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现实与诗化呈现

2022-06-04 14:24陈欣儿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舞剧

摘要:《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红色经典文本从1958年开始被多次改编,该剧讲述了上海解放前李侠与兰芬的潜伏故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由韩真、周莉亚联合执导,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排演,一经上演便深受观众喜爱,为红色经典改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和拓展。2020年央视春晚,《永不消逝的电波》选段《渔光曲》登上舞台,收获了很好的反响,此后更是成为爆款舞剧,一票难求。文章重点分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改编当中的表达方式,通过叙事结构的组织安排、舞蹈语言的情感展现和舞台调度的环境塑造,分析其文本改编的优势与特点,以及如何使现实主义题材与诗化意象相统一,通过无声的语言表现错综复杂的情节,在演绎紧张的氛围当中铺设一处诗意的角落。

关键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叙事;舞蹈语言;诗化意象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5-0245-03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是由上海歌舞团历经四年磨砺呈现的中国第一部谍战题材的舞剧。该剧曾参与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演出,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与第十六届文华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编导韩真、周莉亚多次搭档,配合默契,在作品改编上有着自己一贯的风格,成功将高雅艺术与红色经典完美结合,一改传统红色经典作品的叙事方式,深情动人地讲述了宏大背景下的人物故事。

舞剧艺术是利用肢体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相较于以文字语言为基础的影视作品,舞蹈长于抒发情感,弱于情节的展示。如何保留舞剧的艺术特性,同时将故事内容清晰地展示出来,是舞剧叙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电波》的成功改编正是因为充分权衡了舞剧表现形式上的各种利弊。基于电影、电视剧的成功,观众对《电波》的故事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都有了基本的认识[1]。舞剧在改编这一题材时,大胆减少了不必要的场景,着力展示关键片段,观众通过意象展示与现场氛围同样能够捕捉情节的内涵与意义。

一、多重结构创建舞剧叙事

(一)心理结构组织情节

传统舞剧多采用线性叙事结构,以时间或事件发展作为串联全剧的线索。《电波》打破传统结构,充分发挥谍战剧的人物特色,采用心理结构组织该剧,使其成为该剧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点。同时借鉴影视作品中的叙事手法,多线并行。

剧中主要的心理线索为主人公李侠的内心世界,危机四伏的上海,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每一步都需要小心谨慎。当联络点旗袍店走漏了风声被特务摧毁后,画面即刻静止,时间就在这一瞬间停滞,在这空间里游荡的只有李侠缜密的思考。当李侠的思绪连贯起来时,静止的空间也失去了平衡,开始以倒带的方式还原旗袍店里遭遇的一切。倒带式的舞蹈表演是舞剧中的一大特点,利用李侠的心理结构作串联,弥补了叙事中未曾交代的部分。

舞剧的另一条心理线索为李侠的妻子兰芬,两条线索既相互重合又有独立的部分。在旗袍店中的女性群舞中,伴随电报声的女子独舞展现了兰芬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一名妻子、一名女性的多重心理,既有对李侠的崇拜和担忧,又有对即将到来的新中国的向往和期待。兰芬时而张望,时而徘徊,多方位地展现出一位身处动荡年代的女性形象。兰芬的心理表现,侧面补充了李侠的工作状态和上海当下的时局,也为二人情感的递进,从相识到相爱的过程进行了外化表现。

剧中的其他人物也对情节的构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旗袍店的方掌柜和小裁缝。小裁缝为掩护李侠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被特务杀害,这令李侠和方掌柜悲痛万分,此时舞剧也到达了第一个情绪上的高潮点。这段场景利用小裁缝义无反顾的心理,将小人物的身姿拔高,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阴阳相隔的三人被巧妙地拼接在一起。小裁缝对观众郑重地敬礼,眼含热泪,一步步向后退去,形成了直击心灵的震撼效果,现场观众无一不被演员的生动演绎所感染。

(二)多种时空表现方式

基于两条心理线索的叙述结構,该剧在时空转换中呈现多种表现方式。空间与时间在表现中颠覆了原本的顺序,形成了全新的叙事结构。

1.同一空间中不同时间的重现

李侠与兰芬因为组织上的安排成为搭档,一路从陌生到相爱,最终真正成为革命伴侣。在二人朝夕相处的卧室里,我们能看到这对革命伴侣的情感转变。李侠和兰芬在卧室中的四对双人舞,正是二人情感变化的集中表现,代表不同时期的二人曾在同一个空间里交替呈现,观众处在虚实叠加的空间里,情感在伴着音乐的舞蹈中慢慢递增,恍惚中已走完二人相互扶持的情感道路。这对革命伙伴的情感流露是在同一个空间中不同时期的再现,突出了对现实空间的假定性。

2.不同空间线索并置

上海地下党的联络点旗袍店遭到破坏之际,故事也进入了危险时刻。舞台上利用灯光分割出两个空间,李侠在旗袍店中找寻残留情报与兰芬被假扮车夫的特务拉走双线并行,在兰芬开枪打死特务的那一刻,两个场景合二为一。这种双重空间的运用形成了知觉空间效应,将观者引入了剧中敌暗我明的紧张氛围,人物被塑造得更为立体,戏剧情节的逻辑更为清晰严谨。多重的时空构建能强化观众对情节的理解,在层层递进的情感中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舞台灯光将同时出现于各个空间中的线索相并置而形成蒙太奇效应,从而突出了假定空间的真实感。

二、多种形态展现舞蹈语言

由于舞剧不同于其他艺术表达方式,没有台词,绝大部分内容需要舞蹈演员用肢体来展示给现场的观众,因此舞剧《电波》的表达方式是“加密”的,舞剧《电波》也恰恰利用了舞蹈语言“加密”的这一点,将解读的过程充分留给现场观众,舞剧叙述的内容犹如电报的滴答声一样需要现场观众自行解读。舞剧《电波》极大地简化了故事情节,充分做到了扬长避短。因为没有语言的加持,反而避免了许多红色题材中频繁喊口号的虚假感,更注重从情感走进观众的内心。

(一)限制的舞蹈

《电波》是一部关系复杂、情节丰富的谍战剧。在这一题材下,剧中人物特殊身份带来的限制,使舞蹈演员不能同一般舞剧彰显外露。在《电波》中,无论是地下党人还是敌特,又或是掩藏在人群里伪装身份的车夫和报社编辑,他们的动作设定都需经过真实生活提炼。这样一来,观众便可根据演员的服装和带有特征的动作,知晓人物当前所扮演的角色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些人如同普通的市井居民般混迹于上海老弄堂和街巷之中,但又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时刻保持着细致的观察力,暗中眼神的交汇隐隐透露出他们不同于常人的多重身份。每一次街头交汇和情报传递,都是一场无声的厮杀,此消彼长的势力在暗中彰显。所以,对舞剧中的这些人物而言,都是在限制中跳舞。在李侠得知自己已经暴露,二人不得不分别后,舞剧没有安排依依不舍、海誓山盟的情节,只有兰芬独自向远方眺望,表达自己的难过。兰芬在限制中的舞蹈,十分恰当地表现了一个地下党员胸怀大义的复杂情感。

(二)倒带、定格表现

虽是舞剧,但《电波》充分借鉴了话剧中的表达技巧,让观众耳目一新。例如,在全剧的高潮处,李侠与兰芬分别识破特务时采取的平行蒙太奇叙事,在同一时间顺序下,明暗灯光交错,划出两个不同的场景。舞台的一侧是方掌柜被害后李侠推理过程的画面倒带,另一侧是兰芬看破黄包车夫特务的身份处变不惊将其击毙。编剧在此使用了定格画面的处理方式,旗袍店中的特务和假扮车夫的特务同时定格,两个平行画面只留李侠与兰芬二人可以行动,定格的画面充分展现了二人的思考和焦灼,也让空间中充满着危机四伏的紧张感。经典的四对双人舞段落同样运用了倒带和画面定格的手法,分别代表不同的时间段二人的相处和情感交流。四对人物犹如照片一般定格,随着现实中的李侠与兰芬的情感回忆轮流展现,短短的几分钟,在同一空间内向观众极快地展示了二人相互搭档走过的时光。舞剧《电波》有意制造画面感,无疑也是编导们在唯美层面的追求。

(三)程式化动作

程式化是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而形成的固定的表演模式,舞蹈演员通过程式化的动作来调动现场观众联想的思维,增强表演的象征意味。以《电波》中李侠与兰芬的出场为例,在阴沉压抑的环境下,二人相互挽着手臂,步履匆匆,在进入人群时机敏地左右张望。虽节奏紧迫,但二人形态挺拔、眼神坚定,能使现场观众瞬间联想到如履薄冰但意志坚定的英雄形象。对比伪装成黄包车夫的敌方特务,耸肩弯腰,虽尽量作出了车夫之态,但却面目凶狠、神情凝重,使观众不得不充满警惕。在舞蹈当中掺杂的程式化动作给观众以形象的真实感受,增强了舞台的意境。舞蹈演员也通过程式化的动作对生活进行最诗意、最凝练的表达,一方舞台既可以是千军万马,也可以是舞者内心的囚笼。例如,《电波》的旗袍店女子群舞运用了探戈舞步,根据生活和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将上海女子摇曳生姿的形态通过短短几分钟的段落展现,双方暗中的关注与较量也在其中得到了彰显。

三、舞台调度体现诗化意象

在节目中,舞台调度往往在视觉与形体的刻画上揭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剧情当中的冲突点。舞剧《电波》的舞台调度基于整部舞剧的总体风格,呈现浪漫主义色彩。由于舞蹈演员没有台词的加持,只能通过舞蹈的路线、群舞的画面、上下场等舞台活动来体现情节的递进和思想的递增,所以剧中每一处变换都对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女子旗袍像

《电波》是有关上海解放的故事,全剧既体现了海派的气度,也包含了海派的精神。它虽然具有恢宏的空间格局,但情感表达呈现方式却是精巧细致的。在选段《渔光曲》当中,服装设计师阳东霖非常大胆地选用了灰色的旗袍,一句“我想用清晨的烟灰”增强了画面的高级感。剧组为这一段舞蹈打了五套样衣,既要适合舞蹈演员做舒展的动作,又要使衣服看起来有垂度,多次调整后才选定了丝绒面料的灰色旗袍。正是这种对美的向往与认真的生活态度,才有了如此优美别致的画面。身着长袍的女子倚在弄堂口,手执蒲扇翩翩起舞,展现了女性的温柔、对人间烟火的眷恋。

而在旗袍店的女子群舞中,各色的旗袍显得流光溢彩,剧组将这一段想象为“午后透过茶色玻璃的阳光”。这一群雍容华贵的上海女人,此刻没有了石库门里朴素的烟火气,但又摆脱了媚俗,展现了高雅的美。旗袍是舞剧当中的一个重要道具,女性旗袍的柔美,使观众暂时游离于上海战乱纷纷的大背景,被平静的旧上海的生活所吸引,这份美丽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心灵共振。

(二)环境群舞像

在《电波》的情景转换中,编导韩真、周莉亚也常常通过群舞的交织使其丰满。当舞剧拉开序幕,李侠入场时,群舞打着黑伞,既说明了天气为雨天,又营造出黑势力群像,而舞者们的直立行走动作在节奏上进行似无序实有序的交替,在调度上则进行着既突出又隐蔽的交替,由此营造出了一个危机四伏、步步紧逼的意境。蓝色的灯光只打在群舞演员的上半身以及手中的雨伞上,形成一道蓝色的线,营造出旧上海黎明前的阴霾感[2]。群舞的表演,配合音乐、灯光,让紧张压抑的氛围充满整个剧场,观众虽不能身处那个时代,却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为之后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渔光曲》是大众熟知的经典音乐,舞剧隐藏了原曲的本身含义,完成了自我解构,赋予其全新的意义。这一段女性群像舞蹈,将清晨旧上海平静祥和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出来,舞者们有的屈腿或抱膝在小矮凳上打瞌睡,有的手執蒲扇轻轻扇动,有的作势倚于弄堂口,动作神韵或温婉或灵动。该舞段将人物内心活动形体化,蒲扇此时也作为一个道具帮助舞者更好地表达此时的人物状态。

(三)旧上海群像

《电波》的舞台布景参考中国传统山水画,营造出旧上海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般无法停留的朦胧,编导们运用了一些符号化的艺术形象,如上海弄堂、石库门、旗装店、报馆等重要场所,还有一些很小的细节,如李侠家中嘎吱作响的木质台阶,这些形象把旧上海厚重的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对一些关键信息进行说明处理时,编导也紧扣电波这一主题,将必要的信息通过26块活动景片以发送电报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配以发送电报的滴答声,为现场观众营造一种情景感[3]。在展示人物生活情景时,编导采用了各种程式化动画来展示具体的生活细节,如相互问候、倚在弄堂口缝补衣物等生活情景,增强角色形象及生活的真实性。同时,一些地下党员们也隐身在这些场景之中,看似单纯的角色群像塑造,却让观者无法一眼看穿,带着层层迷雾慢慢揭示角色表面下暗藏着的双重身份,然后又恍然大悟。编导利用符号化的形象刻画,建立起形象与内容的联系,从而实现了舞台之外的叙事内容,并由此构造出了一种新时代现象和时代群像。

四、结语

作为红色经典题材,舞剧《电波》诗化意象的表达没有迷失在宏大叙事中,也没有受到荧幕上众多谍战剧刻板效应的影响。《电波》并未忽视观众对英雄个人情感的关注,强调了角色内在情感的变化,为整个剧情故事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表现空间,使整个舞台在充满谍战的紧张气氛下,流露出了片刻的诗情画意。该舞剧颠覆了以往舞剧的表现形式,利用主要人物的心理结构组织情节,同时借鉴影视剧当中的表现手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形成了全新的叙事结构。终场诗句“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以艺术的形式传播红色经典,使其不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从而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涛,陈琳.改编、衍生与挪用:红色经典电影的当代回响[J].电影艺术,2021(4):69-74.

[2] 任冬生,秦立运,张松,等.欣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灯光/舞美/多媒体/服装设计[J].演艺科技,2019(4):69-72.

[3] 李昂.经典“别样”红: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J].戏剧文学,2019(11):31-33.

作者简介 陈欣儿,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影视传播。

猜你喜欢
舞剧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海派舞剧”的历史隐踪与“舞剧新海派”的时代想象
回眸,是为了下一次的启程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冯双白
《雷和雨》和《梦红楼》对传统舞剧理念的反叛及其艺术特征
中国民族舞剧的音乐风格分析与阐述
论反面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如何欣赏舞剧音乐?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