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向度探究

2022-03-18 04:29郭长伟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郭长伟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逐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课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形势与政策”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课程规范化建设亟须改进提高。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问题的研究,对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形势与政策”课不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功能,同时也具有课程特色,主要体现在理论宣讲的政治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学领域的宽泛性、时事热点的针对性与教育引导的综合性上。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从中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底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政治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形势”与“政策”两部分构成。讲“形势”主要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可能态势,提升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讲“政策”主要让学生学习掌握党的最新理论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性。大学生通过对比国内外形势,能够深刻领会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取得面临的挑战、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伟大斗争,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二)稳定性与时效性的体现

相比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程最鲜明的特性就是变化性。从时空角度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随着空间的变迁热点问题也会发展变化。所以,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形势政策的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历史条件为转移。”[2]因此,政策尽管具有稳定性,但是它是以形势的发展为制定依据的,因为形势是动态变化的,这就决定了政策有相对稳定性。无论是形势教育还是政策教育,其教学内容都是动态的,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鲜明的时效性特点。

(三)广泛性与开放性的视野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庞大,领域宽泛,涵盖国内和国际两个大领域,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文化学、法学、军事学等多个学科,如此庞大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精神,同时对教师素质要求也是极高,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更新知识,认真研究。

二、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架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形势与政策”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解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命题、对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是必然趋势,应符合以下架构要求:

(一)构建“大思政”格局,同向同行

随着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不断深入,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政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视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高度,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和时代性意义,指出“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4]“打好组合拳”,就是以“大思政”理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其核心观点是在坚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集中一体化领导、多维度发力、协同化育人的理念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拓宽教学领域、延展教学空间,调动各种力量,聚精汇力,构建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5]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能够进一步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课程的时效性、亲和力与政治性,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凝聚育人合力,推进协同育人。

(二)教学内容的定位与选择要紧扣课程目标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认清形势、掌握政策,提高分析、理解和把握形势与政策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是辨别、选择和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教育引导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就“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来说,虽然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年都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但是授课专题还需要高校老师结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规定的要点自己设计,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能够体现时效性和亲和力,但是过于追逐零散的社会热点有可能会削弱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思想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7]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形势与政策”课程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即在必须体现政治导向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时事热点,不断提升理论厚度和问题分析的深度。另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还要针对教学对象精心制定,要体现差异性、针对性。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要突出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7]总体来看,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存在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内生动力等内涵性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对理论讲解的时效性、释疑解惑的针对性和教育引导的综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验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8]。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和规范的大纲,很容易导致任课教师对课程不重视,备课、上课比较随意,课堂上就很难把问题讲清、讲深、讲透,很难挖掘出形势与政策背后蕴含的思想、真理和价值。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爱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娓娓道来,用心贯穿教学始终,用脑提升教学质量,用情打动青年学生,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

三、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建设向度

(一)协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教育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9]“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落实“大思政”教育理念指明了方向。高校必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三全育人”,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制度创新,破解条块分割,统筹各方主体,整合多种要素,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具体要突破传统思政教学的局限,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征、学科结构和专业特色,深入研究“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特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与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相互衔接、彼此促进,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专业素质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构建独具特色、融会贯通、整体优化的教学体系[10]。

(二)坚持守正创新,培养“六要”教师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7]“经师易求,人师难得。”[7]“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7]的要求。“六要”明确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按照这“六要”的要求练好基本功,要信仰坚定、守正创新,把家国的爱、教育的爱与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不仅要能够介绍和说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更要分析和阐释“怎么了”“怎么办”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形势分析、理论思维、价值判断和实践应用能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更要与时俱进、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建立“专家领航、教师互助、学生参与”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对于实现“三全育人”、规范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11]。另外,构建多维度、多渠道的培训体系,搭建“学习+研究+交流+合作”四位一体式教师发展平台,促进教师内涵式成长,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9]。

(三)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筑牢课程的思政底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内外形势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课程建设最基本的哲学遵循,同时紧扣社会生活,因事而新,使得课程建设体现社会生活、反映社会需求、回应社会关切。虽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每学期各有不同,但必须做到明确同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修改和完善,但基本内容不能随意更改,应从课程价值、内容边界与结构体系寻求突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作为内容建设一以贯之的依据和主线,将明确内容边界、突出差异与侧重作为内容建设的主要策略,将优化结构体系、提升课程内涵作为内容建设的根本路径[12]。

(四)探索科学公平的全程性考核办法

在课程规范化建设中,教学评价的规范性极其重要。“形势与政策”课程一般采取平时“出勤率考核”和期末“小论文”的评价方式,考核评价较为宽松,没有建立起规范有效的考核办法。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普遍不重视课程学习,导致课程评价的导向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借助SPOC教学平台,在“形势与政策”课上采取在线签到、作业、学习、互动的全过程、智能化考核,实现了考核主体多元性、考核内容及时性、考核方式多样性、考核方案科学性、考核结果公平性。课程全学程考核,利于发挥“以考促学”作用,充分体现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公平度和教学效果与质量反馈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