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主持人的风格塑造

2022-11-18 18:08陈小璇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问政主持人群众

◎陈小璇

(连云港广播电视台,江苏 连云港 222000)

电视问政类节目意义深远,旨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督促政府加强作风建设,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急最忧的问题改起。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起到关键作用,既要帮群众问好问题,又要给相关负责同志梳理解决问题的空间,同时要在维护好公共话语空间的基础上,保证节目效果。

一、问政类节目及其主持的定位

(一)问政类节目的定位

近年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作风建设的部署要求,以扎实有力、持之以恒的举措,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气持续向好,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在这个过程中,由各地市政府、纪检监察机关、作风办等主办的电视问政类节目层出不穷,节目邀请各职能部门的“一把手”及主要负责同志、群众代表参与,将社会治理中的痛点、堵点问题带到现场,追根溯源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此类节目是媒体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主持人自身的定位

首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每一类节目的主持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在公共话语权利的行使中,不说出格话,不做出格事。作为问政类节目的主持人,政治素养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在思想意识上要认识到,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投诉,只是在沟通理解层面上出现的阶段性、可解决的问题;媒体需要大力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群众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1],问政节目应该成为干群沟通的有力渠道,而不是站在片面偏激角度成为不合理问题的助推者,甚至是制造者;主持人要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将群众反映的合理且有利于城市发展建设的问题提出来,对不合理的想法给予引导教育,对相关的法规、政策予以宣传,引导群众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参政水平。

其次,把握好自身主持风格。主持人的风格特点要紧贴节目特色,为节目服务,比如,综艺节目主持人要诙谐幽默;金融财经节目主持人要了解基本知识。问政类节目主持人偏于时政、政务类,基本风格需要严肃、稳重,同时不能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因此也要大方、亲切,需要对与群众生活相关的职能部门的政策有基本的了解,不说外行话。

最后,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参与问政节目的嘉宾都极具代表性,一端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他们具备很丰富的专业知识、很强的专业能力,一线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另一端是问题的投诉者,他们往往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遭遇了不公平对待,有极强的倾诉心理,同时难免带有个人情绪。因此,问政节目主持人要善于把握嘉宾回答问题话语中的内在逻辑,不能让回答偏离提问的初衷,也不能因为嘉宾过于专业的回答而被对方牵着走,失去了主动权,还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与群众关注的焦点进行提问与追问。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得具备较强的驾驭能力,有序推进节目顺利进行。

二、主持策略

(一)从三个维度做到理性问政

首先,理性的思考。问政节目的参与对象涉及到政府各职能部门,所讨论的也都是社会治理过程中此部门的执行力度、管理能力问题。因此,主持人只有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在提问过程中紧抓问题主线,真正从人民立场出发,推动城市发展过程中此类问题的解决。因此,主要人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素质,熟悉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职责,事先做好预案,现场灵活应对,用专业的素养和客观立场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其次,理性的态度。主持人在问政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不能存在主观判断和主观倾向。虽然要针对问题提出质疑,针对推诿的态度敢于追问,但是不可用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言辞可以犀利但需要措辞得当,把握好分寸。心中始终要明确,问政节目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而不是制造更大的矛盾,态度要理性积极,沉着冷静。

最后,理性的协调。问政栏目的初衷是为了架起群众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在节目中的发声对象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短片、现场反馈出的群众声音,另一方面是来自相关部门的政府声音,主持人作为现场唯一的控制者和协调员,要引导群众理性思考,用合理的方式提出建议,不情绪化、不偏激,同时也需要引导官员正视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向,甚至给出时效。

(二)从节奏紧控方面做到精准提问

首先,“问政”类节目的主要表现形式就在“问”字上,提问的深度与范围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效果,更会影响到相关问题的推进方向。因此,主持人要做到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深知问题产生的原因与症结,提问时不偏离、不拖沓,直击靶心。

其次,要想做到精准提问,要求主持人不做信息的局外人,应该从栏目的策划、短片的拍摄、脚本的制定三个环节全程参与,从而知道栏目的定位、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为什么要提问,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问。不说外行话,不做题外事。

最后,前期再好的设计,到了节目现场,全部的主动权都在主持人手中,最终的效果需要通过主持人对节奏的把握来呈现。一方面,要做到重点问题紧紧扣题,不能放松。重点问题是一期节目的灵魂,只有重点问题解决,节目的效果才有保障。因此,针对此类问题,不能让相关部门出现推诿扯皮、避重就轻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有轻有重,层次清晰。如果一档节目中,所有问题都是重点问题,会给受众造成视觉疲劳,也会造成没有重点的感受。因此,主持人不能全程只用一种节奏,对待敏感问题需要点到即可,对待涉及层面较窄的问题有解释就行,对待重点问题做到刨根问底、明确期限。

(三)从合理打断方面做到问出成效

首先,直接打断,否定回答。问政节目主持人在被问政对象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打断对方是节目的特色,目的是通过合理打断,紧贴主题。在节目中,主持人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观众的代言人,既代表观众提问,也代表观众倾听,时刻站在观众的角度看待嘉宾的话语,抹去过多的个人色彩,其打断总是出于节目或观众的需要[2]。从打断的主体而言,主要包括主持人及问政嘉宾,其中主持人占比更多。从主持人打断的方式来说,以直接打断为主。例如,连云港广电传媒集团在某一次问政节目中出现了如下对话:

主持人:请问,为何这片土地这些年没有审核的痕迹?

相关部门负责人:我们通过调查知道这片土地在十年前的性质是农业用地,我们紧紧围绕相关规定,对全市范围内的农业用地及工业用地每年进行审核,对有相关违法行为的……

主持人:请您直接回答我,这块土地去年、今年有没有审核?为什么不审核?

这种打断方式,就是直接打断。当发现被问政对象的回答只是按照公文进行程式化回答,有用政策混淆问题时,主持人可以直接打断,并将问题的切口变小,只让对方回答,有没有、是不是,进而回答为什么做不到。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主持人把握节奏,也增加了节目的“麻辣味”。直接式打断是主持人作为问政活动的现场组织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时效、问答的精准度有效地进行追问、引导等所使用的最有效的打断策略[3]。

其次,道歉打断,引导回答。道歉式打断从方式上来说,比直接打断更为温和,所针对的问题一般不是主要问题。从目的上来说,以商量的方式,希望对方可以给出更具体的答案。例如:

相关部门负责人:针对一些黑诊所非法行医的行为,我们今年以来组织了专项行动,目前已经开展2 次行动,共计突击检查了60 家诊所,发现问题10 例……

主持人:不好意思,打断您一下。针对短片中的这家诊所,我们已经明确知道它存在非法行医的行为,您是否可以具体告知,针对这一家诊所接下来打算怎么处罚,针对这一类诊所,又有什么可以基本杜绝的新方法?

可以看出,虽然都是打断,但是道歉式打断在形式上已经给了对方要打断并要追问的信号,一句“不好意思”从心理上没有强烈的压迫感,提出的问题也更具引导性。在前文提到的节奏把握中,直接打断与道歉打断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做到节奏的起承转合。

最后,按铃打断,专业回答。在问政类节目的发展过程中,近两年不少节目引入了“观察团”的角色,一般由专业人士、学者等对被问政单位行政职责范围有一定研究的专家组成,例如律师、大学教授等。“观察团”的设立是为了与主持人取长补短、查漏补缺。虽然主持人需要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储备,但因为工作限制,不可能做到精耕细作,同时一名主持人往往需要面对6 人以上的被问政对象,在长达1—2 小时的问政过程中,难免因为精力有限会有被遗落的问题。“观察团”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积累,以观察的视角,在合适的契机与主持人形成配合。“按铃式”打断,是“观察团”常会用的方式,例如:

“观察团”专家:“叮叮……”,您好,我从职业的角度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案例,从这一个您认为简单的安全帽的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农民工一般知识水平不高、安全意识不够,施工方又存在应付检查,更注重进度和利益的情况,这种现实矛盾下,我们职能部门的作用,难道仅仅停留在一年一次的抽查就可以吗?请您谈谈如何形成长效机制的方案。

在问政过程中“观察团”的打断,往往会伴随自己的职业经历进行提问,这些问题如果由主持人提出,达不到真情实意的效果,缺乏说服性。同时,本就气氛紧张的现场,被突如其来的铃声打断,在形式上也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

三、形成舆论影响的策略

(一)用真诚和理性推动政治协商

电视问政的目的之一在于推动社会治理,节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表现形式,都不应该偏离政治协商的初衷,要建立平等对话关系,通过交流与商讨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而平等对话的关系,应该通过被问政对象以及主持人双方真诚、理性的对话来建立。问政,不是剑拔弩张博眼球,更不能制造对立与冲突[4]。

首先,对于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来说,参与节目应该抱着接受媒体与公众的监督,广泛听取意见的态度,明确政府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对待公众所提出的疑问甚至质询,真诚接受。对待问题不可以推诿扯皮,也不可以只揽责不解决。思考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未来应该如何解决。这种积极分析的过程可以侧面反映出智慧政府、责任政府的担当,同时对“观察团”的建言献策要认真倾听、谦虚回应。在一些节目中会出现一些官员轻视群众提问的情况,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这一部分官员没有认清自身定位,另一方面忽略了节目的初衷,站在了群众与媒体的对立面。只有在节目中,政府职能部门同志将这一过程看作提升自我公共管理、公务事务管理能力的一次机会,节目才能够成为舆论监督的有效方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其次,对于“观察团”来说,他们既是专家又是群众委托发声的代表,作为节目效果的助燃剂,要对自我准确定位,才能对节目的影响力起到正面作用。一方面,在理性的角度传达好公众态度,把社会面对问题的态度合理化融入,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参与节目的政府部门更好地剖析问题的成因,给出合理化建议与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尽量不采取一味指责与质询的态度,明确态度的强硬与合理的打断是方式而不是目的。理性对话是指经过缜密思考的非情绪化表达,是本着协商目标而展开的探讨式谈话[5]。

最后,对主持人而言,节目给予了其相应的发挥空间,群众给予一定的话语权利,但主持人的职责是架起干群有效沟通的桥梁。因此,判断问题时,不可以带有鲜明的个人情感,要客观中立看待、理性分析、合理沟通。同时,在言语的表达上,只在对方有明显不真诚沟通的情况下步步紧逼,尽量做到不咄咄逼人、盛气凌人。

(二)用结果导向获取群众认可

首先,主持人在“问”的过程中,要层层剥茧,通过问题,让相关职能部门发现原因,从而更具体地知道如何解决。例如,在一期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节目中,涉及到一些小食品经营店铺证照不齐的现象。

主持人:请问日常检查吗?

相关部门负责人:检查。

主持人:频率是什么?

相关部门负责人:不固定抽查。

主持人:每次检查后如何确保效果?有没有在商家的检查表上双签字?内部有没有台账记录或者执法记录仪?

相关部门负责人:有时候没有在检查表上签字,台账记录可能有。

主持人:如果有台账是否出示?

相关部门负责人:……

通过提问,让相关部门发现,基层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程序不完善,导致一些管理漏洞。最终现场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关部门负责人:节目结束后,我们会按照规定,每月进行日常检查,并落实好双签字,让顾客进店能够知晓店铺卫生检查情况。内部落实好台账,有问题的店铺内部通报,加密频次。

其次,主持人注重“问”的落脚点,问出结果,问出时效。对于问政节目而言,最终的目的是问出措施、问出期限、问出结果。以问政为手段,通过舆论监督、群众参与,针对相关部门在与群众息息相关却又常出状况的领域,建立常态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问政节目主持人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坚定节目实现全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宗旨。在前期策划时积极参与,具有全局把握能力,在进程中把握话语轻重、节奏缓急,不制造矛盾,只解决问题,用好群众赋予的权利,成为此类节目成功的助推器。

猜你喜欢
问政主持人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问政“小事”解决民生难题
“媒体问政”如何走得长远
会聊天的主持人厉害在哪里
电视问政不应“无辣不欢”
栏目主持人语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丹江口 《百姓问政》聚焦履职尽责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