是教师的主战场,教师的过度干预反而与“以生为本”的理念相违背。这种情形极易造成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完全释放,不利于知识的汲取。同时,思政课教学内容政治性、理论性很强,教师“就知识讲知识”,课堂中缺少互动,缺少沉浸式教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没有形成沉浸式教学场域,使得师生课堂角色割裂,造成教学活动主体性模糊,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

(二)教学内容繁冗,习得难度较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包含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和国防军事理论、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辅助等多个方面,无论从教材的数量还是内容结构都极其复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采取“2+1”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直接进入企业岗位实习。两年的在校学习期间很难掌握大部分知识内容,而且由于教学内容涉及的学科种类繁多,反而造成知识学习的针对性不强。再者,思政课程内容相对而言多为理论性、史实性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加之课程负担还会使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

(三)教学实效偏差,理论脱离实践

现行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不能令人满意,这除了与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有关外,更与其教学理论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考核评价传统和导向性不强有关。思政课目标直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思维不够新颖、考核方式落后、考核标准固化、教师存在畏难情绪等现实问题,甚至还有许多学校的思政课仍采用期末统一答卷的传统考核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变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也相应更新迭代,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日趋丰富多样,现有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很难完全适应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3]。单一的评价方式,加之枯燥的讲授模式,学生容易陷入“知识虚拟化”的怪圈。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沿袭了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理念,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知”脱离了“行”,当学生参加考核后就把理论知识抛之脑后,也不付诸具体的实践活动,思政课所传达的核心内涵也就没有落脚之处。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的经验借鉴与推进策略

(一)平等:高职思政课中的职业观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高职课程教学除了提倡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外,培养学生优秀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才是关键。在思政课中融入黄炎培朴素的平民化的职业观和平等性思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职业道德体系的建立。

黄炎培基于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早在1929 年《教育与职业》第100 期就提及“因从事于生活需求之供给,本于分工的自然趋势,养成专门工作,而职业以兴”。此为揭示社会分工乃职业源头,每一种职业都长期稳定的、具有专门的职业属性,互相独立且难以替代。但是由于不同职业的从业场所、受众人群等差异,对不同职业属性及工作岗位认知主观差异较大,社会甚至依然会把职业简单地划分为上中下三等,“职业歧视链”显而易见。因此,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建立正确的现代职业观密不可分。

第一,依据黄炎培的平民化和平等性思想,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学习共同体”这一体现平等合作、彰显和谐共生、促进情感交融的改革理念。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学习共同体”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尊重高职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教学方式的体验性,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第二,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应有的重视,思政课在学校具体教学实践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突出,如果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积极转变思政课教学观念,不可沦为专业课程的附属品。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容易受到社会非主流价值观的误导,需认识到产生“职业歧视链”的根源在于教师和学生对于自身所处的行业认知的不全面,因此在思政课中加入符合对应职业的要素,并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内化为实际行动。第三,思政课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一个单纯的理论讲说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评价者和各种岗位价值的传递者,在思政课实践中注重评价体系的优化,重视微观实践形式,如志愿服务、讲演、辩论赛、走访参观等对于学生职业观的塑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及时反馈活动中的职业认知和情感体验。邀请“大国工匠”亲临课堂,让学生更坚定内心的信仰,使学生充分体验所学专业富含的职业价值。

(二)实用:高职思政课的核心价值

目前高职院校偏重理论教学,多数思政课教师虽有渊博知识却很难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造成讲授内容过于空洞乏味,加之第二课堂实践的实效性不强,使得学生不重视思政课,对偏于传统说教式的思政课满意度较低,导致思政课实效性受损。

黄炎培在1915-1922年多次进行公开讲演,大力传播实用主义哲学观。学校和社会缺乏沟通和联络是当时教育的症结所在,学校教育完全游离于社会体系之外,黄炎培进而提出“鼓吹实用,注重职业”和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本身已成为职业的一部分,就需要教育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走进社会,这才能彰显职业教育“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办学目的,使学生个性才能与职业相匹配,工作效能也得以提高。

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应将黄炎培职业教育实用主义观点转化为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力求“于功课不可重理论而轻实习”。一是理论课教学注重中国共产党百年创业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对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实用性指导作用的引申与拓展。二是基于国家需要和学生发展要求,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其实施与课程思政、团学活动协同推进、相辅相成。实践项目与活动设计要以合格公民素质、职业素质清单为依据;其组织实施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立足学生立场突出实践活动的实用性意义,强调沉浸式体验的自我觉醒与感悟,摒弃正面苍白说教,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和获得成长体验感。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素质教育中心团学部门等职能部门协同推进思想教育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的相融互促,同时开发大学生职业道德“企业主修课”、社会实践项目和研学体验活动,将思政实践课拓展到职场工作环境和社会大“熔炉”,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注入对职业、社会的认知与实习实践的工作热情中,并以实践感知和成长历练主动赋能自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达到思政课“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总之,高职思政课改革从教师与学生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等方面不断探索与拓展,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用性和时效性。

(三)个性:高职思政课的不竭动力

高职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过分追求学生的技能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年龄构成普遍为“00后”,个性张扬,对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起初,教师选择更新教学方式,如引进多媒体平台、设计新奇的教学桥段,甚至引入了沉浸式体验等教学方式,但随着学生群体变化和信息指数型爆炸的影响,教学吸引力也逐步趋于平淡,思政课教学目标又难以精准把握。

黄炎培早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就提及了职业教育之首要目的为“谋个性之发展”,重视从学生个性出发的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1919 年在《八年八月九日赴法美留学生送别会演说词》中也强调承认个性差异的必要性,认为“人各有特别之才能,本之天赋”;1921 年,中华职教社在招生及学生就业过程中就借鉴德国的机器创造了心理测验器,进一步发掘学生的特长。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个性培养的认识才是当今解决思政课困局的钥匙,尊重个性不能仅从形式方法等表面出发,要有实质性的内容。思政课应该推进“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应用生涯发展理论,记录每一位学生的特质、潜力和职业匹配表现,并鼓励学生发挥某些特长来实现教育个性化。

一是要构建“共同愿景”的教学目标。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倡导“对话体验”的教学策略,恪守“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4]。二是要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思政课应以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赋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主动接受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规定主题,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规划、设计教学过程,从而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三是建立学生需求档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团学部门共同努力,联合开发数字化平台,并利用数字化平台为每一位高职在校生建立档案,对学生的需求和职业定向进行记录更新,之后在课堂中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要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职业教育作为育匠事业,工匠精神应当成为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以夯实人人出彩的教育基础[5]。五是要改变课程传统评价方式。“一张试卷,一个分数”的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用唯一标准扼杀了高职学生的个性创造力。作为思政工作者,不仅要从课堂表现中了解学生,更要走进学生中去,帮助他们发挥特长和优势,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四、结语

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社会地位尴尬、教育目的异化、教育方针模糊、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新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黄炎培博大精深的职业教育思想,对规划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理想远景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处于转型期的高职院校应继承和弘扬黄炎培人本化职业教育思想精华,以课程的“变中求新”增强创新突破力需要坚持政治、目标和方法导向,突破旧思维方式,塑造新认知模式;突破产品化瓶颈,锻造新育人理念;突破工具化藩篱,打造反哺式课堂;融合书本里的思政和生活中的思政,推进高校思政课“平等、实用、个性”并重的“变中求新”[6]。

猜你喜欢
黄炎培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打 得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