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模型研究探析

2022-06-11 01:02石丽娜
英语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石丽娜

引言

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修读人数最多、学习时间最长、学分最多的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着力培养能够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实用型人才。然而,由于过分偏重英语的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人文素养,学生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不知应以何种立场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近年开展的“三全育人”倡议则非常适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大学英语学科教育,补齐了大学英语教育重技能、轻人文,重教学、轻德育的短板。当前各种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改革的研讨异常热烈,与这种情况不相匹配的是有关思政评价的研究始终处在少有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下面主要分析思政评价研究不足的原因,结合一线教学积累的经验,思考并构建一套较实用的大学英语思政评价模型,并就该评价模型对思政教育的反拨价值作进一步论述。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经过探索与实践,有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部分注重实践的教师根据日常教学观察与自身对思政教育的思考,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另一部分教师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层面出发,结合“三全育人”指导思想,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索语言学习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契机,摸索基于思政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框架(刘建达 2020);还有一批耕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将自己的授课班级及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全人教育理念,研究课程思政与语言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操作,形成内容丰富的教学案例,供广大英语教师和研究者参考。

虽然目前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大部分集中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期和中期——教学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阶段,对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对学生思政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成效进行较客观、科学的评价较少涉足。截至2021年8月,以“大学英语”合并“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查询,共搜索到各类学术文章344篇;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合并“评价”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查询相关研究论文,搜索结果为0。可见,对于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而言,一套可供运用于日常教学且兼具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评价标准是当前教学研究需要攻关的重要领域。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缺位的原因

在广大教师、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相关研究在课程设置、思政教育元素发掘、教学素材开发、教师思政素养提升等层面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是在教学效果评价环节的研究缺位,原因大致如下:

(一)没有现成的评价体系可以借鉴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涉及英语学科知识、语言技能的学习与价值观引领、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深度融合,是新兴的交叉领域,因此相关评价既不能照搬语言类学习的考核与评价模式,又不能照搬思政课程的评价模式,必须兼顾两者共同点,在两种学科的交叉领域选择评价观察点,并对不同性质、类别的观察点进行分类、梳理,形成评价模型,最后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二)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认知差异较大,没有形成共识

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政策真正落实到位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从当前执行情况和研究成果来看,不同高校的执行力度参差不齐。

从主观层面看,不同层次和性质的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力度上有较大差异。通常来说,大学英语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视程度决定了相应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陈法春 2020)。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并衍生出相应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带来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目标的差异,因此较难形成统一的评价尺度与考核标准。

从客观层面看,课程思政建设从提出到全面实施时间较短,对语言类学科来说是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思政教研只能运用有限的理论结合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先厘清思路即“教什么、怎么教”,再思考“教成什么样”“教得好不好”的问题。由于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尚在积累中,且研究热点集中在思政教育学理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等领域,因此有关思政评价的研究尚未引起学界关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研究缺位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师资配备、教学条件、政策支持上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课程思政研究投入上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因此不同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培养规划上步调很难一致,客观上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进而影响各高校对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研究的投入(肖2020)。

(三)隐性教育难以量化考评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以语言教学为载体,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将立德树人融入语言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向的世界观、价值观,培植家国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学生有多少收获,是否取得预期育人目标,很难用传统语言学科量化考试的方法评估,因此如何用较科学的手段观察大学生在思想和道德层面的变化缺少实操性方案。广大一线英语教师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之余,只能凭借个人主观感受评估思政教育成效,并以此为依据为下阶段的教学规划作参考。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建构研究

“科学评价是正确实践的重要导向。”(崔国鑫2020)大学英语作为语言通识课,其评估首先遵循语言类课程的规则,通过定向测评、终结性评价等手段对学生学习成效、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作较客观评价。对伴随语言学习的思政隐性教育,可以转换思路将思政教育目标拆解,将其与语言学习相结合,融入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从多个维度考评,最终形成多元复合的评价结果。

(一)评价基本构成要素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可理解成思想政治评价和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综合体,相应评价可以借鉴大学生德育评价、学业评价的有益因子,同时兼顾课程思政的隐性、长期性特点,对评价机制的设计应以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习得、英语思辨能力培养、人文知识获取为显性评价维度,以学生价值观塑造、思想道德培育发展过程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开展评价。具体见表1:

表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的基本要素构成

(续表)

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以任课教师为主,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表现、课业情况、阶段测试、思政素养提升等维度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另一个主体是学生。学生可通过对不同时期自身的学业能力进步、思政素养成长进行自我评价,以反映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观判断。除了学生自评外,还可进行生生互评,从同辈视角获取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学业进步和思想变化的判断。

2.评价维度

主要对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业素养与思政素养进行评价,具体评价维度如下:

(1)学业素养发展。

对于语言学科技能与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分为两个层面:

语言学习核心能力——英语语言学知识(包括语法、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包括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等)。

语言学习相关能力——对英语学习涉及的相关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的掌握情况。

(2)思政素养发展。

对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认知——对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接受程度;对学习英语促进自身专业能力提升与发展的认识。

思想层面发展——对学生的言论、观念、日常行为的考查(学生的言论能够折射出个人思想、价值观,不同时间节点的对比能够体现出课程思政教育对其思想的启迪与价值引领的程度)。

对思政元素运用能力——学生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专业领域的现象、问题的个人见解,以及运用思政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映大学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实际教育成果。

3.评价形式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形成性评价可采用学习日志、平时成绩记录等形式跟踪学生学习过程并形成评价;在学期末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随机访谈、问卷等结果,结合期末考试形成终结性评价。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特点与评价原则

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评价工作时应注重过程,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导向,合理使用评价结果,以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目的,更好地将思政育人落实、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1.过程性原则

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无法通过一次或几次考试检验,更无法用量化考核的数字衡量,较理想的方法是通过质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次记录,辅以一定比例的量化评价,通过放大过程性评价占比评测学生的思想变化。

2.长期性、周期性原则

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具有教学频次密集、教学周期长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以大学英语日常教学为载体,在英语语言技能、人文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隐性融入对学生道德、思想、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及课程不同教学环节,大学英语都能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因此思政教育成效评价须放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衡量。

3.多元化、综合性原则

思政评价是对学生主观世界的评价,很难通过外显的手段完成,因此需要使用不同评价、测试手段,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考查学生在学习、思想、觉悟等方面的变化,通过不同角度的评价结果交叉验证,以反映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

4.增值性原则

课程思政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展开,相关评价考查重点落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学习体会、思维能力、理想信念、学科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改善和提升上,尤其要注意他们的进步,通过评价结果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收获(蒲清平 2021)。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

根据以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的基本要素构成,综合考虑其教学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等因素,选择相应的评价观测点,构建出英语学习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模型,具体评价方式、评价性质及评价主体如表2所示。

表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模型

在具体评价操作上,教师可以将从各个不同的观测点采集到的学业评价与思政评价数据对标课程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特点,从微观、中观到宏观开展常态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不同性质和形态的评价结果体现学生在大学英语知识、能力层面的进步及个人思想层面的提升。其中,微观层面主要为课堂参与度与课堂表现的评价,记录学生学习态度、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掌握程度,为教师考查提供数据支撑。中观层面以阶段性测试、期中测评、期末测评为主,采用学生自评结合教师评价、访谈问卷等方式记录一个阶段内学生在思想和学业方面的变化。宏观层面以总结性评价为主,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言行举止、学习成果、思想和价值形成。

四、反思与改进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管控教学过程、把控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效果、反拨教学管理、推动质量螺旋式上升的重要作用(陆道坤2021)。

教学层面,课程思政评价的根本指向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思想启迪、道德观念、价值观塑造。因此,以较长时间为尺度对学生专业学习成绩、思想政治素养等不同维度的能力进行评价,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业的收获和进步,并从课程的角度反映其个人能力、思想认识的提升。教师基于评价结果对教案、课堂活动、语言知识讲授、语言操练、课后作业等进行优化调整,以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良好适应性,探寻深化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构思—实践—评价—反思—创新—再实践的方式螺旋式上升,不断改善课程思政的教学品质与教学效果。

教师层面,以评价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能促进教师思政素养提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和理念。开展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推动公共外语思政教学规范化,建立高效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反馈通道,深入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纵深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完成课程思政建设闭环,通过评价激发课程内生性改革,改善教学设计,提高全体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还是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成果的综合体。建立完整、客观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验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其评价结果作为当前阶段检验课程设计水平、教师教学能力的反馈渠道,不仅为日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深入开展指明方向,提供拓展思路,推进课堂教学内涵式发展,还为改善教学设计、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提供重要参考,更推进大学英语教学“三全育人”向纵深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学理还是现实操作的角度看,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开展研究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