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11-20 12:14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民联镇寄宿制小学刘玉
家长 2022年20期
关键词:猎狗课文内容理解能力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民联镇寄宿制小学 刘玉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占比非常大,但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却不强,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还打击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学习积极性。如今,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重新被提上议程。语文教师应优化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改进学生的不良阅读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学会解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展开阅读学习时,一般需要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疑问,让自己能真正读懂课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语文教师亟须围绕这一问题,对阅读教学指导工作的创新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真正指导学生学会巧妙地解读课文,从课文中提取丰富的语文知识,掌握各项语文阅读学习技巧。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问题

(一)缺乏兴趣引起的理解能力薄弱问题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的试题让学生感到颇为头疼,失分情况也很严重。归根到底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薄弱,难以从阅读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用来回答阅读问题。而教师在阅读课上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也没有做到位,没能充分激发学生应有的阅读兴趣,使其出现缺乏明显的阅读兴趣的问题,难以发挥兴趣驱动的作用,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提升到新的层次。

(二)心理障碍导致的理解能力薄弱问题

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面临的心理障碍问题一般是自信心不足、阅读速度慢而引起的枯燥焦虑心理。学生在阅读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阅读专注度不高,敷衍的态度比较明显。而学生阅读速度慢,又着急想要解读课文,就会感到阅读学习的枯燥性,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这些心理障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也不利于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整体状态不佳。

(三)阅读方法所致的理解能力薄弱问题

学生的阅读方法单一,或者阅读方法缺乏科学性,都会使其阅读学习质量受到影响。而且阅读方法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相关的,教师要改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的问题,就需要从丰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学习技巧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解读课文的方式不再受到限制,使其可以多角度地理解课文,体会到巧妙解读课文的乐趣。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为了学好语文,应该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具备的重要阅读能力。学生若是具备出众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则会使其在语文阅读学习中颇为受益。目前,教师要全面落实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任务,这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学生拥有了出众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就可以做到对课文内容进行正确且高效的阅读,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课文信息。学生可运用这些信息解决自己的阅读学习问题,为提高自身的阅读学习效果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条件。其次,学生逐渐提高了自身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后,能树立一定的阅读学习信心,准确地感知课文中的知识内涵、思想内涵与情感内涵。随之学习成就感与喜悦感会越来越高,有利于改善学生阅读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的学习兴趣。最后,学生逐渐通过语文阅读学习,形成出众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长期坚持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受到文学艺术的良好熏陶,有利于提升学生应有的文学素养与阅读素养。为了让小学生能形成出众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巧妙地运用各种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引导小学生展开高效的语文阅读学习,掌握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技巧。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一)自主搜集课外学习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解读

以往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直接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剖析这些课文信息中蕴涵的知识点,很少引导学生从其他渠道搜集学习资料,结合这些学习资料,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教师应弥补这方面的教学缺陷,鼓励学生主动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学习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全面的解读。一方面,这种做法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其在更好的认知能力下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可积累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素材,便于自己对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走进文本语言情境中,体会文本语言的特有魅力。

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学生可以搜集“西沙群岛”的资料,然后根据这些资料,对课文中描写的西沙群岛之景进行全面的解读。学生也可搜集西沙群岛的旅游类视频资源,能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手段,对课文中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进行深入的理解,感受西沙群岛自然风光和富饶物产的独特魅力。比如,课文中描写了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这是一种视觉性的美好景象,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观看具体的视频直观地感受这样的海水究竟有多美丽,它的颜色有多瑰丽。当学生看到了相互交错的深蓝色、淡青色、浅绿色、杏黄色,则会走进情境中,深刻理解文本语言的意境。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某些重要词汇,针对性地搜集相关的课外学习资料。比如,课文中有提及“珊瑚”这一事物,学生可搜集关于“珊瑚”的资料,了解珊瑚的各种形态,感受珊瑚的美。课文中还提及了许多海底生物,如海参、大龙虾、成群的鱼等,甚至提及了海面上的动物,如海鸟。学生可搜集关于海底世界的视频资料,对神秘的海底世界进行有效的认知。课文还概括了“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但是却没有细细讲述有哪些鸟,因此学生可搜集“西沙群岛的鸟”这方面的课外学习资料,具体地了解鸟的类型、鸟的外形、鸟的更多生活习性等,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认知。由此可见,在学生走进课文时,教师可鼓励他们根据自己获取的文本信息,结合自己搜集的课外学习材料,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有效的理解,可保障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效果。

(二)开展文本赏析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本赏析本身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它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比较重要的文本语言进行鉴赏与分析,挖掘这些文本语言的知识内涵,进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目前,不少教师在文本赏析教学环节,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反而限制了文本赏析教学的实效。教师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阅读与自主赏析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到对课文进行自主的阅读理解。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寻找文章中比较关键的语句:“从文章中哪些语句可以概括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否将它们找出来,然后剖析主要角色的形象特点、神态特征、动作特点?你们能否自主想象一下,当时的小麻雀、老麻雀、猎狗等主要角色的心理世界是怎样的?”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能引领学生有目的地对课文中的主要文本内容进行自主的鉴赏与分析,不仅从它们的形象、神态、动作等方面剖析当时小麻雀、老麻雀与猎狗对峙的场面,还可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力,自主地描述当时它们可能出现的心理,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创编相应的课堂剧,在课堂中分别扮演小麻雀、老麻雀以及猎狗等角色,用真实的语言、真实的场景展现当时双方对峙的画面,感受小麻雀的无助、老麻雀的绝望和勇敢、猎狗的凶狠和迟疑、退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可以对课文中的故事内容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在学生结束角色扮演活动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新的学习疑问,并通过释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效果。

比如,学生可以自主提问:“如果老麻雀和猎狗真的对峙起来,猎狗肯定不会输,可为什么猎狗会选择退缩呢?”这一问题涉及更深层的哲理,学生可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老麻雀和猎狗的个性品质有了更好的理解。学生还可自主提问其他的问题,如“如果猎狗的主人没有急急地拉着猎狗离开,猎狗一开始退缩了,后来会不会恼羞成怒继续凶狠地上前呢?如果是这样的结局,那么你又体会了怎样的道理?”这些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展开延伸性的想象,让学生得出不一样的结局,感悟不一样的道理。教师也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结尾的结局进行改写,锻炼学生的创新理解能力。

(三)将合作学习引入课堂,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理解能力

目前,合作学习方式成了语文阅读课堂中的重要教学手段,这不仅符合新课改对学科教学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一要求,还充分尊重了学生在生生互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可以发挥合作精神,展开有深度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可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在阅读学习中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这有利于推进学生展开深度的阅读学习,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合理安排一些合作性的阅读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深度、全方位的解读。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合作学习任务:1.梳理全文内容,精简概括文章中讲述了哪几件事;2.分析“梅花魂”具体指的是什么样的品质;3.深入剖析外祖父爱梅花的原因;4.讲述自己对“梅花”“梅花魂”的个人理解。各学习小组的成员可分别围绕一个学习任务展开自主阅读学习,从课文中寻找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信息。在学生各自完成个人的阅读学习任务后,可进入到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彼此分享各自的阅读学习成果,然后对这些阅读学习成果整合起来,让学生对全篇课文进行整体的阅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合生活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

情境创设教学已经在新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而生活化情境创设是其中一个以生活化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情境创设方法,旨在将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利用生活教学素材指导学生展开更好的学习。尤其是对一些本身具有鲜活生活特征的课文,教师可选择利用生活化教学情境营造独具生活性特色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下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其阅读理解能力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回顾自己在童年生活中观察虫子的经历,带领学生走进情境:“小时候见到身边爬行或者飞来飞去的虫子,你们是否起过好奇心呢?有没有跟着去它们家里,去看看它们生活的环境,看看它们的‘村落’是怎样的呢?在作者观察黑甲虫的生活,跟着它走进了它的村落时,发生了哪些事情呢?作者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哪些地方让你感到颇为有趣呢?”此时学生会在生活化情境体验下调用自己的认知经验,怀着一定的兴趣,对课文展开了自主阅读。有的学生甚至将自己代入了作者的角色,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中,想象自己跟着黑甲虫进了它的村落。而且在课文中还描写了与现实生活元素相关的内容,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效理解课文中的语句。比如,作者将大量的黑甲虫比喻为村民,将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比喻为南国的少女,将黑甲虫的洞穴比喻为住宅,将蜥蜴比喻为黑甲虫的远房亲戚……这无疑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能力。

(五)通过专项阅读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与传统阅读教学法相比,专项阅读训练是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教师可通过这种阅读训练方式,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某种阅读学习技巧。目前教师要实现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目标,可以依托专项阅读进行训练,让语文课堂的探究学习色彩更浓厚,促使学生发挥良好的思维活力,参与到专项阅读学习活动中。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穷人》等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围绕“环境描写”这个阅读主题,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内容展开专项的阅读学习。其中,《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描写,展现大自然的美,传递的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而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突出桑娜、桑娜丈夫等角色人物的可贵品质。教师可鼓励学生走进文本内容中,寻找环境描写的文本语言,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展开写作的意图,感悟其中蕴涵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深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并将这项育人工作全面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努力改进现有的阅读教学指导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教学指导方法引领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感知、理解与领悟。目前,教师已经借助多种科学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未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依旧是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猎狗课文内容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一只猎狗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猎人与猎狗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