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的探索

2022-08-17 06:42安徽省安庆市人民路小学
华夏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节奏感节奏小学生

安徽省安庆市人民路小学 程 曼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育的作用在于可以增强学生掌握音乐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乐感,尤其是对具有音乐发展天赋的儿童来说,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其音乐学习的潜能,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此,音乐教学应把握好节奏训练,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音乐学习的需求。

一、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所学习的音乐大多是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在音乐中增加节奏会使音乐学习起来更加有趣、富有活力。音乐的节奏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得到增强,并且通过学习音乐来感受音乐如何传递生活情境。节奏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形成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继而赋予学生强大的音乐魅力,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教育的美妙。

小学音乐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各种器乐活动、演唱活动中所运用的歌曲都是富有节奏性的,在这些音乐内容的学习中,经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节奏性。小学音乐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进行单纯的唱歌教学和歌曲教学,那么学生会认为音乐课比较枯燥乏味,而如果音乐教师加入了节奏教育的相关知识,则可以让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使学生的精神状态更加集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节奏训练的方法

(一)在音乐课堂中植入游戏,训练音乐节奏感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比较小,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喜欢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育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节奏,可以在音乐学习的初期阶段增加一些音乐的游戏,这些游戏能够增强学生音乐节奏感,使学生把握住音乐中的韵律。有的教育学者认为,学生在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中时才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而有趣的游戏则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小学音乐教材的基础教学任务是节奏教学,节奏教学的特点是韵律感十足且结构简单,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如果单纯地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教授,一方面学生会感到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认为课堂学习比较枯燥;另一方面也难以达到增强学生节奏感的教学目标。而教师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来设计教学课堂,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融入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因为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并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些身心特征决定了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来设计课堂。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设计的基础,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从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角度来设计。

音乐教师可以选择的游戏类型有很多,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搜寻,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等来设计和优化。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爱好不同,教师应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的节奏训练中可以设计趣味的游戏内容,使节奏训练学习的难度较低。比如:教师可以引进一个“鼓点节奏”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玩法是教师可以切换演奏鼓点的节奏,学生根据教师所出具的鼓点来给出相应的动作,如果动作不正确,那么就需要淘汰对应的学生,最终动作正确且标准的学生获胜,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在开展节奏游戏时,教师要让小学生明确游戏的规则,并提前进行沟通和练习,然后在小学生了解了游戏规则并掌握了动作以后,教师再进行击鼓,小学生要按照教师演奏鼓点节奏的快慢情况来完成动作,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不同动作所对应的鼓点。教师可以说“连续三声均匀的鼓点表示全体起立,快速的两个鼓点需要学生举起左手,如果是两个间隔时间长的鼓点,需要学生双手合十”,让全班的小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看谁能做得又好又准确,谁能够更好地实现游戏的通关。在简单的游戏训练中,学生的节奏感会显著提升。

(二)将节奏训练与诗词朗诵结合起来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明悠久的大国,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语言的瑰宝,其中诗歌在我国流传了上千年的时间,早在周朝就有《诗经》收录了大量的民歌歌词,经过后来的不断发展,诗歌流传至今。诗歌讲究对仗、韵律和节奏感,这一点与音乐的节奏感不谋而合。小学音乐教育在进行节奏感训练时也可以与语文的诗歌朗诵等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先选择那些简单的诗词,让小学生朗读,把握诗词中的节奏感和韵律,然后再进行歌曲的教学,学生会更容易把握音乐的节奏感。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唐诗富含韵律感,小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春晓》这首古诗也富含节奏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朗读几遍诗歌,然后根据节奏的快慢来设计不同的手势,后面再朗读的时候将手势加上,使学生一边读诗歌,一边打手势,这样节奏训练起来更加容易,对于不同快慢的节奏,学生也更容易把握。

另外,音乐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以古诗词为歌词的歌曲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中的节奏感,还能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实际生活

小学音乐的知识源于生活,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小学生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音乐知识和现象,教师在进行音乐节奏教学时,要立足于实际生活,在选材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生活中大自然的鸟叫声、流水声、风声等都可以被当作一种声音,也可以称为“大自然的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音乐在生活中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大海的声音,让学生聆听大海声音中的节奏感;也可以让学生倾听布谷鸟的叫声,布谷鸟的叫声独特且曼妙,教师让学生模仿布谷鸟叫,并让学生猜一猜布谷鸟在叫什么,然后再去把握声音中的节奏感。与此同时,教师再节选一些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让学生学习并歌唱,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节奏感的认识和理解。

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与节奏感有关,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哪些常见的事物是具有节奏感的,比如“摆钟”,摆钟的钟摆有规律地来回摆动,本身就是一种节奏;又比如吃东西时发出的咀嚼声等。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富有节奏感的情境,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结合起来,更加符合音乐教育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来进行音乐教学更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拟不同的场景,使学生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小学生在敲门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用手指敲击课桌,课桌发出的“咚咚咚”的声音富有节奏感;学生去办公室时的敲门声应相对慢一些、小一些;如果在医院遇到了紧急的情况,那么家属敲医生的门可能就会急促一些。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情下,敲门的声音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常见的生活情境进行节奏模拟,这样小学生则会了解到在生活中节奏感的意义,从而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感,并学会利用节奏感。

(四)运用儿歌来进行节奏教学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儿歌是学生普遍能接触到的内容。儿歌的特点是语言简单、韵律独特、富有节奏感,记忆起来比较容易。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音乐的乐理知识编成儿歌,这样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容易。在音乐教育的初期阶段,教师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符单位,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然后让学生弄清楚不同音符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进行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首这样的儿歌:音乐妈妈真粗心,取个名字掉个包,又给大家添麻烦,请你一定记清楚,四分音符唱一拍,别看八比四要大,八分音符唱半拍。这首儿歌非常简单,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讲清楚了,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原来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是这样的,可不能弄错了。儿歌教学朗朗上口,记忆知识也更加具体、形象,如果单纯地记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弄混,儿歌的记忆法就比较简单方便,教师在音乐节奏感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儿歌的方法,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快速和高效。

(五)立足教学目标,强化音乐学习体验

小学生音乐学习要注意加强节奏训练,增强音乐学习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音乐知识。音乐节奏感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继而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的魅力,并且还需要理解音乐的要素和基本的形式,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通过音乐学习,可以完善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加正确,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鼓舞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前进。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党就经常用音乐来鼓舞人心,帮助人民走出黑暗、走向黎明。所以,教师在音乐的节奏训练教学中应注意从教学目标出发,采用良好的音乐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创新音乐教学的形式,使小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体验。音乐教师需要从风格和题材等方面来讲解音乐作品,并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感知和认识,还可以结合歌唱、舞蹈等方式来加强节奏感训练,使学生了解音乐节奏,感受音乐魅力所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节奏感的魅力,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可以让学生去聆听独唱与合唱的歌曲,然后对比两种歌曲的不同之处和节奏特点,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在演奏和打击时的节奏感。通常音乐和舞蹈紧密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跳对应的舞蹈,从而更好地把握音乐中的节奏感,增强节奏训练。

比如:教师在进行《小雨沙沙》的歌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小雨节奏感进行感知,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小雨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找准《小雨沙沙》这首歌曲中的节奏感和音调特点,使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得到增强。为了让音乐教学的效果更好,教师可以设计其他的丰富教学活动,增加音乐教育的趣味性和综合性。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应相互配合,利用丰富的肢体动作语言等来表现音乐节奏,在该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使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六)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增强学生节奏训练的主动性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自身的个性发展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为此,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设计课堂,比如在节奏训练中增加一些音乐游戏,学生普遍会对游戏感兴趣,在游戏的植入设计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增强。在节奏感训练时,通常音乐教师会设计一些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相匹配,比如在音乐节奏训练时,对一首有趣的歌曲,教师针对节奏的特点,设计跺脚、拍手等动作,并给学生讲明规则,在听到音乐的节奏时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规律,改善音乐节奏感。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等,利用互联网中的教育资源,拓展音乐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可以分享课下学生可以学习的资料,比如音乐电影、音乐剧等,拓宽学生的眼界。为了更好地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小学音乐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掌握不同的教学工具,使音乐知识的传递更加数字化,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课堂教育更加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也要求增强学校对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视。学习音乐是实现学生美育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把握好节奏可以增强学生的乐感,提升演唱歌曲的水平,在音乐教育的初期阶段尤为重要。通过不断创新音乐教育的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儿歌教学、诗歌朗诵教学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节奏感节奏小学生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