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2022-04-30 21:47王佳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4期
关键词:自我发展学科教学青年教师

王佳

【关键词】青年教师;学科教学;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0-0045-03

2018年,我正式走上教育岗位,成为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以下简称“五小”)的一名数学教师。一次参加区里的数学新教师培训,会上有位儒雅的老师作专题讲座,主持人说他叫吴玉国,是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那是我与他的第一次相遇。

2019年秋季开学,我竟幸运地与他再次相遇——他来到五小接任校长,同时也为五小带来了“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研究”。开学第二天,他便推门听我上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节课。下课后,他让我赶紧准备几段彩纸条作为学材,说下节课他要在我的另一个班再上一遍这节课。我既惊讶又欣喜,没想到一个年过半百的校长居然会为了帮助一个年轻教师重构教学思路而特意上一节课。应该从哪里“连续”,如何在这里“关联”,为了什么“循环”,一个个新名词,让我瞠目结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比幸运的是,不久后,我便成功加入“吴玉国特级教师工作室”,并成为这个研究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

从“后进生”到“追赶者”

刚开始,我不知道“结构化教学”是什么,参加工作室的研讨活动时,我甚至连话都插不上,是一个十足的“后进生”,但这并不影响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我用心聆听着、观察着、思考着……一次,我去吴校长办公室找他,一进门就看到了书架上满满当当的书,这样的视觉冲击让我突然理解他为何会有如此深刻的教学思想。我忍不住掏出手机,悄悄拍下了书架上的书籍,想回去后照着买。吴校长见状,翻出了一些已经泛黄的杂志,说道:“这些期刊里有我发表过的一些文章,最早的是1996年发表的,你拿回去看看吧,看看它们能不能让你对结构化教学有更系统的认识,也看看我的成长历程对你的成长有没有启发。”那一刻,手中的杂志突然变得很重很重,我想这传递的绝不仅仅是文章本身,更反映出一名教育研究者对理想的坚持以及对青年教师的关爱。

与工作室相关的群有很多,每一个群都是热闹的。前辈们会在群里热情分享自己最近读到的好文章,会无私分享自己研究整理的每一手资料。“文章不厌百回改”,我想,好材料也不厌百回读吧。在工作室人人坚持学习的风气中,我边思考边追寻:从阅读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到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再到学习前辈们的论文、案例;从接触学情调查、学材开发、学理分析、学程设计、学评反馈的“五学”建构,到厘清“连续—关联—循环”三环实施;从见识备课组的创造性备课模式,到理解一张张凝聚着团队智慧的“结构图”……广泛的阅读使我的理论素养得到了快速提升,并让我有机会在区里举办的读书交流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我像一粒迫不及待汲取养分的种子,从不放过任何一次破土看日月星辰的机会。

从“追赶者”到“同行者”

在工作室学习的那段日子里,我体会过研究的艰难,也想过放弃,但工作室的每一位伙伴都像我的家人一样陪伴我、鼓励我,并用不同的方式告诉我:沉浸式研究的周期一定是漫长且辛苦的,坚持就好。

起初,工作室的每位成员会逐一进行课堂展示,吴校长在评课过程中向大家传达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强调了学理分析的必要性,也为“连续—关联—循环”学程设计提供了范例,向我们展示了学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了解学情和开发学材创造了心理基础。后来,成员老师开始分组进行“五学”研究:每组选定种子教师课后分工合作,然后做好学理分析、学材开发、学程设计,再进行学情调研、课堂实践和学评设计。从小就念叨着“团结力量大”“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金句,直到在工作室的这场分组磨砺中,我才真正对“合作共赢”这四个字深信不疑。组内每位老师都有着充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无论是晚上十点多还是早晨六七点,他们总会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依然保持语音交流,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最初几次通话我总是先认真聆听,之后再仔细回想,却发现总会遗漏一些信息,所以后来每每群里发起语音通话,我都会提前按下录音键,因为我担心又遗漏了一些宝贵的信息。等语音通话结束,我会反复听这些录音,仔细思考里面还有哪些有用的信息。8次试上,10版教案,近400分钟的手机录音,是一节研究课留下的直观数字,数字是冰冷的,数字的背后却是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奋斗瞬间。

从“同行者”到“热爱者”

在工作室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对结构化研究中的“学材开发”环节格外感兴趣,并意识到“学材”是联系知识和学生的重要工具,于是我开始了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工作室中,我参与制作了关于分数学习的一套“圆盘”工具,还制作了用于整数、小数学习的多功能計数器。另外,我开始试着独立制作一些简单的学材以丰富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我不再像原来那样死板地“背”教案,学生从哪里来,会在哪里停留,最终走向哪里,都在前期的“磨刀”工作中有了更清晰的判断。即使是平日里的一节家常课,同事们听完都觉得有了结构化的样子,这样的评价让我欣喜不已。每一次上完课,我都会用文字记录下相关的思考。一段时间下来,以“学材”为主题的多篇案例和论文也水到渠成地出炉了。原来,结构化思维在不经意间已经融入我的血液,从此我的课堂教学也有了结构化“基因”。在工作室的所见、所闻,遇到的一次次“为难”,让我突破了自我,实现了专业水平的一次次提升。我意识到,要真正研好一节课,上好一类课,让学生学一点点,见一片片,是要花大功夫的。我也意识到,困难的确可以逼着人成长,甚至有时候自己创造的“苦难”,会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改变已经悄然发生,高兴的是我已经成为结构化研究的爱好者!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我深知个人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滋养,团队中每位优秀前辈的故事给予了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勇气与信心。荣誉的获得,让我于寻芳路上采撷花朵一二,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接下来应努力的方向——要想觅得真春色,必须成为一名能够守护童心、守住初心的教育研究者和行路者。我有幸来到五小这座宁静的村落,栖息在这片松软肥沃的土地上,如果问她能“养”我多久,我想答案是“永远”,我的身体里有永恒的精神,有广阔的爱。

(作者系南京市五老村小学教师,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自我发展学科教学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与发展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大学英语写作课与教师发展研究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策略初探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