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检测在老年高血压的临床应用

2022-04-26 14:09吴亮群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6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厚度

吴亮群

(南京银城康复医院功能检查科超声室 江苏 南京 210046)

高血压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且伴随人们年龄的逐渐增长,疾病发生率呈现出上涨的发展趋势[1]。从患者的角度来讲,持续性的血压上升极为可能促使动脉粥样硬化问题的产生。若是没有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有效控制和治疗,患者的病情将会有所加重。经过多年的医学研究和众多临床相关实践表明,高血压患者会出现程度各不相同的血流湍流增多的问题,或是动脉分支特定角度加大等诸多方面的情况[2-3]。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便会加大患者动脉内膜相应的损伤。若是前期阶段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将会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再一次的损伤。此次研究选取我院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旨在通过实验观察高血压病不同级别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等。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包括68例男性和30例女性,患者年龄61~85岁,平均(69.31±6.30)岁。其中,1期高血压患者37例,2期高血压患34例和3期高血压患者27例,全部患者都契合高血压相关诊断和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疾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和ECG检查等,对患有比较严重的肝肾疾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继发性高血压等疾病加以排除。对患者进行疾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和ECG检查和超声检查等并不存在异常的情况。

1.2 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一般情况下,颈动脉超声无需进行特殊准备,只需在检查的过程中,将患者颈部存在的饰物去除,若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检查之前进行了剧烈运动,需要休息5~10 min,在患者呼吸、频率趋于平稳的情况下,再对患者进行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向其讲述颈动脉超声诊断的优势、流程以及效果,增加患者对疾病以及诊断知识的认知,主动配合医生开展检查,医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并且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感。在开展颈动脉超声诊断时,超声仪器可能会发出声响,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血液在流动的过程中,有多普勒频移信号出现,通过颈动脉超声这种声响,就可以判断患者血管是否存在病变,告知患者检查室针对这种声响无需紧张。

检查仪器采用GE-LOGIQE9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7.5 KHz,并对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进行同步记录。主要观察指标如下:斑块、颈总动脉内径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定义如下:管腔内膜界面和中层外膜界面相互间的距离,内线是内膜和官腔之间的分界线,外线是中外膜相应的分界线,之间的距离即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所采用的测量方法:选取长轴切面,在心电图R波顶点位置分别进行左右颈总动脉远端位置10 mm、颈动脉分叉位置和颈内动脉近端位置10 mm 6个点最大颈动脉内-中膜的测量,选取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当作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在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同时对颈总动脉内径加以测量,取3次的平均值。斑块性质主要分成无斑块、扁平斑块、软斑块、硬斑块和溃疡斑块几种不同类型。斑块的分级:0级是不存在斑块;1级是存在单侧的斑块≤2 mm;2级是单侧斑块>2 mm或是双侧都存在斑块同时其中至少一侧斑块≤2 mm;3级是双侧斑块都>2 mm。颈动脉超声检测,如图1。

图1 颈动脉超声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总动脉内径情况比较

高血压病不同级别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伴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也会有所加大,见表1。

表1 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总动脉内径情况比较(± s,mm)

表1 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总动脉内径情况比较(± s,mm)

注:#为高血压2级和高血压1级相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t=2.595,P=0.012。#为高血压3级和高血压1级相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t=4.295,P<0.001。△为高血压3级和高血压2级相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t=2.056,P=0.044。

?

2.2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相应分级情况和颈动脉内-中膜的关系

不同斑块分级对应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相应分级情况和颈动脉内-中膜的关系(± s,mm)

表2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相应分级情况和颈动脉内-中膜的关系(± s,mm)

注:1级斑块和0级斑块相对比,t=5.422,P<0.001;2级斑块和1级斑块相对比,t=5.956,P<0.001;3级斑块和2级斑块相对比,t=2.413,P<0.001。

?

3 讨论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主要是指血管壁承受的血液流动压力过高,虽然在发病时,患者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但是长期处于血液异常升高状态,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病变。高血压疾病的病因截止至今为止都未明确,主要认为其与遗传因素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如长时间高脂、高钠、低钾饮食或者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就可能会使收缩压、舒张压异常升高。由于高血压属于导致患者出现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颈动脉动脉硬化,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出现,所以应该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颈动脉超声诊断,明确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程周期较长,疾病相对严重,所以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相比,伴发粥样斑块的概率更大,尤其是三期高血压患者,斑块检出率更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更大,该类老年患者更易出现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斑块主要为多发性软斑,其容易出现出血、溃烂、脱落等情况,从而堵塞患者的颅内动脉,出现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的情况,与此同时,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会出现高速血流,在高速血流的冲击下,会导致斑块脱落,引发脑梗死,恶化患者病情,所以应该对动脉病变进行连续性监测。

颈动脉超声在动脉血管诊断中属于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案,其可以对颈动脉病变进行有效的诊断与评估,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颈动脉超声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时的作用十分关键[4]。在颈动脉超声检查时,可以清晰将血管中膜厚度显示出来,并且检测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以及斑块所处的具体位置以及大小,判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以及闭塞情况。除此之外,颈动脉超声也可以分析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早期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通过及时的诊治来稳定患者的病情,于颈动脉超声功能诊断中,可以及时进行中重度颈动脉闭塞、狭窄的确诊,以便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科学制定。在应用检查时,颈动脉超声可以及时观察颅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依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并且为治疗效果的判定提供具有借鉴价值影像学、动力学依据。老年高血压应用颈动脉超声的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颈动脉超声具有无创性,且操作较为便利,可重复进行疾病检查,但是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精准性,需要进行多参数分析,不仅需要判断血管段流速,同时还要对血流方向、血流声、搏动指数、频谱形态等进行分析,并且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判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的斑块稳定性以及颈动脉硬化以及狭窄程度,尤其是在判断动脉壁结构变化的判断上,颈动脉超声的优势明显,可以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防治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及时治疗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应用高频超声探头对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检测是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对动脉硬化相应程度加以判断比较可靠的检查方式[5]。经相关病理对照研究显示,相较于血管造影检查而言,超声检测相应的动脉壁厚度明显更加精准。高频超声能够对患者颈动脉管壁所具有的三层结构加以清晰显示,也就是内-中层厚度与外膜,精准地对管壁内-中膜厚度进行测量,可以观察到患者颈动脉内膜中是否存在斑块和相应的斑块结构、形态特征以及颈动脉管腔中是否存在阻塞或是狭窄的情况[6]。

本次研究中,高血压疾病各级患者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高血压分级的不断加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也渐渐变厚。这充分说明在高龄人群中,血压的升高是导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发生变化比较主要的因素。究其原因是老龄与血管所具有的重复应力作用及其大动脉长时间受到血管腔内部压力上升带来的影响,使得弹性层发生退行性改变,动脉壁的僵硬程度相应加大,顺应性有所下降,缓冲功能出现一定的障碍,脉压差加大,从而导致管腔内径的扩大。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厚的原因是高血压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受到一定损伤,一氧化氮相应的生成量和释放量有所降低,但生成了更多的内皮素,内皮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之间失去相应的平衡性,从而导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弹性和重塑的相应下降,斑块形成,加快了患者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

本次研究根据不同的斑块级别进行分组处理,针对不同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加以测定,观察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伴随患者斑块的变多,扩大而出现增厚的情况。这充分说明在血压升高这一独立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的产生以及严重性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高血压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大与斑块形成明显的促发因素。另外,这一研究结果也说明高血压疾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大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也会更高,同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大可能先于斑块的形成。

在冠心病和脑卒中等相关疾病的发生中,老龄和血压的上升是其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疾病晚期阶段经常会伴发脑、肾脏和心脏等人体重要器官的损害。研究表明[4],稳定性斑块不容易破裂会促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不稳定性斑块即便不能够引发严重的狭窄,也会导致程度各不相同的缺血性脑卒中问题。斑块表面不规则是导致相关临床症状的独立性危险因子。另外,斑块的表层容易形成不稳定的血栓或是吸附粥样性物质,栓子发生脱落便会导致动脉管腔的狭窄问题,严重时还会造成闭塞,促使脑卒中问题的出现。所以,要对脑卒中与冠心病相应的发生率加以控制,便要对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血压管控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以及肾脏病变的发生风险。在对患者进行血压管控时,需要采用如下策略,在老年高血压的急性发作期,不仅要立即开展降血压治疗,使患者的血压下降至正常水平,同时还需要考虑身体中的多种因素,密切观测患者的血压下降情况,与此同时,应该注意高血压治疗过渡还会导致组织低灌注的情况出现,使得患者的病情恶化,所以应该科学控制降血压药物的使用剂量。药物属于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常用方案,其临床用于治疗的药物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硝普钠、硝酸甘油、拉贝洛尔等,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不存在药效最佳、见效最快的药物,具体应该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来选择最佳合适的药物,其主要的用药原则如下,一是首选剂量小、治疗效果佳的长效降压药物,争取在用药后可以24 h进行血压管控。二是在单一用药无法取得理想降压效果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联合用药法。三是降压药物需要的终身服用,所以需要考虑到药物成本这一问题。临床为了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对患者进行科学的用药指导,详细向患者讲述血压长期管控的重要性、用药种类、用药方法以及用药剂量等,由于老年患者的年纪较大,所以经常会因记忆力衰退出现药物漏服、药物错服的情况,在这时需要加强患者的用药监督,在用药时间可以定制闹钟,并且需用粗大的字在药瓶上写上用药种类与方法。

综上所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的大小能够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程的发展以及全身动脉硬化的程度加以反映,斑块相应的稳定性能够对今后出现脑卒中疾病的危险程度加以预测。所以,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分级、预后的判断以及高血压并发症的预测、治疗指导和效果的观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厚度
大厚度填土场地勘察方法探讨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或只一步之遥
脸皮究竟有多厚
诗要有温度,有厚度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价
颈动脉狭窄要手术吗
亲吻会致死,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