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路径

2023-01-12 03:21李雪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习力数学思维

李雪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经历学习。经历学习应当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应当伴随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链接学生的“已有学习经历”,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多元经历”,面向学生数学学习的“未来经历”。在经历学习的视域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是为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等。经历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经历学习;学习力;数学思维

所谓“经历”,是指“自身或他人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的过程和结果”。经历包括学习经历、生活经历、交往经历等。经历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与体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经历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过程。经历应当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应当伴随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在经历学习的视域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是为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等。经历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链接学生的“已有经历”

如上所述,经历不仅仅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链接学生的“已有经历”。“已有经历”不仅仅是指已有知识经验,更是指学生的已有认知倾向、已有经验、思想方法等。唤醒学生的经历,激活学生的经历,是数学教学的应然之举。只有链接学生的“经历”,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不会断裂,才能形成一种学习的连续性、层次性、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学习经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经历,尊重学生的经历,应用学生的经历。已有的经历,常常能成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想象的灵感触发媒介。比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编排,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等的教学,作为巩固学生学习经历、开拓学生学习经历的重要载体、媒介。比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们就充分应用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的活动经验,充分应用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时的思想方法等。链接学生的“已有经历”,就能让学生获得探索数学新知的重要支撑、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相同的,但每一位学生的经历却是有差异性的。因此,在探索、思考“梯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不同的学生应用了不同的思想方法,诸如剪拼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经历)、倍拼法(三角形的面积推导经历)、分割法(梯形的面积创造性经历)等。在链接学生的已有经历过程中,学生不仅会积极主动地投入相关的数学信息,还会投入相关的认知、探究策略、情感等。

基于学生已有经历的数学学习,要求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已有经历中的相关资源,去激发学生已有经历中的认知冲突等。要主动地暴露学生的认知、思维,引导学生反思内省,并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审视,对一些过去相互间修正,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二、体现学生的“多元经历”

学生的经历对于学生来说,是独具特色的,是个体化、个性化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经历”,要体现出一种“多元经历”的特色。体现学生的多元经历,有三层含义:其一是要让经历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真正、真实的起点;其二是要让经历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抓手;其三是要让经历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阶梯。多元经历,为学生数学学习对话、交往提供了一种可能,打造了一种开放性的空间。

体现学生的多元经历,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对话、互动、交流,让学生的经历得到分享、共享等。通过分享、共享等,又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经历。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并且已经经历了“圆的周长”的探索历程,因而在探索“圆的面积”时,不少学生的转化方向是不同的。如有学生将圆形的硬纸板平均分成16份,拼搭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有学生将圆形的硬纸板平均分成8份,拼搭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还有学生将圆形的硬纸板平均分成16份,拼搭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的学生,由于转化的方向不同,转化的结果不同,因而就形成了圆的面积的不同的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比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推导的方法不同,但却都是化曲为直,将一个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这个过程中,笔者对学生的丰富的探索路径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多元经历的尊重、肯定,能更加地激发学生经历的兴趣,调动学生经历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经历的创造性。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历”不同于经过,“经历”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浮光掠影”,而是一种深入地思考、探究。在经历学习中,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感受、体验与感悟。只有引导学生多元经历,教师的数学教学才能既具有一种“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的价值,又具有“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意义。

[?]三、面向学生的“未来经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应用学生的“已有经历”,而且要引导学生面向“未来经历”。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一种预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同伴学习成果中进行“淘宝”,形成一种“淘宝创意”“淘宝发现”。只有面向学生的“未来经历”,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当下经历”。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生成,再造学生的学习有效经历。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经历,设置经历组织梯度、促进学生的学习进阶。

比如“分數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在各大版本教材中笔者都是分阶段进行教学的。作为教师,必须对整体的分数教学内容、流程、要求等有明晰的认知。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处理好、引导好、组织好学生的当下学习。同时,要充分应用学生的已有经历,处理、引导好学生的当下经历。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应用学生的生活经历,着眼于第二、第三阶段的学习;同理,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已有经历,又要引导学生面向未来经历。面向已有经历,就是要求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之后,引导学生将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基于学生的已有经历,面向学生的未来经历,教师要始终如一地凸显分数的意义操作本质,即将一个对象(一个物体、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等)平均分成若干份。显然,“平均分”操作是学生建构分数概念的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整体的观念,从而为后续学习“分数的意义”,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以及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向学生的未来经历学习,教师的教学就不会偏离航向,就会富有针对性、实效性。

未来已来,面向学生的未来经历,能让学生的当下经历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盲目走向理智、从感性走向理性。经历不能离开学生的活动而存在,经历应当是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紧紧关联在一起的。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面向未来经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经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种情境性、具体性和创生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链接移植,将已有经历链接移植到当下经历之中,又将当下经历链接移植到未来经历之中。

经历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能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内在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的经历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智、精神、生命的成长。从学生的经历入手,引导学生经历,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自觉。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不仅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经历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宝贵财富,更是学生数学有效学习、克敌制胜的法宝。作为教师,要让经历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扶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阶梯。通过唤醒经历、链接经历、建构经历、面向经历、创造经历,就能让经历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成为驱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

猜你喜欢
学习力数学思维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论证研究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