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22-05-26 00:42吴东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情趣意境古诗词

吴东红

[摘 要]在新课改政策贯彻落实的背景下,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据的比例逐年上升,而且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形象美、底蕴美,也受到学生的普遍青睐。因此,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主的全新语文教学模式日益得到重视,这不仅能给古诗词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还能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情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7-0059-03

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回味无穷,加之合辙押韵的结构形式与精练易懂的文字,在小学生群体当中很受青睐。通过对古诗词深入细致地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真情实感,能够真正体验到诗词当中所散发出来的美,进而促进自身审美情趣的形成。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牢牢抓住“审美情趣”这条主线,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采取集趣味性、科学性、启智性、引导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一个审美气息浓厚的古诗词教学课堂。

一、反复诵读诗文,探寻语言之美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多出自唐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之手,这些诗词句式结构对称,语言运用精练,表达方式直接,字词释义易懂。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反复诵读。由于古诗词篇幅较短,学生在诵读时,可以采取大声朗读或者心里默读的方式。为了体验古诗词的语言美,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标注出一些重点字词,尤其是寓意较为隐晦的字词。

如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的后两句将庐山瀑布的大气磅礴、气势雄伟充分表现了出来。学生在诵读时,应当运用铿锵有力的口吻,并赋予一种真情实感,以表现出庐山瀑布的壮美之态。同时,学生可以对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标记、摘抄与整理,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挖掘出它的意境美,进而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比如,前两句诗中的“紫烟、遥看”两个关键词,“紫烟”主要形容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了紫色的烟雾,“遥看”则是表明诗人观看庐山瀑布时所处的位置,体现了庐山瀑布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欣赏,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后两句诗中的“飞流、银河”两个关键词,“飞流”是形容瀑布下落时的状态,“银河”是将庐山瀑布比喻成天上的银河,这一比喻恰恰给庐山瀑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此,学生可以反复诵读,遇到重点词语可以加重诵读语气,感受诗人语言当中流露出的对庐山瀑布的惊奇与赞叹。这种方法,既能够帮助学生熟练诵读古诗词,也是加快学生审美情趣养成的一条捷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古诗词这一反复诵读文学体裁的学习和理解。学生诵读的过程其实也是探究诗词寓意、感受诗词意境、体验诗人真情实感的过程。诵读的次数多了,古诗词当中所展现的风景、所蕴含的哲理、所表露出的诗人情怀也必将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尤其在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时,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逐字逐句去领会诗中之意与诗人的情怀。

二、小组接龙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合辙押韵是古诗词有别于其他创作形式的一个独有特征,无论七言诗还是五言诗,每一句诗末尾的文字都押在同一个韵脚上面。因此,在诵读古诗词时,学生会产生情感共鸣,会与诗词的韵律彼此融合。结合古诗词的这一显著特点,语文教师应当紧扣“诗词韵律”这一主题词,采取小组接龙诵读的方式,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在接龙过程中,快速找到每一首古诗的韵脚,并将个人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使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在诵读时得到充分体现。

如宋朝诗人范成大创作的《四时田园杂兴》(十一):“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为了感受这四句诗的韵律之美,教师首先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合作学习小组,并在每个小组当中指派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监督小组成员的表现。然后,让每个小组的第一名成员诵读这首诗的第一句,第二名成员诵读第二句,依此类推。当小组成员诵读结束后,教师分别在每个小组当中选择一名学生代表说出这首诗的韵脚。学生认为,这首诗第一句中的“包”,第二句中的“宵”,第三句中的“桥”,都押在“ɑo”的韵上。当学生给出各小组的最终答案以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整首诗进行诵读,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词的韵律知识,同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学习古诗词首先需要对古诗词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接龙诵读的方法恰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接龙游戏当中。在接龙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游戏的主角,在朗读每一句诗词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潜质,或者添加一些表情,或者融入一些肢体动作,或者融入更多的真情实感,尤其在接到同一个韵脚音时,学生可以提高发音的清晰度,让教师和其他同学都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美。

三、借助视频影像,体验意境之美

每一首古诗词都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并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过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将焦点集中在诗词释义方面,只要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全诗的内容与每句诗的释义,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这样做却忽略了古诗词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意境之美,容易使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优势,将古诗词所描绘出的风景、场面、人物、动物等元素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结合视频画面,通过联想的方式亲身体验诗词的意境美,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师在讲授这首古诗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将诗中谈及的几处风景展现在大屏幕上面。涓涓细流的泉眼、轻柔的微风、微波荡漾的水面、娇嫩的荷叶、调皮的小蜻蜓都可以作为美的元素呈现出来。然后,学生一面观察画面中的美景,一面对全诗进行低声诵读,脑海当中也逐渐生成了一幅泉水、微风、荷叶、蜻蜓相融的美丽画面。这样,学生不仅全面理解了全诗的寓意,而且从画面当中也感受到了一种美的意境,这对深入解读全诗内容,感悟诗人的真情实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学生在感受“美由境生,境由诗生”的意境美的同时,个人审美情趣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多媒体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在利用这一工具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应当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取的古诗词应当具有代表性。这样,在创作视频画面时,教师容易选择背景素材,学生也容易快速进入古诗词的真实意境当中。第二,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在创设诗词情境时,教师应当事先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如果有的学生只懂得古诗词的表面寓意,而对诗人的真实用意不甚了解,那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将诗人的一些创作背景融入其中,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第三,由于古诗词的类型多样,有田园诗、送别诗、写景诗、咏物诗等,类别不同,创设的情境也应有较大差异。为了突出每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教师在创设真实情境时,可以添加一些与画面内容相呼应的背景音乐,这样更易于学生走进诗词的唯美意境当中。

四、抓住古诗核心,提炼形象之美

从文字框架方面看,古诗词简短而精练;如果从古诗词的内涵与表达的情感方面看,其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寓意则发人深省、意味深长。因此,要想抓住古诗词的表达核心,教师可以从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场景等具象化的事物着手,引导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提炼出其中有形、有声、有情、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并围绕诗人所塑造的美好形象展开讨论,从而深刻领会与感悟整首诗词的形象之美。

如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描绘了江南仲春时节的美丽景致。在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诵读与思考时间,让学生找到诗词当中的具象化景物或者实物形象,然后将这些景物的内在美与表象美表达出来,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比如,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出了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古诗第一句中的竹林、桃花,第二句中的小鸭子,第三句中的蒌蒿、芦笋,第四句中的河豚,在诗人的笔下活灵活现,并且是构成江南美景的关键要素。”当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可以结合全诗内容,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在描写桃花时,诗人运用了恰到好处的量词;在描写鸭子戏水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小鸭子描写得栩栩如生;在描写芦笋时,诗人用一个‘短’字,说明芦笋刚刚抽出新芽,预示着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教师的提示与指导下,学生的脑海中立刻出现“竹林、桃花、鸭子、蒌蒿、芦笋、河豚”这些拥有美的气息的形象,进而激活了审美情趣,渐渐地,他们也融入了江南仲春的美景当中。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形象之美,教师也可以将每一首古诗词的具体景物、具体形象、具体事物单独提取出来,让学生以这些内容为写作素材,写一篇字数较短的说明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指导,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学生写作的文字与古诗词中出现的具体形象不相符,教师应当及时指出,并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正向引导。通过这样操作,古诗词中各种形象都将在学生的脑海当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对学生学好古诗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提炼和感受古诗词的形象之美也大有帮助。

五、探究诗人情感,挖掘底蕴之美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往往将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创作过程融合到一起。基于此,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知识时,首先应当深入探究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时向学生详细讲述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然后沿着诗人的情感路线,挖掘诗词的历史底蕴、文化底蕴,引导学生从中撷取诗词的底蕴之美。

如唐代诗人王翰创作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寓意深刻,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全诗描写的场面大气磅礴。为了帮助学生挖掘出这首诗的底蕴之美,教师引入诗人的创作背景:“诗人王翰生于公元687年,卒于公元726年,唐睿宗景云元年,即公元710年中进士,唐玄宗时当过官,后被贬为道州司马,并死于任上。由于王翰性格豪爽,喜欢游乐饮酒,因此,他所创作的诗词大多数都是描写沙场少年、玲珑女子,还有欢歌饮宴的场景,以此表达对短暂人生的慨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学生可以顺着创作背景与诗人情怀这条主线,去逐句挖掘诗词的艺术与文化底蕴。比如,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将出征勇士开怀畅饮、尽情酣醉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而诗的后两句则透露了出征勇士乐而忘忧、豪放旷达的情怀,这其中亦有苦中作乐的意味。诗人王翰运用恰到好处的措辞以及对比手法,给整首诗增加了一种艺术气息与文化气息,学生在诵读时,也会全身心地投入诗歌描绘的情境当中。

由于每一位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有所不同,诗词的创作风格也存在明显差异,而隐藏在诗词当中的文化底蕴、人文底蕴、历史底蕴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想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底蕴之美,在深入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创作背景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查阅与诗人有关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诗人真实情感的了解,进一步去解读诗人的创作心声,进而精准提炼出古诗词的底蕴之美,從中去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与学生的主观求知欲望相符。语文教师应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载体,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视频导入、合作小组共同讨论、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诗词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凸显教学成效的基础上,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情趣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