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历史决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2022-11-21 13:16户振亚
现代交际 2022年6期
关键词:决议思政课思政

□户振亚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皇皇巨著”[1],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引领大学生深刻体悟《决议》的厚重内涵、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是应有之义。

一、《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旨归

《决议》是丰盈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新教材,在高校思政课中讲清、讲好、讲透《决议》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高校师生体悟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必由之路,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有着价值旨趣,同时也契合高校思政课育人评价的新标准。

1.丰盈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新教材

习近平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12这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需要透彻的学理、彻底的思想和强大的真理。《决议》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其蕴含的深邃学理、思想力量和真理光芒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教材:一方面,《决议》 是一部全面的高校思政课理论教材。《决议》系统地梳理了四个历史阶段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十条宝贵历史经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进一步概括为“十个明确”,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确立”。其中,既有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又有理论创新和未来瞻望,可谓蕴藏着厚重内涵、创新理论和学理意境,无疑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极佳教材。另一方面,《决议》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内容。新的历史决议与前两个历史决议一脉相承又与时偕行。《决议》首次对新时代以来的奋斗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其中“两个确立”“十个明确”“十三个方面”等内容是新的思想概括和伟大的理论创造,需要及时更新授课教材,引导师生进行理论学习,并逐步内化为行动指南和思想自觉。《决议》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是高校师生深刻体悟新内容、新理论、新教材的过程,也是加强师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是“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真切呈现。

2.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新举措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8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是办好思政课的“源头关”。将《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鞭策教师按照“六要”的要求进行自我对标,进而及时找出差距、提高自身素养。一方面,面对《决议》这本厚重的、全新的思政课教材,思政课教师能不能认真贯彻落实可以审视其是否“政治强”,能不能主动宣传学习可以察觉其是否“情怀深”,能不能创新讲授方式可以体现其是否“思维新”,能不能全面综合讲解可以展现其是否“视野广”,能不能遵守纪律、不乱讲可以考量其是否“自律严”,能不能以身作则感召学生可以衡量其是否“人格正”。将《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倒逼教师在授课中对标自身,检视差距。另一方面,将《决议》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可以敦促思政课教师对《决议》深入研究,加深思政课教师对《决议》的理解,使思政课教师更好地从《决议》中汲取精神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坚定了其政治信仰。将《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倒逼思政课教师反躬自省的浚流之措,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综合素养的关键之举。

3.契合高校思政课育人评价的新标准

《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3],并用“三个源源不断”对党员干部、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等后继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彰显了人才在中国共产党未来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就青年来说,《决议》要求,“要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3]。新要求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完善了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大学生能否“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应该成为评价思政课育人成效的更高标准。将《决议》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各方面都能更明晰思政课育人评价的新标准,更好地调整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思政课要利用好讲解《决议》的机遇,引领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优良传统,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的伟大飞跃式成就,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和优秀品质,从而为党的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

二、《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要点

《决议》逻辑周密、由表及里、井井有条,用有限的篇幅高度凝练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真理,又包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灿烂思想。就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要点来看,应该讲好《决议》的制定背景、内在逻辑、育人价值,并分别与思政课教学过程、教学体系、教学设计相结合。

1.将《决议》的制定背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

习近平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有客观需要,也具备主观条件。”[4]可见,《决议》的诞生是主观条件与客观需要的结合。一是总结百年奋斗成就,尤其是过去40多年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客观需要;二是在新的历史关头,全党已经具备了信心百倍、奔向明日的主观条件,而主客观背景也是大学生深入了解《决议》诞生必要性和必然性的切入点。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要以制定《决议》所采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切入点,讲清楚其中蕴含的群众史观、联系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以《决议》对“前两个历史决议”的新发展为切入点,讲清楚党的最新理论创新,使大学生领悟党是如何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通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以“党目前所处的重要历史关头”这一《决议》制定的重要背景为切入点,讲清楚百年前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党未来继续走向成功的现实可能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以制定《决议》背景的“四个总结”与《决议》中“三个需要”为切入点,讲清楚新时代以来取得的奋斗成就,讲清楚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如何才能继续发展。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制定《决议》所采用的正确的党史观、大历史观为切入点,讲清楚大学生应如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加强大学生对错误思潮的辨别能力。将《决议》的制定背景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决议》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2.以《决议》的内在逻辑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

《决议》的七大部分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包括对各个历史时期党奋斗成就的总结,对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经验的概括,对新时代党赓续发展的展望,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之源、历史脉络、奋斗基础和发展蓝图。可以说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构成了《决议》的内在逻辑。这一内在逻辑是《决议》内涵整体性的体现,也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观照党取得成功的必然性,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理论中阐释党不断研判并解决社会矛盾的历程,从群众史观出发阐明党能够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揭示出《决议》的理论逻辑。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阐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理论创新,揭示出《决议》的实践逻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从《决议》划分的四个历史时期出发,讲清楚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结合“四个伟大飞跃”揭示出《决议》的历史逻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汲取《决议》蕴含的精神力量,依照《决议》提出的“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3]的新要求,引导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揭示出《决议》的价值逻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要结合“两个确立”引导大学生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十个明确”“十三个方面”等内容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和新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就,揭示出《决议》的现实逻辑。以《决议》的内在逻辑为主线贯穿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完整地理解《决议》的重要性、深刻性、理论性和价值性。

3.以《决议》的育人价值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

《决议》强调,“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3]。无疑彰显了《决议》包蕴的深刻育人价值。《决议》强调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有着相契合的价值追求。发掘《决议》的育人价值以指导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也是《决议》标榜的时代价值。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设计中,要结合《决议》所涉及的群众史观,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使学生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设计中,可以采取对比性教学,利用案例、数据、图片等材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新时代前后的巨大变化,结合《决议》中对新时代成就总结的“十三个方面”以及对未来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时代的内涵,真切认知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计中,可以引入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具体案例资料,结合《决议》中归纳的各个历史时期党所取得的奋斗成就,用史实去感召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对党、对党史产生深刻的价值认同。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设计中,要着重讲清楚《决议》中四个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中,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结合《决议》中对后继人才的新要求,补足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决议》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任务亦是如此。要充分发掘《决议》的育人价值,做好教学设计,汲取《决议》的精神力量,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理路

要在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遵照思政课整体教学安排,通过研教结合、丰富方式、改革方法、纳入评价等途径来实现《决议》的融入。

1.注重研教结合,促进《决议》融入思政课的成果转化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要将《决议》讲得彻底,就要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抓住其内在根本。《决议》自发布以来,学术界从各个方面展开了理论研究,且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这是促成《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教师讲好《决议》要汲取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论研究成果,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要注重研教结合,用理论研究充实教材、反哺教学实践,将《决议》准确、深入、全面地融入思政课教学。

一是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理论研究。讲好《决议》的关键在思政课教师,教师如果不能彻底地掌握理论,就很容易造成讲授《决议》的空洞化、表面化,学生也很难从中有所收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十足的课堂话语权。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身深入研究,才能真正掌握理论精髓,避免拾人牙慧,学生也能有所得。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秀研究成果必将层出不穷。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之中,既有助于教师收集全方位的资料,突破单一视角的掣肘,也有助于学生对《决议》的周详了解。

二是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师相关培训。教育者先受教,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全方位地了解《决议》,才能讲出彩、讲入心。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同、研究方向有别,对于《决议》教学的掌控能力也不同。高校应及时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门业务培训,统一教学标准,从整体上强化思政课教师对《决议》相关教学知识点的掌握。由于思政课教师有着不同的主讲课程,不同课程之间的主讲知识点又不同,“原理”“概论”“纲要”“德法”“形策”等教研室要组织集体备课会、研讨会,专题式探讨将《决议》融入相关课程的方式方法。此外,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培训会,汲取最新成果。

三是用理论研究成果丰富教材内容。要积极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将对《决议》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的教材。要将《决议》重要知识点、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写入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思政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提供内容依据和理论支撑。要将解读《决议》辅导用书列为辅助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参考。此外,各高校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编纂总结,结合本校思政课教学实际来使用,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将《决议》研究的理论成果编入教材时,仍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为指导,这是在宏观层面对思政课教学的指导。

2.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决议》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成效

在将《决议》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中,传统的课堂教学仍要发挥基础性的主阵地作用。辅之以实践教学,能够增强《决议》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是丰富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方式。列宁曾提出对工人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灌输理论,同样,对大学生进行《决议》讲授的首要路径还是灌输,但是要避免一味地灌输。可以开展关于《决议》的专题教学,延展传统的思政课堂。在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决议》的大背景下,组织专题师生探讨,教师以专题的方式向学生讲授《决议》的制定背景、内在逻辑、主要内容、时代价值等内容,分享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不但能够发挥专题教学知识集中、时间灵活、内容系统的优势,还能引导大学生对《决议》形成整体性思维、系统性认识。此外,还可以转变授课方式和整合教学内容,如将《决议》内容用数字表达以方便学生入脑入心。有学者就将《决议》的精髓内容数字化表达为“1223455101013”[6],就是将《决议》中的“一个决议、两个确立、两个结合”等核心要义进行了数字化的改编。思政课教师可以借鉴此类利用数字化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决议》核心内容一目了然,便于消化记忆。总之,思政课对《决议》的讲授不能离开灌输的方式,但可以采取学生接受度高的灌输方式。

二是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决议》内涵。实践教学是课堂灌输教学的填充,讲授意蕴丰富的《决议》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列宁指出:“不要把我们的理论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不要光用书本子教他们理论,而要让他们参加日常的斗争。”[7]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才能被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对《决议》的理解亦是如此。把课堂灌输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决议》的抽象理论进行实践转化,才能使学生真正感知《决议》的精髓。而且,《决议》自身包含的巨大信息量可以支撑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以自身为主体进行实践活动,将《决议》的理论内涵渗入自身的主观思想,内化为精神动力。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高校可以组织关于《决议》的知识竞赛、辩论赛、讨论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建构起学习《决议》的大氛围。教师可以组织集体观影、实地调研等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决议》内涵的认识。学生也可以采用编排话剧、拍摄微电影的形式来表达对《决议》的拥护。

3.改革教学方法,满足《决议》融入思政课的教学需要

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有所差别,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考量不同群体的求知需要和成长需求。要坚持灌输教学为主,辅助以参与式、启发式、沉浸式等教学方法,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求知需求,以推动《决议》入心入脑。

一是注重参与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决议》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兼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进行专题授课前,要指定学生预习《决议》的相关内容,辅导资料,提高学生对学习《决议》的重视度。在专题讲授中,可以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感悟或由学生分组讲授《决议》的某一部分,引导学生做到学、讲、评、论一体。在课后,应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等多媒体技术,指定学生观看相关新闻报道、时政评论等内容,深化衔接学生对《决议》的理性认识。要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决议》的理解能够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决议》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渴望获得的知识在得到满足后记忆会更加深刻,理解会更加透彻。教师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多元技术工具,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思考为什么《决议》制定在如此重要的历史关头等问题,深化对《决议》制定的历史必然性、理论内涵、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的理解,避免学生在学习《决议》的过程中陷入理解误区。

三是注重沉浸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沉浸式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自身认知为驱动,促进受教学者身心整体发展的教学方式。[8]在网络时代,沉浸式教学要注重谋求智能技术的支持。在课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智能技术开展实践活动以扎实《决议》学习成效。如组织学生拍摄微视频,或以编排话剧、舞蹈、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选取党百年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一个故事、一位人物进行自主演绎,帮助学生代入角色以感悟党的百年历史,让学生对《决议》中总结的历史时期、宝贵经验、伟大思想有深切体悟,将教学内容演绎为鲜活场景,用沉浸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4.纳入教学评价,保障《决议》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制定《决议》融入思政课的针对性评价标准,是保障思政课授课质量的应有之义,是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应然之策,是倒逼思政课教师将《决议》讲深讲实讲透的必然路径,更是促进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将《决议》授课成效纳入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要明确评价标准,合理制定评价指标,建立起多元评价机制。

一是明确《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标准。作为党史中的第三个重要决议,将其融入思政课符合办学方向,理应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要结合各自实际,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评价标准。根据《决议》融入思政课的初衷,可以设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思政课教师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三个方面为主要评价标准,这既是讲授《决议》的专门要求,也包含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评价体系之内。

二是对标整体评价标准,细化具体评价指标。制定《决议》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指标要对标整体的评价标准,可细化为以教学“目标、方案、效果、研究”为主的一级评价指标,以“备课资料准备、教学资源应用、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成绩考核、研究成果产出”等为二级评价指标。此外,还要注意具体评价指标所占权重。高校可以通过前期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制定评价体系,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体系的运行预测,在制定成稿后征求思政课教师意见,以此保障评价体系和评价活动的科学性。

三是建立起多元评价机制。为保证评价的全面性、整体性,要建立起《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元评价整合机制。除采用学生教评、领导参价、教师互评的传统方式外,还要将宣扬《决议》精神内涵的知识竞赛、志愿服务、宣讲会等活动效果纳入评价环节,构建起立体评价机制。不仅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单一评价,还要建构起“大思政”评价格局,将学校的教务、学工、宣传、团委、人事等相关职能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教学单位的工作都纳入评价体系,由某一部门牵头整合相关单位的评价职能,共同完成相关的教学评价活动,同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教学一线,增强《决议》教学的实效性与动态性。

猜你喜欢
决议思政课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三读决议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