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双重联袂”思考
——基于跨学科融合与大数据技术

2022-03-24 10:23傅益南
关键词:跨学科理论课学科

傅益南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改革创新乃时代之精神,为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进步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多样化和精准化的现实问题,而跨学科融合与大数据技术二者的应运而生能够为此提供全新的借鉴,尤其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创造和教学对象的精准化分析层面上可进一步提升。因此,跨学科融合为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提供有效途径,大数据技术则为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带来全新契机,二者的“联袂”能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有力武器,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一、“双重联袂”的必要性把握

当前,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逐步进入到大数据技术应用阶段,对大数据进行获取、掌握、提取、整合及挖掘,而这对于各学科领域强化大数据应用能力产生了重要意义。鉴于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各学科的广泛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多学科涵盖形态,应从跨学科角度出发,践行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学科融合、大数据技术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从而将研究成功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夯实基础。

(一)为课前的“先抛问题先预测”产生有效适应

跨学科融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壮”起来,大数据技术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波助澜。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先抛问题先预测”,把跨学科融合看作课程教学的知识导入,将大数据技术看作课程教学的预测工具。首先,通过对与交叉学科相关案例的导入,以及对各类学科资源的高度整合,跨学科融合能起到对教学对象启迪思维与开放思考的作用,以此壮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饱满度”。例如,在课前将政治学、教育学中的典型案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进行交叉审视与运用,形成“问题链”以抛出具体问题,并以问题教学作为教学模式与方法来展开问题设计,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使学生思考的焦点更为集中,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联袂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管理、采集及比对分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前得知教学对象的信息概况,如地区分布、心理测试、图书阅读等相关数据比例,为更好开展教学提供预测与应对方法。在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以前,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等主要依靠人为的行动与干预,课堂教学主要根据传统规律的总结或经验来展开定性判断。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学生在课堂每一阶段的思想行为进行把握,以达到对课堂教学的精准把握。例如,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日常的自习、课程、生活轨迹等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进而将其关联到课堂中,一方面为教师在问题教学法中提供参考,一方面预测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可能表现状态,甚至可能存在的思想问题或危机隐患等,实现从传统规律总结向科学预测的转向。

(二)为课中的“随时调整随时变”提供精准判断

跨学科融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起来,大数据技术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锦上添花。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随时调整随时变”,把跨学科融合看作课程教学的资源递增,将大数据技术看作课程教学的必要手段。首先,跨学科融合能够使教师充分掌握不同学科的内涵精髓,从而在内容、方法、环境、载体等方面加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与广度。在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以传播学的内容表达为核心、以心理学的群体互动为关键、以教育学的因材施教为补充,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加合理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朝合乎学生教育期待方向行进的有效路径,跨学科融合也将是契合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可视化及灵活化”的高效教育方法[2]。其次,依托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检索、信息处理及优化排列,对教学中的问答情况、兴趣关注度及教师感染度做出精准分析与推算,为随时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准确依据与判断[3]。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班级、专业、院校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及接受程度都不尽相同,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判断学生在不同教学节点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课堂活跃程度,挖掘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受与隐藏情绪,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个体,以融合教学目标、改善教学策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量身定制”。

(三)为课后的“讨论热议及再现”实现全面满足

跨学科融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易”起来,大数据技术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添砖加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讨论热议及再现”,把跨学科融合看作课程教学的学术延伸,将大数据技术看作课程教学的远航之帆。首先,跨学科融合的思维培养与现实运用能够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思考,“对症下药”地为课后延伸与解惑答疑提供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师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常会留下相关思考题以总结所学知识或为下堂课设置悬念,而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性质所决定,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需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通常要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当下社会热点进行解答。对此,需要跨学科融合,将其问题设置进行实质性提升,既要严谨设问,又要严密论证,以彰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品格,同时还要从教材逻辑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重在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思想的穿透力[4]。其次,跨学科融合的思维培养与运用固然重要,但数据则能更加便捷有效地呈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大数据技术是架起师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交流的重要桥梁。借助大数据技术追踪学生的学习记录、学习路径以及学习交互过程,教师在课后线上实现个性化教学辅导与提供差异性学习资源,从而形成学生最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5]。同时,契合大数据技术中后台监控、语义分析及态度研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课下复习、完成作业等反馈情况进行综合数据分析与监测不良情况,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

二、“双重联袂”的问题解析

跨学科融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与摸索,但在现实运用过程中,仍面临着理论构建与界限范围、运用程度与管理模式、教师胜任力与驾驭力、学生接受度与配合度等诸多问题。

(一)跨学科融合理论构建与界限范围的困局

第一,跨学科融合易发生“错位偏移”。跨学科融合立足于解决单一学科局限性与理论付诸实践的视域之下,借助学科之间的学术样貌、学术见解和学术思维实现交叉学科和对接学科的“补短板”。如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与属性把握不当,仅生搬硬套地用概念、讲涵义及作表述,实行“强硬式”的学科融合,而并未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学科的交叉区域中,则无法找到学科之间真正的耦合关系,更无法实现内在与本质的跨学科融合,甚至出现学科完全偏离的情况,致使创新教学过程产生“四不像”的结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除运用自身限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外,还需要传统文化及社会学、教育学等话语理论资源进行弥补,这时的跨学科融合若仅简单植入与交叠堆积,则无法回应现实杂音,更难以讲透时代之问,加之学科独立性的影响,跨学科融合的新观点就可能有效联结不足、整体概貌不明、场域转译偏差,无法准确表达出跨学科融合之势[6]。

第二,跨学科融合易出现“边界模糊”。学科边界是否明朗与清晰,是检验跨学科融合运用是否趋向成熟的标尺。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来说,其创立之初就兼具跨学科融合视野,创建者来自于部队、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学科背景的不同使得他们从各自擅长领域出发去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这一环境背景下不断探寻与摸索成长,也造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学科、相近学科、边缘学科和分支学科之间的耦合关系,加之研究方向的多维和研究成果的多样,可能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跨学科融合的交叉混乱与思维庞杂现象,最终导致跨学科融合的无效重叠与创新停滞。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若将其同历史学进行跨学科融合,需注意共性与个性问题的澄清划定,否则易使融合结果的取向度不明、立脚点不稳,致使跨学科融合处于悬置状态。

(二)大数据技术运用程度与管理模式的困惑

第一,大数据技术的过度运用易引起“喧宾夺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代言人”肩负立德树人使命,其应当是教学主导者、知识传授者、思想传导者、课堂组织者以及学习引导者集于一身的角色。但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赋能教学渠道与拓展教学情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为大数据技术的“炫技课”,教师仅发挥出“技术员”或是“放映员”的功能;而学生则被高科技、高智能的技术应用所吸引,虽然参与度高涨,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所传递的内容视如“过眼云烟”且兴趣阑珊[8]。如此一来,普及运用大数据技术被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方向,一方面消解和弱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另一方面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理想的状态应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即大数据技术作为“自然延伸”,教师传播知识与价值才是课堂教学的“自始至终”。因此,如何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保持适当的度与投入恰当的精力,使教师避免陷入技术化的“路径依赖”而保持传统教学中的辐射型价值,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大数据技术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第二,大数据技术的自身局限易导致“被动应对”。“数字足迹”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仍需思考两大问题:一方面是有效数据辨识难度大的问题。当海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据呈现于教师面前之时,如何在课堂需求与技术支持的条件之下,辨识出可以“为我所用”的数据,且从中提取有效数据、删除冗余数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要应对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是有效系统尚未开发的问题。现有的大数据系统是为决策提供服务的,其设计原理则以按部就班完成事务为要素,即现有数据为终点,却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与时俱进这一关键点,数据系统无法对人的思想变化与教学体验变化进行长期动态跟踪,致使无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数据进行周期性管理、定时性更新及同步共享。对此仍需明确的是,如何在现有大数据技术的局限之下,做到积极主动地克服局限,使之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及灵活化,并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武器”与学生抬头的“利器”。

(三)关于主客体有效使用与正确运用的困境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主体和客体均是人。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之下课堂教学的发起者、组织者及承担者,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客体是受主体课堂教学影响所指向的对象,处于从属和受动地位。跨学科融合与大数据技术运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包容性加强、实践性深化,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客体的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所在。

于教师而言,难点其一在于是否能够胜任跨学科融合的授课形式,如跨学科融合的前期准备与尝试、跨学科前沿问题的阐述方式等。从当前的研究领域来看,跨学科融合研究的学者背景较为分散且研究的持续深入性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跨学科融合运用既需要深谙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研骨干,也需要精通交叉领域、把握交叉态势的行家里手。难点二在于是否能够驾驭全过程的大数据操作技术,如学生课堂数据的定量定性分析及课堂活跃数据的深度挖掘等。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与此匹配的教师大数据技术运用能力并未同步发展,甚至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理念要求和数据系统认知存在较大差距。再者,大数据技术具有预判性功能,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更要在数据粘合度中发现潜在问题以预判事态发展。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学研判意识要求极高,而目前许多学校的相关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还未形成大数据技术运用的科学程序,加之技术培训、经费投入和配套保障并未到位,相关职能部门的技术支持也无法实现。

于学生而言,难点一在于是否能够接受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形式。作为非传统教学方式,跨学科融合通过整合多种学科来增强所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学生跨学科思维的敏感度不足、跨学科观点的理解偏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加之跨学科融合本身的概念不清、范畴不明、逻辑不周延以及体系松散等问题,致使学生无法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破解[9]。难点二在于是否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的大数据采集。一方面,在收集和使用学生相关数据的过程中也面临信息的隐私性问题。教学过程的数据收集通过相关电子设备进行自动记录,往往在学生专注课堂或专注于个人事务的情况下进行抓取,随后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会对数据加密保护。随着数据开放程度提高,资源共享、二次利用的数据挖掘与数据预测使得个人隐私保护更为困难。另一方面,过度的数据使用与数据依赖导致学生不愿意配合。在大数据技术为教师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唯数据主义”现象,即没有充分意识到大数据技术仅是辅助手段而单凭数据标签或刻板印象就做出判断。

三、“双重联袂”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融合、大数据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运用是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要破解二者在实践运用中的困境,关键就在于跨学科融合怎么“融”、大数据技术如何“用”,以此展开一场张弛有度、守正创新、靶向回应与协同联动的改革创新,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序推进,增强教学的时代感与吸引力,实现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

(一)跨学科融合运用的张弛有度与守正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必然要有综合性的经济、教育、新闻、社会等人文社会学科作为支撑,打造文化、历史、哲学等专业学科群,构建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跨学科融合就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拓展性与多元化的学科知识。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需在吸收与借鉴之中寻找平衡点,对交叉学科中有益成分进行利用之时,必须坚守住自身内在的学科归属。每一学科的存在都有其适用的与内在的理论体系,在跨学科融合过程中既要坚守自身的建构,更要关注学科交叉融合的平衡点,以避免“食而不化”“本末倒置”等现象[10]。这就需要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边界,科学研判交叉区域中可为利用的具体辖域,保持跨学科融合的适度张力。同时,关注跨学科融合中的交叉规律所在,发现隐含的内在逻辑,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学科交叉的平衡点。在跨学科融合过程中,要意识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11],切勿过多地依附或黏合于其他学科,而遮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所蕴含的独特学科属性[12]。不言而喻,通过课堂效应不断验证跨学科融合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能够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既彰显宏观之势,又体现微观之态。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需在辩证关系之中寻找空间,以推动跨学科融合,助力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处理好“破与立”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融合本就是一场“适者生存”的融合过程,在教学原则上应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与落后的教学方式,立足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的“三因”原则,并以之为教学指导原则,使跨学科融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突破口。其次,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在跨学科融合过程中要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共识关联与个体逻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普遍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形成特殊性的实践体系,使创新发展既有科学路径可依循,也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准定位。最后,处理好“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旨归在于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理论付诸实践”时所面临的桎梏障碍,通过权衡学科交融的可为或不可为空间,以考察是否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实现效能转化。

(二)大数据技术运用的靶向回应与协同联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是一场观念的革命、行为的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推动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探索回应学生认知期待、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崭新教学模式。大数据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匹配性与精准化的数据支持。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需以教学目标实现为旨归,使大数据技术,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佳配角”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互融。一堂出色出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定然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但需对二者有主次之分。就内容层面来说,通过对知识盲点的扫除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新意所在”,通过对核心理论的解读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通过对国家大势的融合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高瞻远瞩”,通过对学生所思所想的契合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准定位”,以教学内容为圭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正途。而就形式层面来说,其必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与“助推器”,需用好形式、择取好形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服务。大数据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立足于满足改进课堂教学生态、优化课堂教学管理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以及提升备课能力、讲授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教学需求,科学理性分析大数据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加码功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发挥出强大的教学优势,形成愉快的教学体验,避免师生陷入盲目崇拜大数据技术的误区而遭遇“技术绑架”。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要顺应发展之潮流与大势,在推进大数据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改进提升的同时,不断强化大数据技术本身与克服大数据技术缺陷,使其化“被动应对”为“主动求新”。首先,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据库。所谓的教学数据库是指课堂数据容量小且有代表性、课堂数据精练且一目了然,通过课堂数据走势发现不稳定的数据组,提前做好“因势利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其次,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数据管理模式。所谓的教学数据管理模式是指借助学校的学工处、教务处、就业办、团委等部门相关数据进行信息传递与汇总、共享与共用,并进行数据清洗、筛选与最终整合,打破部门之间的资源壁垒,破除单一信息的“数据孤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更加精准与有效的数据,对此需完善单一的管理模式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数据[13]。最后,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智能数据系统。所谓的数据智能系统是以教学数据实时更新为前提,以教学数据同步共享为驱动,既能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时效性要求,又能发挥各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联动的作用。

(三)以师生共进推动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当前,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正如火如荼进行,作为具有主导性的教师要顺势而为,做“全能型”与“技术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对于具有主体性的学生而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力、领悟力与践行力,做对跨学科融合与大数据技术怀有浓厚的兴趣度、关注度的新时代青年。

兴国必先强师,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归根结底还在于教师。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跨学科。所谓“能”,不仅指基础理论扎实、深谙相关学科,而且要聚焦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学科交叉的相关性问题,重在把握学科间的语言议题设置,遵循学科间的话语生成规律,以一种共性的学科思维和一种个性的学科语言来表达阐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会”大数据技术。所谓“会”,除了线上互动,还要能够线下行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教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抬头率”,却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心率”。教师不能仅依靠大数据技术同机器对话,更应用大数据分析结果同学生对话,且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与教学实际,找准大数据技术与其教学的契合点,做到既有理论支撑的以“理”服人,又有情感传递的以“情”动人。最后,应搭建专门的跨学科融合与大数据技术运用平台,督促、鼓励并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不断学习之中,寻找学科整合方法,培育数据运用理念,最终建立健全的机制体制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发展的全新工作格局。

青年强则国强,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国育才。首先,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跨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规律,激发和调动课堂上学生的互动协同和参与积极性,实现学术对话与争鸣。一方面,教师应站在专业高度与学科视野之上,以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为中心,贴合学生的知识特点,引导学生建立起跨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假设性思考和开放性思考,使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有序化的同时,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效,从而产生跨学科融合力量的增值,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学科对问题攻关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厘清定位和明晰对象的基础上,从其他学科借鉴吸收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及基本价值观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索、学会辨析、学会判断,进而从文本理解到实际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所教授的内容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中,以实现最高境界的“原始创新”[14]。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大数据技术要明晰“实质伦理问题”——“应该做什么”,也要确认“程序伦理问题”——“怎么做”,以此来避免涉及个人信息隐私等问题的发生,妥善处理学生与大数据技术之间的正确关系,从真正意义上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大数据技术同其他技术在伦理学中的判定同样是中性的,在运用过程中需要对采集到的课堂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重点在于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思想状态与行为规律。同时对数据使用以有限使用为基本原则,使数据分析与挖掘结果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有利有益的帮助。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停留于提升学生成绩的价值层面,应看到学生是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在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同时,要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充实与发展,实现大数据技术对学生主体性的工具性辅助和价值性促进,最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增量提质。

猜你喜欢
跨学科理论课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