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汉华教授脾胃病常用对药方举隅

2022-06-08 08:14王晓楠吕翠霞姚鹏宇陶汉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芦根升麻理气

王晓楠 吕翠霞, 姚鹏宇 陶汉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山东 济南 250014)

陶汉华(1951—),男,山东莱芜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山东省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项目指导老师,师从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九老”之刘献琳教授,主要从事仲景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研究。陶汉华教授从事科研、教学、临床40 余年,尤其擅长脾胃病的诊治。

对药方,属小方范畴,是专指由2 味中药组成的方剂。与通常所说的药对不同,对药方是可以单独使用的方剂。对药方是中药复方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为方剂的配伍研究提供了最基本、最简洁、最明确、最可靠的依据。它具有紧扣病机、功用专一、疗效确切等特点,正如前人所评“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有应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1,2]”。陶汉华教授临床喜用对药方治疗脾胃病,或原方应用,小方疗疾,轻剂起疴;或相合而用,兼顾病情,合方治病;或原方化裁,守机用之,遵旨变通。

1 辛甘散火 苦寒折热 黄连升麻散

黄连升麻散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七窍病上》,原文载:“治口热生疮方。升麻三十铢、黄连十八铢,上二味末之,绵裹含,咽汁,亦可去之”。《兰室秘藏》清胃散亦有黄连、升麻同用药物组合。黄连升麻散中升麻辛甘微寒,清轻升散,能升脾清阳之气,宣胃郁遏伏火;黄连大苦大寒,性主下达,能直折胃腑之火,燥除脾胃之湿浊。陶汉华教授认为黄连、升麻二药辛开苦降,散内郁之热,清燔灼之火,“火郁发之,火热清之”具见其中。湿为浊邪,氤氲脾胃,郁遏化热,黄连苦寒燥湿,升麻具“风药”之能,理气升清,二药相合,升清化浊,理气燥湿。黄连升麻散功能清火散热,燥湿化浊。主治脾胃有郁热伏火所致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喉痹、乳蛾、鼻衄、酒渣鼻等头面五官病证,湿浊遏于中焦所致的胃脘痛、嘈杂、呕吐等脾胃病证。《备急千金要方》对于此方服药之法颇为讲究,《千金方衍义》诠之:“用绵裹含咽,缓祛浮外寒热,不用汤液荡涤于里,反戕脏腑正气”。陶汉华教授于黄连升麻散之用,以其为基础君药,加味化裁而施,其加味之品专主于火热与湿浊两途,脾胃火热证者,配合栀子、蒲公英等品清之;脾胃湿困者,配合炒薏苡仁、苍术等品化之。陶汉华教授临证多以二药等量10 g 入汤剂为用,合以炒白术、砂仁等品,以制黄连苦寒败胃。笔者临证体会“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胃热多郁滞,散之为主,以升麻、黄连3~6 g 小剂量应用,散热透达,叶天士有云“胃主卫”,亦可用于温病热入胃腑气分;胃火多灼伤,清之为要,以黄连、升麻10~15 g 大剂量应用。本方可研磨为末,以胶囊内服,方便携带,且起效较快。

2 调和营卫 补益脾胃 生姜大枣方

生姜、大枣同用最早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纵观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共载方317 首,生姜大枣合用者47 方。《本经疏证》曰:“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大率姜与枣联,为和营卫之主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生姜、大枣合用对药方见于《本草纲目·大枣》,书中载:“以干枣去核,缓火逼燥为末。量多少入少生姜末,白汤点服。调和胃气甚良”。清·周岩曰:“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大枣味甘色赤,由太阴入营。其能入营,由于甘中辛,惟甘守之用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用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物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之主剂”。陶汉华教授认为生姜、大枣善调理脾胃,而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源,生姜善入卫阳,大枣入营血,善入阴分,故姜枣能交通阴阳,调和营卫[3]。生姜大枣方功能调和营卫,扶正固表,补益脾胃,滋生气血。主治营卫不和之外感表证,常与玉屏风合方,日常茶饮调服;脾胃虚弱之怠惰、厌食、纳差等证,可于日常饮食中以调味剂加入其中,或与四君子汤等方合用。陶汉华教授于二药配伍,有生姜10 g 配大枣10 枚,生姜15 g 配大枣20 枚,补益气血;若疗卫阳郁遏之表证,则重用生姜。

3 燥湿理气 柔润益阴 百合汤

百合汤出自《时方歌括》,原文载:“治心口痛诸药不效。亦属气痛。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水二杯,煎八分服。此方余自海坛得来”。百合甘平微凉,质润性柔,功善清补,滋阴祛热;乌药味辛、性温,香窜开泄,功能理气,行滞降逆。陶汉华教授提倡脏腑体用理论,以胃为阳土,体阳用阴,其性喜润、恶燥、喜降、恶升、喜通、恶壅。滋阴柔腻药物应用过多,容易滞留腑气,燥湿理气药物应用过多,又容易伤阴,为防柔腻碍胃、温燥耗阴之弊,用百合汤柔润以济之,辛温以行之。陶汉华教授于百合汤之用,遵从刘献琳经验,常与燥湿理气之方药合用。以百合与乌药以及其他燥湿理气药相配,温凉和合,刚柔相济,使燥不伤阴,润而不滞,用之多验[4]。二药配伍比例,多以10~15 g 等量应用,又视方剂中燥药之量多少,而增加百合用量。陶汉华教授因乌药气锐开泄,常以炒豆蔻、炒木香、炒莱菔子等芳香理气之品代替。

4 健脾益气 行气化湿 枳术汤

枳术汤见于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脾弱气滞,失于转输,致水气痞结于心下,故心下坚,如盘如杯,治当行气散结,健脾利水,方用枳术汤[5]。方中白术益气健脾,枳实理气行滞,脾气充则运化复,脾胃健则湿邪去。陶汉华教授认为枳术汤主治脾胃虚弱,气滞水凝而致的胃下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心源性水肿、腹部手术后便秘、腹胀等。陶汉华教授以枳术汤为基础,化裁应用,临证见肝郁气滞者,加柴胡、佛手、郁金;脾胃气虚明显者,加党参、茯苓、怀山药;脾胃郁热者,加黄连、吴茱萸;湿阻脾胃者,加苍术、厚朴;食欲不振者,加神曲、炒谷芽、炒麦芽;大便溏泻者,加炒山药、粉葛根、白扁豆[6]。方中白术苦而质润,补多于散,大剂应用有滑泄之能,陶汉华教授临证多以麸炒白术代之,取炒制芳香醒胃、健运助脾之意,若湿邪较重,氤氲难化,则改白术为苍术。临床以10 g 为枳实、白术二药之常量。

5 养阴清热 益胃生津 芦根麦冬汤

芦根麦冬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芦》引其方,曰:“霍乱烦闷。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芦根甘寒质轻,生津清热,麦冬甘苦微寒,润而不腻,功善清补,二药皆属甘寒之品,养阴生津,滋而不腻。芦根麦冬汤功效清热生津,益胃养阴,止呕。主治胃阴亏虚及胃腑内热所致的呕吐、嘈杂、腹胀、便秘等病证。山东中医药大学“九老”之周凤梧教授善用芦根,言“芦根药性平和,用量宜重”,用量15~60 g[7]。陶汉华教授多遵其意用芦根,芦根配伍麦冬比例2∶1。此方可于平素代茶饮服,亦可与其他方剂相合而用。此方味淡性平,无偏僻之虞,可久服、频服。

6 芳香逐秽 理气燥湿 藿佩汤

藿香、佩兰伍用,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藿香正气散,名医施今墨每见湿浊困脾、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证,惯用藿、佩二者之鲜品,屡收良效。藿香芳香性温,散表化湿,醒脾开胃,和中止呕,佩兰辛香性平,醒脾和中,解暑化湿,辟秽祛浊,二药配伍醒脾开胃以和中,芳香化浊以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暑湿、内伤湿滞之头痛、呕吐、腹胀、胃痛等病证。鲜品多不易得,多以干品为用。陶汉华教授临证针对湿困中焦,喜以藿佩汤为底方,加减化裁,其临证于藿、佩二药多等量施用,以10~15 g 为多。此方芳香燥烈,有快气祛浊之能,湿去即止,不可久用。

7 制酸止痛 敛疡燥湿 乌楞散

乌楞散一方系刘献琳教授创立,药仅海螵蛸、瓦楞子2 味,其立方旨在治疗胃酸分泌过多[8]。乌贼骨又名海螵蛸,味咸涩性温,有固精止带、敛疮祛湿、止痛止血之能,与瓦楞子合用取其敛疮祛湿、制酸止痛之功。瓦楞子味咸性平,功能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平肝和胃。二药合用制肝木之犯,实脾胃之虚,制酸止痛,敛疡燥湿。陶汉华教授多以海螵蛸20 g 与煅瓦楞子15 g 合用,为制酸之常用方。此方针对胃溃疡性疾病有显著疗效,以其能助创面修复愈合。

综上所述,对药方,是指由2 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其用药少、立法严、疗效专。陶汉华教授于对药方之用,以黄连升麻散取其性味之用辛甘散火,苦寒折热;以生姜大枣方调和营卫,补益脾胃;以百合汤燥润相合,燥湿理气,柔润益阴;以仲景枳术汤通补兼施,健脾益气,行气化湿;以芦根麦冬汤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以藿佩汤芳香逐秽,理气燥湿;以刘献琳教授经验方乌楞散制酸止痛,敛疡燥湿。或以对药方为底方加减化裁,灵活变通;或与他方合用,兼顾病情;或以之为专病小方,遵其配伍特点、功效主治,直折病情,颇具特色。

猜你喜欢
芦根升麻理气
升麻的品种考证
药食两用话芦根
兴安升麻UPLC指纹图谱及4种酚酸类质量标志物测定
升麻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进展*
经典名方中升麻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白茅根与芦根煎液治鼻出血
浅谈朱熹理气论
芦根甘蔗饮止磨牙
清热小验方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