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新闻生产课程ICIA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

2023-02-04 08:16韦意
传媒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科选题课程

文/韦意

新文科建设肩负推动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强调从人才培养、理论观念到业务技能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之下,新闻教育需要回应时代需求,响应建设部署,优化培养体系,创新课程设置。强调前沿与实务的新闻生产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重点问题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业务教学各空间各环节各渠道的有效融合与互动问题。如何打造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益,是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探索的方向。

一、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生产教学体系创新

2020 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国的新文科建设是指文科学科和专业建设在思想和历史使命上要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新文科教育需要重视新兴科技和产业对传统教学带来的变化,进一步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中国特色文科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新闻传播学属于新文科中应用型文科范畴,担负着新时期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因此,新闻传播学教育需要回应的宏观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创新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模式,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此同时,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理论研究与应用教育相结合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将思想导向教育融入教学体系,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前沿技术环境,探索数字时代的新闻教育与教学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从而更好地培养能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体现学科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践行中国道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因此,新闻传播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双重现实问题,其一是如何将常规课堂教学与前沿技术相结合,其二是探索新闻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模式。

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和媒介融合及融合新闻生产技术的驱动下,承担新闻实务与融媒体创作的新闻生产类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着三重挑战。一是在思想导向层面,需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新闻技能层面,提高学生专业策划、编辑、采写、设计、信息可视化等各方面能力。三是在媒介渠道层面,增强学生跨媒体协作及运营能力。

二、新闻生产课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欧美的新闻教育发展过程中,技术研究与技术训练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新闻生产尚未和计算机技术深入融合,学者阿尔德和范登伯格就前瞻性提出,新闻教育应当拥抱技术,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技术训练,以期尽快适应行业的发展与变化。

常江教授在《欧美新闻教育模式革新及其在数字新闻学体系中的角色》一文中总结了欧美新闻教育长期存在的三种技术观点:一为新闻本体论,对新闻内容的判断和构建基础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将技术类课程作为思维和素养训练有限度地纳入课程体系中,强调新闻的价值教育;二为技术决定论,认为在新闻教育中的核心是技术训练,特别是大量运用于新闻生产体系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三为平衡论,要从新闻业所处的综合性社会语境出发,提出新闻教育应当努力追求新闻思维和技术思维、报道训练与技术训练之间的平衡。三种观念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发展的讨论之中,面对新兴技术与新闻生产的不断渗透、融合与发展,不同的观念都在谈论新闻的本体重要还是技术形式重要的问题,常江认为,“实质上仍然是‘新闻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价值教育还是技能教育’的问题”。

陈昌凤教授在其《21世纪的新闻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一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恢复新闻教育,第二阶段开辟新闻传播引领机制,融汇人文社科创新新闻课程体系。对于现阶段的新闻教育,她结合对学界和业界专家的访谈、课程调查,从综合素养、思维与沟通等素质、核心课程与专业能力、新科技时代叙事能力四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研究适合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她提出,新闻业务类的课程,就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实现手段。

在CNKI以具体新闻生产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736篇文献,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总结。高校教师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目前新兴媒体形式和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反思。代表性论文为田嘉、周燕的《让学生做主角 将课堂变作坊——谈谈清华大学“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教学》;李雅林的《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的变与不变》;付松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虚拟情境”教学探索》。二是从新闻业务层面出发,探讨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中的思想导向、选题挖掘、技巧使用等问题。代表论文有李希光的《新闻报道与议题设置》;吴晨光的《什么是好选题》;左顺荣、姜圣瑜的《新闻写作中的“四力”支撑》。三是就特定题材的采访与报道进行针对性分析、梳理与总结。如新疆大学蒋婷婷的硕士毕业论文《武警题材新闻作品采访与写作规律研究》,以武警部队执勤、处突、反恐为中心的各项军事活动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当代武警题材新闻活动、新闻作品中的采访与写作规律。

该领域文献相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研究文献来说数量较少,且近年发表的刊物多为普通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相对较少。在研究内容上,主要聚焦于“传-授-练”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研究较为集中,涉及新兴技术和媒介融合的研究较少,作为核心新闻业务课程,与新文科建设、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前沿问题关联程度较小。

三、“ICIA”模式的新闻生产课程教学创新

面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ICIA”教学模式,以深化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强调教学效益,以观念融入(Integration)实现全员育人,以场景协同(Coordination)和智能生产(Intelligence)实现全程育人,以渠道并置(Apposition)实现全方位育人。以广西艺术学院目前已开设的新闻生产课程群,如《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融合新闻作品创作》等系列课程为例,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在新闻生产教学中的意识导向融入、教学场景协同,课堂智能训练、实践渠道并置的创新实践,以期实现更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如图1)

图1 新闻生产课程ICIA教学模式

1.观念融入(Integration):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立场、思想到过程全时融入新闻生产课程体系中。胡钰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传播实务教育的过程,要始终坚定人民性立场。根据政治传播理论,这一立场的认同可拆解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要素,将要素与具体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抵达全部教学场景,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发生关联。

首先,在教学目标设置中,始终坚持人民性的新闻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效引导学生在政治和文化层面树立科学的理论思维、价值思维和批判思维。其次,在教学思想导向引导上,强调学生的思想认同,包括围绕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治制度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以不断完善的政治体制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案例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持续进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的引导,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发现和发掘具备时代精神的新闻选题,完成教学计划。最后,在教学构建上,始终强调技术伦理与人文关怀,坚持正向新闻价值导向。为此,任课教师需要严格把关课程内容,可使用“马工程”教材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资料、参考书目和坚持运用新闻案例进行教学。

2.场景协同(Coordination):三大教学空间之间的全程协同联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全场景包含校内外的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和不同种类的工作坊或项目组。根据教学实践,教学场景可分为课堂场景、线上场景、项目场景三大类。课堂场景是新闻理论、思路和方法论的基础阵地,线上场景和项目场景是课堂场景的延伸和提升,三者共同搭建起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协同联合模式,实现教学场景全覆盖。

课堂场景包括传统课堂和前沿课堂,传统课堂主要进行新闻基础能力的理论讲授,主要实现课程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包含选题、策划、采访技巧、不同体裁写作技巧等。前沿课堂是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建立课程虚拟融媒体中心,教学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编辑组进行融合新闻形式的训练,主要实现课程为《融合新闻创作》。线上空间主要是在线课程及线上讲座、论坛、媒体开设的线上训练营等。教学团队可进行线上课程的录制,并将其投放在线上开放平台,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此外,还要紧跟学科前沿和增强行业接轨,教学团队可定期邀请专家开办线上讲座,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诸如《南方周末》等其他媒体举办的线上实践训练营,与校内教学形成有益补充。项目场景是指卓越人才项目、比赛或者横向项目的训练营。在常规教学之外,课程负责人可以借助相应的人才培养项目开展业务培训,引入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写作赛道、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进行实践训练等,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3.智能生产(Intelligence):智媒融合与智能生成全面参与教学实践。面对媒介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在传媒领域不断发展和渗透,新闻业界生产方式不仅停留在多种媒介符号有效运用上,更强调从选题挖掘到内容制作、产品包装等全过程均体现互联网思维和融合创新。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介社会和内容用户,课程教学如何与业界实践相结合一直是困扰新闻生产类课程教师的问题。

传统新闻生产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遵照“传-授-练”三部分进行,在课程实践训练中更多从选题训练到内容制作两大阶段进行,作业形式以不同体裁的平面作品或视听作品为主。在智能媒体时代,为与行业接轨,在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上重构实践教学训练环节,构建“发现-分析-生成-运维”的四阶实践模式,模拟智能新闻生产过程,实现新型新闻作品创作。

第一阶段,在新闻选题挖掘上,强调社会热点和舆论热点,学生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热搜榜以及舆情抓取软件对当前具备新闻价值、社会价值及用户关注的话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找到具备完成度的话题,形成话题库。第二阶段,在话题分析和数据收集阶段,通过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和信息分析,根据课程要求选择数据丰富、完成度高、信息完备的话题确定为作品选题并形成语料库。如《新闻采访》课程选择接近性高,采访对象配合度高的选题,《融合新闻作品创作》倾向选择数据质量高,用户友好的选题。第三阶段,在内容生产上选择智能生成和根据作品形式和选题确定媒体符号和作品风格,生成完整作品。写作和评论类课程更多以报道文章或视听新闻呈现,多选择文字、图片和视频这类媒介符号,根据选题进行语气语调和风格调整。在融合新闻课程中,作品可以以游戏、H5、互动视频等形式呈现,选择媒体符号更为多样,风格也更为多元。第四阶段,在运营和维护层面,将作品当成产品进行质量把控和分发。强调用户思维,根据目标用户画像、产品使用场景、产品使用频率和时段在现有渠道上进行作品投放,实现作品的精准匹配和投放,弥补了传统课程作品“自娱自乐”的困境。

4.渠道并置(Apposition):实践阵地与实践教学路径全方位有机并置。为扩大创作影响,展示创作实践,课程创作作品可以结合校内校外两大平台进行展示与传播。

校内实践平台主要包括线下和线上两类。线下为在学校内举办的课程静态与动态作品展,线上展示主要为学生创办和学院、系部已有的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广播站等。学生可以为现有校内平台提供新闻内容,同时还将所有创作作品以动态展览的方式在学校内部各大屏幕进行展览。目前已成功举办10场课程展,公开展示学生作品50部,从线下到线上累计吸引借助作品展示向区内各大媒体输送人才30余人次,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依托“部校共建”项目,广西艺术学院已和广西党委宣传部、广西广播电视台、《当代广西》杂志社、北海广播电视台、合浦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单位签订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阵地包括学校现有各大大学生实践基地、电视台和杂志社,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校外实践,与校外基地如《北海日报》等单位联系开辟学生作品专栏,将创作作品投放至校外平台进行展示,扩大传播效果,提升社会影响力。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传统新闻生产课程的考核基本采用考试或作品考察的形式评分,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对正向性新闻效果的考核不够具体和严谨,课程结束后作品传播持续性较差。一方面,要强调立德树人为导向和正向价值观念的内容质量考核。在考核时,要增加融合新闻趋势下对跨媒体综合能力的考察,增加学生对于不同媒体形式结合能力及不同融合新闻形式的生产能力考核,将融媒体实践能力纳入考核维度中,考察学生对于不同类型媒体、不同创作方式的转换能力。将融合创作能力,媒体互动数据等作为考核依据计入总评。另一方面,将项目引入课堂,考核学生综合创作能力。以项目为依托训练学生的命题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作品质量,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加强作品的可持续影响力。在最终作品展示中依托实训平台本课程邀请媒体专家与校内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学生作品进行集体审核,就选题挖掘、技术创新、社会效益、作品质量、展示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四、结语

在新文科背景下,“ICIA”教学模式旨在解决新闻生产课程中相互关联的教学层面的问题。一是思想层面的融入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全面、全时、全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二是业务层面的提升问题,多维度多媒态构建教学场景的协同联合模式,同时通过智能新闻生产模式重构教学实践环节,实现行业接轨。三是渠道层面的协作问题,即作品如何通过实践基地和媒体单位进行运营和展示。从教学实践出发,对现有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回应时代需求。

猜你喜欢
文科选题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