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2-12-31 14:41王国志开原市财政金融审计服务中心
环球市场 2022年33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体系

王国志 开原市财政金融审计服务中心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工作覆盖范围相对较广,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与财务信息内容等相挂钩,因此内部控制工作具有复杂烦琐的特征。并且基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同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差异性的工作中心更是决定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构建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则能够有效实现良好的自我评价改善,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内控重视程度

当前众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中的内控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结合实际而言,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始终沿袭了传统的管理办法,促使单位领导难以重视到对管理办法进行创新的必要,从而在内控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忽视问题。无法清晰认知内控管理工作作为现代化管理手段的重要意义,从而难以推动内控工作实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创建内部控制工作中无法建设更加完善的制度,缺乏严格监督管理,进而影响内控执行力,促使内控监管浮于形式。

(二)信息沟通不畅

无法基于更加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更加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从而严重影响信息接收效果。内控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接收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咨询,并且内控工作人员所发出的信息内容反馈滞后,严重影响内控工作效率。

(三)内控工作范围狭窄

尽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促使行政事业单位逐渐建立起内部控制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参考经验,则促使内控工作覆盖面过于狭窄。难以全方位覆盖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所有业务内容。包括财务与业务等数据信息的收集整合不全面等,对于固定资产、来往款项等难以创建更具针对性的控制管理措施[1]。

(四)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在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每一岗位人员的职能划分存在着不清晰的问题,促使工作人员难以认真负责履行自身职能义务,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内控不严谨的问题,进而在收支管理、预算控制以及采购环节等容易出现舞弊问题,促使单位产生资金风险。

二、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意义

实施内部控制工作,建立在更加系统化、动态化的工作模式上,从而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提供保障。而由于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面临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条件,则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积极优化内部控制工作,确保始终迎合市场发展需求,为单位构建起更加严格的内控监管。而实施内控评价,则能够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掌握当前内控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的根据相关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优化内部管理,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在更加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中始终能够保持稳步前进动态。

通过内控评价体系的建立,促使单位领导更加重视内控工作,并基于多个不同方面加深对于内控工作的了解程度。并且通过内控评价工作,建立在定期实施基础上,能够有效约束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产生威慑作用。如在评价中发现内控人员工作问题则将会促使其面临惩罚,从而促使其不断优化经营与内控工作效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创建原则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创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能够精准定位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整改,全面强化内部控制有效性,因此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表现。首先来讲,要求最终建立完成的内控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确保内控评价工作的具体流程贴合实际,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创建更加完整、标准且真实的评价工作体系。

其次,需要保障全面客观原则,一方面要求在评价工作中所设定的指标与内容等全方位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事项与经济业务,避免出现缺项问题导致评价工作存在严重的短板与盲点[2]。另一方面,创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规避选择模棱两可的评价内容与指标,需要基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以及机构设定情况出发,保障在评价工作的全过程中均保持相对较为客观的科学性效果。最后则是需要维持一致性原则,需要确保评价体系中的各环节与内控工作相互关联,形成一致性的工作目标,则能够保障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与创建价值。

四、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一)科学选取评价指标

当前众多行政事业单位在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以指标体系评价法为主。这样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更加简单,能够对复杂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细化,从而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工作成效。评价时间相对较短,能够及时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纠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掌控行政事业单位复杂的内控工作内容,针对于财务、业务等,能够形成相互融合的自我评价控制管理,进一步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质量。

而创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精准选择评价指标,要求基于科学性、全面性以及独立性等众多内容全方位综合性分析各项参与选拔的指标内容。基于客观有效的理念选择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应指标。其中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则主要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控工作内容以及人员等形成覆盖效果,并促使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设立更具执行性,以完整设计效果提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价值。

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主要是要求所选择的指标能够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特征进行精准反射。建立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借助于评价指标的有效性,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合理性。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独立性则是指要求能够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每一环节均建设相应的独立评价指标。确保细化内部控制工作效果,注重细节性管理,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工作质量。

(二)设定标准评价内容

针对于以往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所创建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而言,在整体评价体系中,所设定的标准评价内容包括风险管理、内部监督、内部环境、信息沟通以及控制活动等。其中具体来讲,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促进单位健康发展,实现在新时期中的平稳建设,最为关键的就是保障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形成更加良好的内部环境。因此,促使内部控制工作中,建立内部环境也就成了基础工作内容[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能够精准反映出当前单位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所形成的思想认知、工作态度以及行为表现等。对内部环境进行评价,具体内容涉及思想层面上的管理、单位组织结构以及单位贯彻的文化理念等。基于内部环境的评价,则能够最为直观的了解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内部控制的水平。

而内部控制评价中关于风险管理的内容,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工作中是否能够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从而做好风险防范以及规避工作,尽可能避免风险发生严重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在事业单位充分适应新时期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增加有关风险发生后事业单位能否提出相关应对措施的评价指标。要求及时并妥善处理风险,包括风险管理方案、预警机制以及处理措施等,则成了当前内部控制评价中有关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

活动控制则是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对控制活动的评价主要是包含了能否科学进行预算管理、是否能够清晰且恰当的分离内部工作职务、是否能够明确划分职权、能否形成更加完善的会计规章制度。对审批手续是否能够按照更加公平且合理的流程进行处理,包括财务凭证管理以及消息记录等,以及及时独立检查业绩内容等。确保在内部控制工作中通过控制活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众多业务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控制监管,从而才能够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因此在评价内容中,控制活动的评价尤为关键。

信息沟通评价内容是检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具有先决条件的重点内容,包括信息传递效果、沟通质量等。从而根据以上内容对内部控制的工作流畅度以及效率等进行检验,了解信息沟通反馈情况,才能够根据内部控制中的弊端及时地加以处理改善。而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前提保障性内容就是内部监督的实施,对这一工作进行评价,则主要是以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是否能够形成安全有效的监督系统、内部审计是否健全以及监督活动的展开周期等进行评价[4]。从而了解内部监督存在的不足,并通过评价结果强化内部监督力度,最终才能够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细化规范评价流程

在进一步完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以及评价内容之后,需要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流程进行规范化建设,保障形成更加清晰且详细的评价流程。精准对应每一评价指标以及评价内容,保障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对内部控制评价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定,首先,需要对内部控制评价计划进行完善。建立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战略以及当前实际的基础上,寻找内部控制工作中的关键性节点。同时针对于在工作当中可能会出现的高危区域,例如财会预算等内容,需要进一步细化风险,区分不同风险等级。在进一步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方案的过程中,分析主体、创立评价组织,并对评价方法进行选择,随后根据充分掌握的业务展开情况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案。

其次,在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中,对于评价人员的选择同样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创建评价体系中的重点任务。评价组织人员的构成关乎到最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客观性,关乎到评价结果能否在真正意义上为行政事业单位提升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促进单位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科学选拔评价人员。

基于实际而言,在选择评价人员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相关领导以及内控管理人员为主,并结合专项评价引导员,组成高质量的评价人员队伍。在选拔评价人员时,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性、系统化的考核,包括工作能力、道德素养等众多方面,避免评价人员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出现徇私舞弊评价不标准等问题。并且在正式进行评价工作之前,需要对全体评价人员进行组织培训工作,强化技能培训,促使评价人员了解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评价目标。熟练掌握内控评价机制,以更高的水平能力参与评价工作,提升评价有效性。

同时对评价小组中的各个人员做好职能分工,促使评价人员协调配合,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评价工作,避免在评价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矛盾分歧影响正常评价流程。以高质量的人员组织以及协调配合的工作流程保障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顺利展开。

(四)定期研讨评价结果

制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阶段内的内部控制工作成效进行检验,因此在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定期展开研讨会,并对评价活动结果进行研究,深入分析评价结果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参与研讨的人员包括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内部控制人员以及评价人员,从而由评价人员阐述在评价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5]。

由参与研讨人员针对于评价人员的解决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判断可行性。进而通过定期研讨会议,则可以及时根据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结果对内控工作进行优化。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人员积极组织研讨会,了解单位内部控制情况,从而也能够为下一次的评价工作提供优化建议。

(五)做好内控评价总结

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完成内控评价工作之后,需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吸取工作中的经验,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为下一次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提供更加充足的建设意见。由评价小组的人员对内控评价工作进行总结,在总结报告中不仅是针对于内控评价工作进行汇报,同时也能够将内控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清晰直观地反映出来。

在完成总结报告之后,由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人员对报告进行审阅,根据总结报告中的结果对下一次的评价工作做出决策。掌握内控工作缺陷,深化审核内控工作全部内容并做出有效整改管理,强化内控监督,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在总结汇报报告时需要注意,由小组成员编制完成后,经单位领导签字确认,才能够进行收录,从而为下一次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五、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内部管理现状,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内控评价体系。通过科学选择评价指标、确定标准评价内容、创建规范评价流程、注重定期研讨以及总结内控评价,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内控评价体系,更好地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高效性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体系
关注《行政与法》方式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我国“十二五”时期的行政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