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党史融合教育的四个维度探析

2022-04-02 21:55余红梅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教学融合

余红梅

[摘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路径。本文从目标融合、课程融合、教学融合、评价融合等四个维度探析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融进教学、走心入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目标融合;课程融合;教学融合;评价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将党史学习融入课堂,引导青少年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一、目标融合:整体规划 以点带面

初中阶段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围绕总体目标,将学段的教育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做到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这既需要我们教师系统梳理教材中已有的“四史”素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教学单元,还需要教师打破以往将具体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聚集在若干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上的惯性思维,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度,关注品格价值观和元认知知识目标。“虽然,考试测评可考的重点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但对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说,品格價值观和元认知知识的目标内容更加重要。”[2]党史融合教育在品格价值观目标设定中强调的重点是“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和“六个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是新时代教学目标内容需要强化的重点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3]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立足课标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宏观方向与课标的微观指导相结合,做到整体规划,以点带面。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的课时教学目标可设定为:通过阅读教材P3“阅读感悟”中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评析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确认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认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课程融合:课程统整 整体构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合力,将党史教育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社团课程、德育课程进行统整,整体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课程体系,践行“大思政课”要求,世情、国情和党情相融合,联通课堂内外,衔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传承红色精神凝聚合力。在这一课程融合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始终具有铸魂育人的基础性意义(如图1所示)。

三、教学融合:方式多样 注重共鸣

(一)以生为本  情感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4]这要求我们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党史融合教育课堂的主人。教师围绕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特点、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立足学生的真情实感,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升党史融合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这些方式可以是读一本红色经典故事阅读、听一首经典红歌、看一部红色经典电影,也可以是访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演一个党史教育小剧目等,总之要能点燃青少年学习党史的激情,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思考、情感共鸣、真情投入。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自讨苦吃吗?”为辩题,通过融入党史和宪法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发自内心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认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由衷地拥护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话语转换  思想共鸣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青少年相对优渥的生活环境和相对平坦的人生经历导致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光辉事业缺乏共情。现实生活中,各种混淆视听的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符号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地充斥着青少年的感官,这些信息相比课堂上“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注入式教育更容易左右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

党史融合教育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缩短学生与“四史”学习教育话语内容的距离,通过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深入浅出地拓展学生的思想共鸣空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关注话语转换的实现方式,充分利用动画、图片、漫画等视觉符号,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真实的实例使党史中的红色文化生活化、趣味化和形象化。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中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理解,以小故事折射大道理,增强道德与法治课人文底蕴,引领学生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党领导的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以此汲取信仰之力、精神之力。

(三)贴近生活  价值共鸣

党史不仅仅是过去的革命史、建设史,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改革史。如果说过去的,尤其是21世纪的党的奋斗史,学生只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得,那么当代党的奋斗史则是每个青少年的亲身经历。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兴村振兴、科研攻关、创新强国等等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就发生在青少年的身边。

道德与法治课堂适时提炼时代资源、聚焦时政热点,容易引发学生的共情,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提升价值认同。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中融入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积极触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理论问题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经验、辨析经验,从而将“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情感认同,最后由情感认同到价值形成。

四、评价融合:融入日常  综合考量

评价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指挥棒,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党史融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测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多大程度上将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根植于青少年的心中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难题。通过加强测评情境创设、试题价值立意等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测评方式,以正向引导学生学习,引发教师在教学中对党史融合教育的关注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表现性评价可以是讲述红色经典、演红色剧目等口头表达;可以是撰写红色经典读后感、红色电影观后感、走访红色教育基地调查报告等纸笔任务;也可以是完成如采访身边的老党员等项目式学习。过程性评价则重在观察、测试学生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全员参与等涉及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行为表现,通过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来判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红色基因是否养成。如2021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第23题就是很好的范例,考试评价贯穿党史教育,评价方式凸显价值引领、学科素养,考试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6).

[2][3]张云平.构建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有效反思和改进学习测评[J].课程.教材.教法,2021(5):66-72.

[4]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019-03-18.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教学融合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策略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浅论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信息化环境下网络平台与教学融合运用绩效调查与分析
发酵工艺学和生物工程设备课程融合与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