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03-18 04:29彭德莲彭雪容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抗疫思政生命

彭德莲,彭雪容

(1.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2.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一、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缘起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力军,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然而,作为青年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具有独特个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在‘00后’大学生身上,我们能看到许多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如较强的竞争意识、较高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较理性的处世能力等;也能看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如过度追求自我价值、抗挫折能力差、太过现实主义等。”[2]“拥有务实特点的‘00后’在考虑问题时,会更多地顾及成本与代价,这使得他们容易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并在面对挑战时出现犹豫与焦虑情绪”[3],尤其是在面对生存、就业、爱情等人生难题时,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目标不清晰、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甚至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甚至发生自杀和残害他人等一系列漠视生命的事件。特别是2020 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下,社会焦虑感有所上升,外部环境刺激改变和重塑着人们对生命存在的认识与进一步思考。因此,如何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命题,事关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未来。

在同这场疫情的较量中,十四亿多人民共同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4]。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如何对生命、价值、世界等内容的思考,而伟大抗疫精神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拓宽了路径。向广大青年学生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将伟大抗疫精神全面融入生命教育,是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伟大抗疫精神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大学生生命教育属于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包含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教育、生命价值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等内容。伟大抗疫精神内涵丰富,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并且内蕴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统一,包含着迎难而上、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先人后己的生命精神动态与国际化生命关怀的崇高道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首先应是关于生命知识的教育,应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自身和他人的自然生命。其次,进行生命价值教育,让学生清楚珍惜生命不仅是要健康完好地活着,还应该让生命有目标、有价值,应该肩负起社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责任,努力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最后,追求精神生命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摆脱庸俗的物质生活,追求高尚文明的精神生活,培养关注生命的大格局、大视野,培育敬畏生命的道义情怀等。

(二)伟大抗疫精神帮助大学生强化生命意识

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生物意义上完整的人,更是具有完整社会属性的人,他们集思想活跃但缺乏理性、理想远大但实践不足、勇于担当但心理脆弱等特征于一身,这些特征弱化和消解着其生命意识,再加上疫情的反复更是放大了此种消极影响。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应该处理好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之间的矛盾关系。应该懂得生命作为自然存在其本身是如何获得、保存、发展的,即包含着人从何而来,如何生存与发展,如何去理解、珍惜、保护自身生命和其他生命等具体内容。大学生作为此次疫情的亲历者,更能理解到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更能体会到疫情给生命、给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更能懂得生命的可贵。他们不但将戴口罩、不聚集等科学防疫要求逐步内化成了良好行为习惯,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到抗疫活动中去,不断强化生命保护意识。

(三)伟大抗疫精神鼓励大学生追求生命价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5]伟大抗疫精神是生命价值最好的凝练,伟大抗疫实践是最好的生命价值教育素材。大学生生命价值在于保持生命健康完好的前提下“活着”,有目标、有追求、有意义地“活好”,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在疫情期间,曾经被贴标签的“90 后”“00 后”等挺身而出,退役大学生为武汉疫情捐款、武汉高校在校医学生主动请求前往抗疫前线,还有的大学生骑着车去方舱当清洁工等。无数大学生主动报名志愿者为防疫贡献力量,穿上防护服、红马甲奔走于各个需求防疫站点、社区和乡村。面对疫情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学生群体奔赴前线,用生命拯救生命,以行动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了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精气神。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让青年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审视,纷纷向先进人物学习,把个人能力与国家需要结合,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正确把握主体性与主导性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6]正确把握主导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是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键点。

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教师应定准自身在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提升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准把握抗疫精神,讲好伟大抗疫故事,而且要重视和充分挖掘抗疫背后蕴含的生命教育素材。教师应该放宽视野求知、求新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多维度、多学科视角的教学能力,灵活运用专题式融入、渗透式融合和嵌入式融入等方式,将伟大抗疫精神融于生命教育教学。教师需精准把握学情。一方面强调教师需通过大量研究分析掌握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不足之处,对目前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薄弱之处予以优化与填补。在此基础上,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结合抗疫案例将相关生命知识融入生命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授课前了解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看法、态度及现状等,提前获知学生生命教育的实际情况。

二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打造实践体验平台。每一位大学生都是此次的疫情亲历者、见证者,是伟大抗疫精神的书写者,这为大学生参与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奠定了基础。理论只有融入实践才更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参与感要聚焦于实践体验与情感体验。一方面注重搭建实践体验平台。从课堂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着手,利用好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实现内外联动。通过表演、朗诵、绘画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发表“疫情与生命”之我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校内营造良好抗疫精神学习与生命教育氛围,借助特殊节日(包括纪念日)、社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等载体,可围绕“疫情——生命意义”的主题,征集音频、视频、艺术、文学等作品并进行展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如走进社区开展主旨宣讲,参访记录身边的抗疫英雄等。另一方面,善用以景唤情、动之以情,尊重学生主体参与的情感体验。采取“音频+视频+图片”“VR+AR”虚拟仿真体验等方式实现“情境再现”,唤起学生对艰难日子里温情的再现,感悟生之不易、生于中国何幸,将伟大抗疫精神巧妙融进生命教育,以情唤情,弘扬抗疫正能量。鼓励参与抗疫的大学生讲述抗疫故事,实现情感从讲述者到倾听者的迁移;用抗疫英雄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以高尚情操充盈学生情感体验。

(二)积极寻求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突破口

大学生生命教育应避免说教,以事实、思想和规律等为内容寻求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突破口。

首先,融入历史与现实。疫情防控,一部分已成为昨日历史,但疫情防控常态化依旧是不变的现实。对自己与他人生命的尊重应体现在日常守规则、防控听指挥上。运用“生命至上”引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公民之间又如何去保护自己与他人等问题;融入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理论问题。

其次,融入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伟大抗疫精神由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书写而成,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中心思想的集中表达。伟大抗疫精神不仅饱含了中国渊远流长的仁爱传统,而且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结合时事(如将十九届六中全会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新观念、新理念、新思想融入课堂教育),又要善于比较(如讲述疫情下中国共产党对待生命的态度与西方一些国家对待生命的态度的不同,从文化中去寻找生命态度差异的答案),讲好我国的“仁爱”传统。通过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的融入,将伟大抗疫实践与伟大抗疫精神进行拓展,深化、活化、细化大学生生命教育。

最后,融入规律与方法。教师需提炼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的规律;党尊重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所遵循的规律,以及在疫情与建设交织阶段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成果的规律等。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多元化匹配大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品评伟大抗疫精神与生命教育相关微课,使学生获得参与感和幸福感;采用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法和新媒体的图像叙事功能,利用“图解+案例+微视频”的方式抓取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探索掌握规律、参与课堂活动,进而增加生命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生命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联动

我国生命教育相对薄弱,生命教育从上世纪90 年代才兴起,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晚了几十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让人猝不及防伤害自身生命的行为屡屡发生。因此,如何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任务,也是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思政课程一体贯通化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多课程“联动”对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思政课不是单一的供给、输出与接受。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联动,需建构生命教育的课程链条和课程体系。其一,针对生命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应制定生命教育课程规划,二级教学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或特色开展生命教育。其二,思政课肩负生命教育的重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需发挥排头兵作用。以思政课为依托开展交叉学科的生命教育备课会。备课会由思政课教师领衔,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之间进行头脑风暴。采用协商共进、互为补充的方式将伟大抗疫精神、生命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他学科或课程中。其三,高校间协同联动,打造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生命教育在师资、课程设置等方面相对薄弱。我国部分高校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尝试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武汉大学、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开设了“死亡哲学”的选修课,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如广州医学院,在医学生中开展了生命观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形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同时,各高校、各学科、各课程之间协同联动、相互支持,开发打造生命教育课程链与课程体系,增强生命教育的协作力度,提升生命教育课程深度与理论高度。

猜你喜欢
抗疫思政生命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