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医学生“三段式”人文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

2022-07-29 06:52杨英高巨
关键词:三段式医学生医学

杨英,高巨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

一、后疫情时代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时至今日,疫情已成为常态化管理,我国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除了对于医生的责任和使命认同,国内医学教育的改革也会伴随这场新冠病毒不断创新和前进。[1]

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从医学教育的新理念、新定位、新内涵、新医科四个基本原则,指出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新内涵的原则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尤显重要。

当下的普通医学院校中,仍然将“重技能、轻人文”的陈旧观念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这样的畸形教育模式必然导致很多医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自我道德约束力严重匮乏;欠缺良好的职业心理承受力和职业信念,面对负责的医患关系和突发性公共卫生问题显得手足无措;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中占比较低,整体性不强,缺乏教育的连续性、进阶性和针对性,需要改革和创新。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应是循序渐进、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本文将围绕《意见》中进一步明确的医学生新内涵,结合新冠疫情对世界和中国医学教育的影响,聚焦“重技能、轻人文”背景下地方医学高校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建设,旨在探索疫后医学高校推进“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建设的路径,探索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之路,构建医学生“三段式”人文素养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目前的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模式。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内涵,推动医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改革,推动人文素养教育的系统性、终身性和科学性。

二、后疫情时代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1.医学生人文素养内涵。人文素养是指包含知识、情感、情绪、意志等多方面的品质,在最终形式中,个人道德和价值观的证明方法是人类生存的核心要素,也是其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的核心关注点。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广泛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各个领域的知识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持续性提高和发展的自身能力,等等。人文素养的属性是医学的基本属性之一,医学的人文属性与自然科学的属性并存[3]。

2.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伴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9],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医学模式的转变本质含义是医学基本理念、原则、结构等的反思,也是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原则、方式的反思。新的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开辟更为宽广的空间,也成为医学人文科学研究的前进力量,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契合。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已意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致力于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关于高校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重要性及必要性的研究[4]、关于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5]、针对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6-7];国外的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主要围绕着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道德评价机制等方面来开展研究,增强了教育的可操作性[8]。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普遍意义上的宏观阐述,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操作体系等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刻性,不够详细,研究成果的典型性、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观念和理念的转变问题。后疫情时代,世界和我国医学教育都有了新要求,医学院校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要积极转变医疗观念、转变医学服务理念、转变医学培养模式,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尤其是改变教育中“重技能、轻人文”的观念[10]。其次,人文教育课程内容的整体化和进阶性问题。要科学设置人文素养课程,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构建“三段式”人文素养教育模式,使其具有整体性和进阶性,克服教学的碎片化,包括创新教育内容和载体、加强医学人文导向、完善教育体系等问题。再次,教育实施运行机制和保障问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需要全员全过程。要解决全员的参与、监督、考核、保障等机制问题。最后,教育效果评价问题。解决教育中缺乏实地调研、反馈、整改及提高的问题,使人文素养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三、后疫情时代“三段式”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模式构建

1.“三段式”的理论基础。“三段式”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1]用来说明发展过程公式,认为一切事物和人的发展都经历三个阶段,即发展的初、中、高三个阶段。根据医学教育规律,五年本科医学生的学段特点也经历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专业阶段、职业阶段。任何一种教育都应是延续性的,所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应该是一项整体性、进阶性的工程,有步骤、递进式的在各个阶段推进。建立“三段式”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可以促使人文素养教育达到的全面性与养成的渐进性、教育结构的统合性、教育过程的持续性与进阶性、教育方式与手段的协同性。

2.后疫情时代医学生“三段式”人文素养教育模式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模块化既保持每个模块自身教育目标的独立性,也充分考虑模块化之间的耦合性和相似特质。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个体的发展思想。本文围绕三段式设置理论课程模块、搭建素质实践提升平台载体,每个阶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学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见图1)。

图1 “三段式”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模式

3.后疫情时代医学生“三段式”人文素养教育模式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第一阶段:动机开路,基础先行。本阶段学生初识医学,需要涵养初心。模块理论课程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医学史、医学与哲学等课程方面构建;通过实践活动构建校园素质教育平台,开展医学人文活动,培养医学生基础人文素养。首先,开设人文素养相关课程。人文素养是抽象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成果的验证上存在一定困难,但大部分医科大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不关心。因此,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医学史、医学与哲学等人文素养培育课程刻不容缓。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要以人文素养为中心进行教育,人文素养课程应解释为一种人道主义性质的课程。而人文素养就是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2]。课程开设的出发点,就是深刻理解人文素养的本质,使学生内化于心;通过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持续提升个人人文素养。通过教师线下授课、线上观看纪录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等,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和欣赏人的素质,提高和实践人的素质,以一名医师的素质来要求自己。其次,举行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虽然开展了教学活动,但是要想知道学生们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让学生真正的提高人文素养,并且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将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因此,教学之后必须有学习成果的展示。人文素养是抽象的,其评价并不像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样可以通过较为客观的方式进行评判。以相对客观的方式来固定主观思想必然会有困难,但必须进行,要组织学生以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领悟、理念等。

第二阶段:维持动机,专业拓展。本阶段学生熟悉医学,需要助力成长。理论模块课程主要从医学与艺术、医学法律与医学礼仪、医学伦理等课程方面构建;实践中搭建二级学院精品活动平台,开展校园医学实践活动,提升医学生专业人文素养。首先,加强学生爱心与责任感。人文素养最重要的内容是爱和奉献,作为一名医学生,首先要有这样的好品质,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院必须以学生的这种良好品质为目标,从医学角度的艺术、法律、礼仪、伦理等课程方面不忘学医初心、牢记行医使命,鼓舞学生为医学发展献身,承担社会责任,真正以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来要求个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奉献和关爱的乐趣。其次,搭建二级学院精品活动平台。以锦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为例,2021 年“育苗·生态文明实践行”一院一品系列活动分为入校、学习、实践、毕业四个阶段开展,活动深入结合学期初始、思政课堂、节假日纪念日、省市校级比赛等时间节点,注重网络传播效果和线下活动相结合,力求多角度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等社会关系,以达成全方位的教育效果。以“共上一堂‘生态文明’思政课”“召开开学第一课”“举办‘青杏工程’学生干部培训课”“医德医风教育知识竞赛”“‘成长的滋味’——我的大学经”等实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爱心献血、植树育苗、生态保护、医学科普等。用可传承、可持续、有目标、有阶段的校园医学实践活动,把思政课堂带入活动中,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12]”,号召和组织学生积极了解自然、接触社会,从而奉献社会、回馈自然,将医学专业所学化为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动力和行动;通过有层次、有阶段的教育形式,培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学院、文化学院、生态文明学院”文化。

第三阶段:职业实践,实践检验。本阶段学生实践医学,需要坚定信仰。理论模块课程主要从职业心理学、社区服务、医患沟通学、医学社会学等方面构建;实践中搭建社区和医院志愿服务活动平台,开展志愿服务体验活动,增强医学生职业人文素养。首先,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单纯的学校教育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足以得到实践的验证和锻炼,人文素养需要得到临床验证。因此,组织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是历练医学生品性、夯实医学专业和培养人文素养的必然途径。其次,进行公益诊疗。除了基本的实习之外,医学生更应该时常性地联合具有医师资格的教师或者医师,参加更多的义务诊疗。以锦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为例,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时,在附属第一医院各科室医生的带领下,组织学生参加下乡爱心医疗活动,亲身参与简单问诊和身体检查,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对医生职业道德的深入理解,通过与病患的日常密切相处,通过在义务诊疗中的奉献,来强化自己的人文精神,并提升自身的医学素养。再次,重视年轻临床医生的医学人文教育。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近七成的医疗纠纷是由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不足引起的。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医学人文教育可以缓解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融合是医学人文的归宿,积极开展临床医生全方位、多层次医学人文教育以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这不仅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变化的前提,也是构建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前提。学校所学的医学人文课和沟通技术往往是行不通的,医院要做好对年轻医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帮助他们提高人文素养。对于刚进入临床工作的年轻医生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培训作为岗前培训的必修课,鼓励聘请医学人文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相关专题讲座,讲授医学人文知识,传授临床医生经验,为年轻医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拓宽他们的视野。[13]

四、后疫情时代医学生“三段式”人文素养教育的运行机制

组织是机制运行和方案实施的重要保障。为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科学有效的运行,首先,建立主管领导—相关职能部处—二级教学单位—教研室—学生管理者五位一体的大育人组织体系,根据人文教育的三个阶段,科学制定职能分工,形成全员参与制定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目标、设计教育课程、实施教育过程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其次,加强医学和人文复合型教师队伍培养研究。探索“三段式”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立,每名医学生在入学后,学校就给配备基础导师、专业导师和临床导师,负责学生的医学思想教育、专业指导和职业引领。在导师配备中,尤其重视发挥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加强临床导师的配备和医学人文育人作用,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医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建立“5-4-3-2”一体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即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者)、教师、学生、医疗单位、医院患者的五类考核人员;学校、二级教学单位、医院和社会四级的质量评价网络;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管理、社会反馈三种评价观测点;医学生素质学分和社会评分两种量化考核标准,形成医学生“三段式”人文素养教育考核与评价机制。从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评价信息采集与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社会反馈结果三方面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运行机制,并对结果进行实践检验。最后总结、完善和推广“三段式”人文素养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三段式医学生医学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游戏教学法在“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浅谈如何提高预科班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效率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编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