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践探究*
——以陕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2-11-27 16:40吴永刚张亚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思医德思政课程

吴永刚 张亚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医药院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医务工作者和良医的关键之所在。“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必须要抓好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陕西中医药大学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践思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实践经验并反思其实践启示,以更好地为其他高等院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供中医药院校的智慧和典型案例。

1 以构建中医特色的“大思政”格局为实践抓手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3],就一所高校而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同向同行的实现显然不是某一学院、某几个部门的事,而是全校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要保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补充、相互发展,以及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上的一致性,必须要从整体上予以统一规划、统一落实,而“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能够有效防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的割裂与“孤岛”化,是当前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实践抓手。陕西中医药大学在“大思政”格局建构实践中,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育人的各个方面,具有中医特色的“大思政”格局已搭建完成。

1.1注重医德教育的顶层设计 “打造‘大思政’格局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4],没有顶层设计的“大思政”格局是不可能被构建的,而有特色的“大思政”格局必然要通过顶层设计来体现。重视医德教育是中医药院校夯实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唯一选择,把医德教育纳入“大思政”格局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良医的需要。“医德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它与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分割。”[5]在“大思政”格局的顶层设计中要为医德教育布好局、定好位,决不能用医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医德教育并不意味着弱化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陕西中医药大学在实践中有效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德教育同向同行,将医德教育融入建构“大思政”格局的全过程,在顶层设计中明确了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施医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及监督考核办法,对各部门、各学院及相关人员在医德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予以明确要求;以医德教育来带动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升,以“大思政”格局来拓展医德教育的空间。注重医德教育的顶层设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医德为重”的理念,使医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1.2彰显医学人文色彩的育人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性格和道德行为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6]精湛的医术和精细的人文关怀是良医的必备条件,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能力及素养,必须要依赖于育人环境的涵养。课程思政“最鲜明的特点便是要求‘人文立课’,讲究的是人文精神。”[7]具有医学人文色彩的育人环境应突出“医乃仁术”理念,把践行关爱、至善、至美、慎行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把培养高度的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作为基本内容。仁爱之人必定是在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养成,没有对医学专业的认同与自信难以成长为一名良医。陕西中医药大学把打造具有医学人文色彩的育人环境纳入到建构“大思政”格局中,从校园的软硬件建设到各项制度设计都突出把关爱学生成长放在首位,使学生成为人文关怀对象的同时,使他们的人文关怀意识及素养得到提升;从校园的景观设计、楼宇布置到细小的室外凳子都呈现出特有的医学标签,把尊崇医道医术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潜移默化中更加坚定学生的医学使命感;从校园传统的纸质媒体到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都毫无例外地把宣扬“大医精神”作为重点,进一步夯实校园文化特有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3融入中医元素的“思政课程”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将中医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十分必要”[8],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医医德中的“仁爱济世”“勤勉慎独”等理念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意义重大。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已成为众多中医药院校的共识,各中医院药校在如何打造具有中医元素的“思政课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方式与方法。陕西中医药大学根据“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自的特点和属性,分别制定了中医药文化融入“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细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将中医药文化中内蕴的思想观念、哲学思维、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各章节内容一一对应地关联、阐释和建构;以案例的形式恰当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中医典籍价值意蕴的思考;在课内实践教学中力求讲好中医药经典故事的同时,注重推动中医道德向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规范的转化。

1.4富有医学气息的实践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9],同理论教学一样,都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实践教学对于锤炼和检验学生的医德品质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建构“大思政”格局必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与校内实训实践、校外实践作为一个整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其中。富有医学气息的实践模式是以学生专业特性为基础,把提升学生的医学技能和医德水准作为中心主题,将“尊医重道”的理念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极具医学特色的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医学与哲学的融合”。[10]陕西中医药大学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旨在培养良医的“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将医德实践平台、课程实践平台、医药科技实践平台、双创实践平台、中医健康服务平台共同纳入到建构“大思政”格局中,进行统一规划、一体化管理,各实践平台在分工基础上形成整体育人合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对医学专业的高度认同;以邵小利青年志愿者为代表的学生团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医疗健康服务、健康咨询、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在医疗健康服务实践中强化学生对从事医学职业的忠诚度和热情;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免费会诊、血压测量及推拿保健按摩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快乐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医乃仁术”的理解和体会。

2 以“四大建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为实践内容

整体性和系统性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两大基本原则,推动这一系统工程必须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牵住牛鼻子”,以点带面层层推进。陕西中医药大学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实践中,依照遵循“三全育人”规律把“四大建设”作为关键点,“四大建设”合力作用的效果甚为明显。

2.1以“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为引领 “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1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所以能够同向同行,其“逻辑互构主要基于‘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政治方向、思想价值和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拓展‘思政课程’的师资力量、课程载体和教育资源,二者交相呼应、相得益彰。”[12]建设好“思政课程”是关键和基础,“课程思政”必须要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两者同向同行必须要发挥好“思政课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陕西中医药大学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应把“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列为重点项目来予以扶持;按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这一理念,采用青年导师制、院校三级督导制、轮流培训制等手段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又以“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加大扶持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同时,通过学科建设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体两翼三推动”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正在形成,即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为“两翼”,以协同保障、三级督导、多元评价为“三推动”,这一模式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经验、树立了新标杆。

2.2以重价值引导的“金课”建设为重点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目的在于形成育人合力,打破“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不能有效联系的困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推动课程体系创新。”[13]“课程思政”必须要有优质的课程载体,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质的课程往往成为“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条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14],而“课程思政”建设本身就是打造优质课程的过程,优质课程必定是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同时也要在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也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最终实现“课程”与“思政”互融。陕西中医药大学在紧扣“金课”相关建设标准要求的同时,应要求任何课程建设都必须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判断一门课程是不是“金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思政目标内容及其实现程度。“金课”建设上要力求实现“三位一体”,即“金课”要通过传授知识、创新思维培养、价值引导最终落脚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建设以重价值引导的“金课”已经成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一把锋利无比的剑,使“课程思政”建设有了现实的抓手;从而使推动“课程思政”与打造“金课”成为同一个过程,两者相得益彰、相互推动。

2.3以“思邈大讲堂”建设为支点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思想和养生思想等对解决现代医学之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医精诚思想是“中医伦理最具特色的体现”[15]。中医药院校在弘扬和推动孙思邈医德思想现代转化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孙思邈医德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利用好这一资源对于提升医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讲好孙思邈故事、传播好孙思邈思想,是新时代中医药院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重大举措之一。陕西中医药大学以“孙思邈大讲堂”建设为支点,切实推动孙思邈医德思想及其精神文化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而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思邈大讲堂”内容涵盖了孙思邈及历代大医的医德与医学思想、以邵小利舍己救人事迹为代表的师生甘于奉献的精神及当代优秀医护人员先进事迹等多个方面,围绕医学人文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等话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报告会,聚集了一大批学者、专家及优秀医务工作者。“思邈大讲堂”不仅要成为弘扬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主阵地,而且已成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助推器。

2.4以“三支队伍”建设为保障 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最终都要靠特定的人来实施,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第一,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和“第一负责人”,“教书育人队伍是高校全员育人体系中最重要的育人主体”[16],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关键要靠教师来实施;各课程要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其前提在于实现从“学科教育”转向“学科育人”;对教师而言,不能只重视教学能力而忽视育人能力,言传身教是实现育人的基本途径。陕西中医药大学应摒弃教师队伍建设中重言教而轻身教的错误倾向,把教师的引领示范力作为重点来抓,使学科协同育人效果进一步明显。第二,管理人员是育人不可或缺的力量;管理人员群体中的辅导员、班主任、宿管员与学生的接触甚为密切,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管理员队伍对于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非常重要;“辅导员作为‘大思政’格局中的骨干力量”[17],要把崇尚仁心仁术延展到学生管理的末梢,第三,“学生领袖”是育人可利用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领袖”具有其他育人群体无法比拟的引领力和模范示范作用,“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学生领袖是校园网络亚文化中的意见领袖”[18],陕西中医药大学以各种社团为载体搭建了与“学生领袖”畅通无阻的交流平台,凝聚了育人力量、拓展了育人形式。

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处理好四大关系是关键

总结实践经验并反思其实践启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必须要处理好四大关系,这四大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实践效果。

3.1“一”与“多”的关系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必须要摒弃“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错误做法,“一”就是育人目标要保持高度一致,“所有课程都难以隔离‘铸魂’和‘育人’”[19],最终要落脚于为社会主义育良医;尽管各学科、各课程的属性及内容千差万别,但必须在育人方向、政治方向、价值认同保持高度一致,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要在顶层设计及其执行上下功夫。“多”就是力求育人方式、育人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各学科、各课程要依据自身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中形成协同育人效果。学校层面要着眼于“大思政”格局建构,要把顶层设计通过相关制度文件予以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教研室要结合各课程性质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上进一步落实落细,并对教师的执行情况进行规范化的监督;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旨在保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步调一致,各课程要制定相应思政目标并围绕其如何实现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灵活地进行因材施教。处理好“一”与“多”关系就是抓住育人的思政主线,从整体性和系统性视角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

3.2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关系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课程思政更多地强调隐形教育,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1]的效果,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同等重要,唯有巧妙地灵活使用才能事半功倍;究竟何者为主,要依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而定。“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显性教育为主、隐形教育为辅的原则,要旗帜鲜明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公开亮明其意识形态教育的身份,要对错误言论、错误思潮进行直接批判,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及政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当坚持隐形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原则,要把“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融入到其他课程中,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不知不觉地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要避免过多的直接“说教”而引发学生的抵触和厌烦,要力求通过鲜活的案例将“思政元素”顺理成章地嵌入到授课内容中,以此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3.3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医学就是人文,就是思政。”[22]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仁心仁术医学人才的关键手段,两者虽有交集和联系,但决不能用相互替代。“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医学人文回归,实现人性化医疗。”[23]破解医患关系困境、适应医学模式转换、重塑医学人文精神都要在医学人文教育上下功夫。医学人文教育侧重于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强化学生对“医乃仁术”医学本质的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培育,强化学生的“四个认同”。确保社会主义的医学人才培养方向必须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必须要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两者决不能混为一谈。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都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都是培养人民健康守护者的需要;两大教育都倡导为国为民勇于牺牲、舍己救人、诚实守信等品质,都主张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等。实践中要整体推进医学人文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使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

3.4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双向互动中的价值遵循。”[24]具体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就“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层面来看,“思政课程”是主导,要发挥政治方向引领、思想价值引领、教学方法引领的作用,而“课程思政”是主体,落实“立德树人”需要发挥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思政课程”主导地位更多地强调其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课程思政”主体地位更多地强调其课程载体的作用;办好“思政课程”是关键,推进“课程思政”是重点,在优先支持和推动“思政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有计划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第二,就“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层面来看,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要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拥有一定的权威;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逐步改变过去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氛围,改变教师自我独白、无人参与的授课局面。”[25]发挥学生主体性乃是提升课堂实效性的重中之重;要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统一起来,必须使有纪律的课堂变得更让学生喜欢。

猜你喜欢
大思医德思政课程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研究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