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支架,筑牢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石

2022-05-26 00:13罗光荣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情感体验高效课堂

罗光荣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展开阅读、理解、感悟的重要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思想情感等,结合文本的教学目标活用支架,引导学生学语习文。教师可通过支架设点、支架探路、支架统整等途径,支撑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有抓手,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艺术结构,而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效课堂;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7-0029-03

在课堂教学中,支架就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知识框架、能力平台,将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思考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不多、阅读经验不丰富,在阅读过程中,他们需要教师的点拨、引领。设置支架就成为教师点拨、引领学生阅读的有效方式,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支架设点,支撑课堂结构

(一)把握起始着力点,综合考量要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选择的教学策略应该契合学生的原始经验和认知规律。因此,在设置支架之前,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原始经验,明确教学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整体的视角考虑搭建什么样支架的问题。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守株待兔》一文,是一篇相对特殊的课文,它既是一篇寓言故事,也是一篇小古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创作原则,所展现出来的语言、结构完全不同。这就意味着学生的阅读也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教师所设置的支架也应该有所区别。鉴于这篇文章的独特性,教师在支架的设置上至少要考虑三个维度。一是寓言的文体。寓言以小故事揭示大道理,设置的支架要撬动故事,让学生理解道理。二是小古文的特点。小古文以简练的语言、独特的句式表情达意,所设置的支架要帮助学生消除理解上的障碍,提升小古文的阅读能力。三是学情基础。教学不能做重复劳动,不能在学生已有的能力中徘徊不前。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原始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情境对话支架:“如果你是宋国人的亲朋好友,你会怎么来劝说他呢?”引导学生朝文本的深处迈进。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首先要理解小古文的大意,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其次,要理解故事情节,洞察其中道理,否则难以让宋国人回心转意;最后,基于学生学习小古文和寓言的综合经验,教师设置劝说式的对话,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完成任务,达成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紧扣发展提升点,多维开辟路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蕴藏着丰富且深刻的教学原理,指出了教学的本质在于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利用支架进行教学,就不能将视野局限在教材的单一文本中,而要积极拓展教学的路径,将阅读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少年闰土》一文,是一篇小说,节选自鲁迅的《故乡》。课文以“我”回忆的视角,通过与少年闰土相处的几件事,通过言行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机敏智慧、淳樸可爱的少年形象。作为一篇小说,其最大的特点是借助具体的情节和言行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教学时,教师这样设置问题支架:“你认为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虽然紧扣了小说文体特质,将阅读中心聚焦在人物形象上,但学生只能是着眼于单一的课文,而无法与原作《故乡》进行联系,所以他们对人物的认知并不全面。鉴于此,教师就在这一支架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追问道:“从这篇课文来看,你觉得长大之后的闰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相机拓展原作《故乡》一文,鼓励学生深入阅读,从中寻求答案。

这样的两个问题支架,具有递进性、层次性与全面性,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对少年闰土的认识更加全面、立体。要回答“长大之后的闰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就要对少年时代的闰土有深刻的认知,同时对闰土的生活轨迹进行判断、推理,这样学生就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冲动。于是,教师巧妙地向学生推荐《故乡》一文,让学生从阅读节选的课文走向阅读整篇小说,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强化了学生对人物的认知。

二、支架探路,优化教学过程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在学生认知的困惑点、疑难点上设置支架。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阅读文本时的需要来设置支架。设置的支架既要符合学情,又要体现教材的重点,契合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支架的作用最大化,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用支架初步感知内容

从位置来看,支架的设置应在学生求而不得、思而不解之时。因此,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应了解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置支架问题。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红色经典课文,主要描述了五位壮士为了完成掩护连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毅然将敌人引向山顶,最后选择英勇跳崖的故事。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五位壮士的选择和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与品质,对当下的学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此,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学习支架:“为什么把这五位战士称为‘壮士’呢?”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会导致支架与学生思维之间的断层。为此,在出示这一支架前,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感知。在学生整体阅读课文时,教师除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厘清文本结构之外,还让学生理解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大背景是抗日战争,小背景是掩护连队和群众安全转移。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其实对学生理解五位壮士的选择和言行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背景不了解,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就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不到文本的主题。二是关注文本中称呼的变化。作者开始称他们为“五位战士”,从什么时候开始,将他们称为“五位壮士”呢?这其实是提醒学生注意作者的情感变化。对比之后,学生就能发现,五位战士完成了连队布置的任务之后,并没有直接转移,而是为了进一步确保连队和群众的安全,“自作主张”地决定将敌人引向顶峰。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作者把“战士”改成 “壮士”。对比后,学生就不难发现,之前是完成连队布置的任务,而之后则是他们心甘情愿地做出牺牲,此时他们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这样,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学生不断地朝着支架的方向迈进,解决了“为什么把这五位战士称为‘壮士’”的问题,从而理解了战士们言行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民族情、爱国心。

(二)巧用支架突破重难点

支架的运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将学生引入文本只是完成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堂上,教师要放眼整节课,运用支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内在认知的不断发展。

还是以《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所设置的“为什么把这五位战士称为‘壮士’”的问题支架尚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主题深处。而“五位壮士的行为究竟‘壮’在哪里?”这一问题支架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五位壮士的选择转换到他们的具体言行上。借助这一支架,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人物的言行,感受他们的壮举,并相机延伸到作者是怎么将这种“壮”的场景描写出来的,从而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这样的支架从感知到深化,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不仅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障碍,突破了重难点,而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用支架升华认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支架的运用应该呈现出延续性。因此,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之后,教师还要设置延续性支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升华提供支撑,让支架成为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线索。

仍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当借助“五位壮士的行为究竟‘壮’在哪里?”这个支架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言行描写,感受他们的壮举之后,学生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较为通透的感知与把握。此时,教师仍要继续凸显支架的价值,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相机设问:“你们觉得这五位战士能够称为‘壮士’吗?站立在当下时代的角度,你如何评价这五位‘壮士’最终选择跳崖的举动?”很显然,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人物的言行和选择展开评价。这样,使学生统整文本的信息,对之前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整合,推动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度感知,激发他们对壮士的敬仰之情。第二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跳出从文本语境,回归生活,根据当下的时代背景,对五位壮士的言行进行审视,将五位壮士的壮举延续到自己的生活中,使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内涵得到传承。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支架的作用局限在突破重难点上,而是将支架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学生认知提升的环节中巧妙利用支架,推动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三、支架统整,促进能力提高

(一)借助支架形成阅读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煞费苦心,除了一般性的阅读单元,还设置阅读策略单元,旨在训练学生掌握重要的阅读策略。教学阅读策略单元,教师要设置范例性支架,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方法,并积累内化、迁移运用,形成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预测策略单元,编者选编了一篇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两篇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从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关系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用意,就是引导学生用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预测策略,自主学习其他两篇略读课文。为此,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个单元的视角入手,设置范例性支架——借助预测策略阅读课文,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预测策略的方法,如借助题目预测、借助图片预测、借助情节预测、借助生活经验预测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将这些预测方法迁移运用到两篇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的学习中,这样能有效地串联起整个单元的教学。

(二)借助支架深化情感体验

在使用支架时,一些教师认为支架只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事实上,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对提升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面对情感丰富的文本,教师要设置支架,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草原》一文,叙述作者一行人第一次来到草原的过程,描绘了草原的优美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展现了蒙古的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时,教师为学生设置情感体验支架:“阅读了课文,你觉得课文蕴藏着怎样的美?”这样,将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转化成对文本之美的探寻和感知上。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图文进行理解、体验,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这样,一方面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入手,理解感悟描写风景的语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这样的支架将文本与生活进行对接,创设了可感而具体的生活场景,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认知,理解文本,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支架,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章秀平.故事类文本支架式学习活动的类型与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0(35):47-49.

[2] 陆静洁.聚焦语文要素,搭建教学支架:以《鸟的天堂》一文为例[J].教育观察,2020,9(35):96-98.

[3] 黄玲.开展支架式教学 提升阅读教学效率[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56-58.

[4] 戚丽丽.例谈语文课堂“阅读支架”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17(22):64.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教学情感体验高效课堂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