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初探

2022-11-28 08:05高红娟曹杰峰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41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预期

高红娟 曹杰峰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叫“潜性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非正式课程” 、“无形课程”等,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中学语文课堂中隐性课程的特点:

一、存在的广泛性和内隐性。中学语文课堂中隐性课程几乎涵盖在课堂的每个角落、师生的一切活动之中,这些广泛存在的潜在因素,时刻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成长和发展。这些影响有一个潜移默化的累积和由量到质的内需转化过程。

二、预期的不确定性。语文课堂中的隐性课程对人影响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有健全人格的“社会的人”。这一预期效果,很难象显性课程那样进行客观、准确评估。例如:语文课堂中“合作探究”阶段,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往往会“合而不作”、“启而不发”或“启而少发”,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如果这时的课堂激发了学生情感,师生心灵融通,气氛宽容活泼,学生普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交流,踊跃发言,课堂就闪现着激情和智慧的火花。这是隐性课程中预期的不确定性。

三、特有的约束性。学生在有良好学习氛围、环境优雅的语文课堂上,无论行为表现还是内心感触,都会向良好方向发展,那些在别处环境中习得的“不良行为”,自然有所“收敛”和“戒化”。这就是隐性课程特有的约束性。

四、自然的感染性。隐性课程具有感染人、陶冶人的特性,是一种自然的影响,非硬性强制表现。课堂环境的绿化、美化,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用自己良好行为去维护它。师生民主平等互尊的关系,自然地感化着学生,也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敬佩老师,自觉地友好对待他人。

五、影响的长效性。语文课堂上,学生除了在教师有计划地引导下进行学习外,还会不知不觉地受来自课堂各方面隐性课程的感染、熏陶、诱导和啟示。这种影响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实时显效,而要经过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形成某种品性。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预期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析师一致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