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思路的脾胃系病证名称研究

2022-06-08 08:14魏凤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病证西医命名

张 欢 魏凤琴

(1.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8 级,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自西医传入我国以来已经有百年历史,对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对于中西医病名的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个中医病名对应多个西医病名,一个西医病名对应着多个中医病名,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由于中西医命名方式的不同,究其缘由是中西医一开始的历史环境、条件以及相对应的科学技术背景不同而产生对于病证不同的理解,也就是中西医对于病证名称的认知思路的不同。

1 认知思路简介

认知思路是什么?认知(Cognition),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通俗来讲就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思路是指思考的条理脉络。认知思路也就是人在认知未知事物而产生思考的条理脉络。这里所探讨的是基于认知思路的脾胃系病证名称研究,实际上就是探讨中西医关于如何产生病证名称的思考。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从中医发展史上看,重视象思维,强调天人合一,重视人的主观感受,强调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故中医病名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多以患者典型的症状或体征命名[1]。例如腹痛,是以人的自身感受疼痛为主要症状而命名的。

西医重视疾病对于病理学形态的变化,从西医的发展史上来看,西医在一开始的病理解剖的基础上逐渐延伸到细菌微细胞生物学领域,它以各项明确的物理化学微生物影像等指标来区别于其他各类疾病特征,从而找到疾病原因所在,故在它的命名中大部分具有明确病位和确定病性的特点。例如链球菌性肺炎,以病位和致病因子而命名;缺铁性贫血,以实验室检查结果而确定病性命名的[2]。

脾胃从中西医两个方面而言都有重要意义,从中医上来看,中医的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乃为后天之根本,《脾胃论》中曾提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更能体现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意义;而从西医上言,“脾胃”意味着人体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脾胃作为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对于中医和西医来讲都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消化系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0%,在中国,消化系疾病患者1.2 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消化性溃疡病发率占10%,慢性胃炎病发率占30%。笔者此次以脾胃为例,来探讨中西医对于病证名称的不同认知思路。

2 基于认知思路的中西医脾胃系病证名称研究

2.1 常见脾胃系病证名称的中医研究 常见的中医脾胃系病证名称主要有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痢疾、泄泻、便秘等。胃痛是指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命名方式为病位+主要症状;痞满是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命名方式为病位+症状;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主要以患者的症状命名;噎膈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主要以患者的自觉症状命名;腹痛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导致的,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3],以病位+主要症状命名;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的一种病证,主要以症状命名;泄泻是以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的病证,主要以患者的自觉症状命名;便秘指排便困难,主要以患者自觉不舒的症状命名。综上所述,中医主要是以患者的主要症状或者体征来对疾病命名的,具有浓重的症状学色彩。

2.2 常见脾胃系病证名称的西医研究 常见的西医脾胃系病证名称主要有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中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从其病名上看大部分具有明确的病位,如胃食管反流、胃炎、食管癌、胃癌、胰腺炎等;以病理变化分为炎性、溃疡性、肿瘤、癌性;以其发病病程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等;以其症状命名的,如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等;以致病因子而命名的,如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等;以症状群命名的,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仅从脾胃系西医病名来看,西医对于病名的认知思路是诸多因素导致的,一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等,有的则以综合征或证候群而命名,一般不以某一症状作疾病的名称,而其命名方式多以明确的病位和确定的病性为特点。

2.3 常见脾胃系病证名称的中西医对比研究 在对常见脾胃系病证名称的中西医研究探讨过程中发现,中西医病名对照中存在“一病多名”的现象,即一个中医病名对应多个西医病名,或一个西医病名对应多种中医病名(见表1)。而这种现象的存在不能说是中医、西医某一方的命名方式欠缺或者不足所导致的,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的即合理的”,“一病多名”现象存在,就应该探讨它存在的合理性。

表1 节选常见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以中医脾胃系疾病“腹痛”为例,西医相对应的病名就有“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多个病名。以中医角度来看,“腹痛”既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又是疾病的病名,在这里很好地体现了中医病名的命名方式具有浓重的症状学色彩,而在西医中“腹痛”仅以症状存在,它作为“症状”体现在上述各个疾病中,而这些疾病中不单单以“腹痛”这个症状为主,单以患者“腹痛”而言,西医无法客观作出对疾病的判断,必须在客观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后才能对于患者“腹痛”做出合理的判断,而中医恰恰相反,病名的产生恰恰是患者主要症状的体现。如果假设中西医命名是事物的不同2 个方面的话,在这里中医体现了事物的“主观能动性”,而西医恰恰反应的是事物的“客观性”。

以西医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来说,它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范畴,在中医命名中,其病散在见于“肠澼”“便血”“赤沃”“飧泻”“泄泻”“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下利”“滞下”“痢”“休息痢”“久痢”“痢疾”“脏毒”等10 余种疾病中[4]。以西医角度来看,“溃疡性结肠炎”病名的命名方式是对其病理性质以及病位的高度概括,而中医所相对应的病名中主要是对患者症状以及体征的概括,这里又验证了西医的“客观性”,以及中医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上述“腹痛”“溃疡性结肠炎”2 种中西医病名的对比探讨,不难看出中西医脾胃系病名命名方式大有不同,中医的命名方式更能体现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及病证在患者身上出现的相关体征,这种命名方式的产生印证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通过对患者自身的主观感受及体征的认知,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达到中医的治疗效果;西医的命名方式更具有客观性,在客观检查结果的印证下,针对病变部位的病理性改变而得出治疗方案的不同,达到西医的治疗效果。

3 研究脾胃系病证名称的意义

通过对常见脾胃系病证的中西医病名的探讨,加上中西医“一病多名”现象的存在,我们得知中西医病证名称命名的各自优势,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一方面,通过中西医病名“一病多名”的探讨,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西医命名的核心思想的不同,从能更准确地针对患者疾病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处理。比如在“溃疡性结肠炎”这个疾病的过程中,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更好地对中医疾病名称进行分属,解决患者目前最主要的不适症状,更好地将“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最大程度减轻疾病对患者所造成的不适感,更加准确地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针对患者现阶段的主观感受而言,利用中医的治疗方式,缓解患者现阶段的不适,从而缓解患者治病过程中的不适,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从对西医病名的命名方式的探讨而言,对于尚未产生病理改变的情况,西医往往缺少合适的治疗方法,而可以通过中医针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的改变进行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未病”的良好效果。所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更应当将中西医病证名称的不同优势应用于临床治疗上,而不单单只是生搬硬套地将其视为中西医病证名称的结合,更应当重视的是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应用。

猜你喜欢
病证西医命名
基于复杂网络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证结合人群分型研究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河鲀命名小考
辨证治疗内伤发热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