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单亲留守”学生不良行为转化策略研究

2022-07-07 02:16程晶晶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5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转化策略学生

程晶晶

摘要:近年来,小学“单亲留守”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类学生由于父母婚姻关系不稳定、父母责任感缺失以及老人溺爱等原因,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情感荒漠化,人际交往异常,心理自卑,规则意识淡薄等问题。尤其是当他们进入小学后,不能良好的适应小学生活,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因此,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殊性,本文进行了“单亲留守”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化研究。

关键词:“单亲留守”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策略

一、“单亲留守”学生的界定及特征

“单亲留守”学生是指那些父母离异或重组家庭后滞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学生。[1]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共同的行为特征:

(一)自卑感强,容易自暴自弃

由于家庭不完整,因此他们总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尤其与父母恩爱家庭和谐的学生相处时,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弱,挫折承受能力不强,遇事容易自暴自弃等特点。

(二)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力差

这类学生的情绪很不稳定,他们通常容易逃避,且容易情绪压抑或崩溃,容易发生打架斗殴,追逐,破坏公物,说脏话,迟到,欺凌同学,盗窃等不良行为。

(三)学习习惯较差,责任感不强

由于从小缺乏家庭教育,在初入小学时,会出现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散漫,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扰乱课堂秩序,顶撞老师等行为。

(四)行为习惯不良

由于家庭教育长期缺失,造成他们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懒惰、旷课、盗窃、吸烟、乱起哄、撒谎、打架、骂人等。其中攻击性行为影响最恶劣,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也容易危害自身健康,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

二、小学低年级“单亲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宠严”失度,重养轻教

爷爷奶奶一味的溺爱孩子,没有树立威信,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使孩子过于“随心所欲”。[2]同时,家庭不完整和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长期“宠严”失度,单纯重视养育轻视教育,最终导致孩子问题意识淡薄,问题行为频发。

(二)意识顽固,精力不济

老人思想老化,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而他们只负责孩子温饱问题,加之他们年老体弱,精力有限,不善于管教孩子,任由孩子放任自流。

(三)家长家长作风不良,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孟录提出,教育主要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3]“单亲留守”家庭中,有些家长经常抽烟喝酒,偷窃,说脏话,并且经常实施家庭暴力等。因此,在家长作风不良的家庭中,“单亲留守”孩子更容易出现不良问题。

(四)家庭构成不完整,功能未能正常发挥。

人际交往能力受限。这类家庭中孩子孩无法从父母那里习得良好的沟通手段而得不到同学的接纳,因此会出现攻击,违纪等不良行为。[4]

(五)有害信息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电脑游戏、网络游戏以及网络上流传的不良信息和网页成了毒害小学生的精神鸦片,影视作品中凶杀、打斗、暴力场面使一些小学生盲目模仿,容易发展为不良行为。

(六)智能手机的影响

智能手机是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学生组团玩手机游戏,甚至一些学生会浏览不良网页信息。因此他们非常容易受到游戏中暴力情节和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问题行为。

三、小学低年级“单亲留守”学生不良行为有效转化策略

(一)师师联手,共同促进“单亲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

家校合作,协同干预必不可少。首先,班主任协同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和任课教师制定合理的方案,运用心理调适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其次,科任教师根据要求对学生进行干预,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方案,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最后,及时强化心理疏导效果,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鼓励,给予肯定。

(二)师生分阶段谈心沟通,增强共情体验

教师要抓住学生“亲师性”特点,与这些学生进行分阶段谈心沟通。

第一阶段,开展群体座谈会。罗杰斯认为个体在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时会自动化地感染对方的情绪,并且引起自身类似的情绪反应,产生共情心理。[5]将“单亲留守”学生组织在一起,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自身实际情况。

第二阶段,进行个体谈心。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独访谈沟通,了解他们的特殊情况和自身优缺点,学生会更加愿意与老师进行深入交流。

第三阶段,鼓励学生主动沟通。在前两个阶段的沟通中,学生与老师形成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鼓励学生有问题时主动找老师沟通,及时解决困难,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因材施教,增强自信心

首先,对退缩型学生要多采取鼓励策略,教给他们与同伴交往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与同伴良好交往的平台与机会;对于行为偏激的学生要通过行为消退,抑制,榜样示范等方法转化学生行为。[6]其次,要根据学生性别不同,培养男生坚毅刚强的性格;培养女生大方温柔的性格。再次,根据特长安排适当的班级事务,增强自信心。

(四)正确评价学生,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选择适当方式消除问题行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某种刺激对行为有利时,这种行为会岁刺激的增加而重复出现,反之,则会消退。[7]教师要及时鼓励强化积极行为,制止不良行为。同时,教师应该信任和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信任,从而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使学生逐渐转化不良行为。

(五)当众表扬学生,时常给予鼓励

教师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恰当的表扬方式,在最细微处表扬鼓励学生,使他们健康积极发展。

(六)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榜样形象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善于模仿周围环境中的他人的言语行为,其社会行为,如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性别角色行为等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8]家长最容易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社会公序良俗,确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引领子女健康成长。

四、结语

近年来,“单亲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影响和困扰着教师和家长。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家校携手,加大研究力度,以學生发展为核心,为促进小学低年级“单亲留守”学生健康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宋界树.单亲学生和留守儿童教育探索[J]

[2]王学.当代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M].现代大学教育,2004.4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D].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5][6][7][8]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转化策略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