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

2023-02-07 01:15王越芬徐进杰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话语现代化

王越芬,徐进杰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40)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构建要置于历史视域之下,运用历史思维去进行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要打破以西方现代化单一叙事的舆论场域,掌握并熟练运用自身的话语,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诠释。

一、问题的提出:现代化的中西比较

从全球范围观察,现代化所体现的是各国为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发展前沿水平而作出的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角逐过程。现代化作为人类追求实践进步的概念肇始于西方。18 世纪中叶,欧洲提出“现代化”概念,由此西方开始了塑造现代化模式的进程。现代化理论流行于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学者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一书中指出,“现代化”指示着一种动态形式,对于历史悠久的改革过程来说,其就是近代世界以来知识的爆炸性所带来的结果。在研究现代化理论中,不少学者将“现代化”的概念限定于随工业化而来的政治与社会的变化,认为这一过程的发源地是西欧社会,直到19 世纪、20世纪才逐步扩展到其他社会,由此“欧化”和“西化”也具有了“现代化”的使用意义,特指近代较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影响。

从现代文明形态上看,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这也是为何“现代化”这一概念总被片面认为是走“西化”道路的原因。但西方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本质上是通过其先发的科技优势,采取殖民掠夺、政治奴役、压榨剥削等方式得以实现的。“现代化”以西欧为中心向外辐射,致使大部分国家被纳入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西方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呈现出其自身的建构逻辑,即自由市场、分权型国家机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民社会等。从长远来看,这一模式难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不仅导致市场失灵,而且威胁政府职能,反而会对现代化进程产生阻滞。

资产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其鲜明的进步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价值观也表现出了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特征,对推动人类文明演进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西方社会以资本为中心,通过暴力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和殖民,同时在现代化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又利用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无限追逐资本增殖,从而衍生出诸多社会矛盾,造成了当今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诸多困境。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和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与执政实践而不断探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23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根本表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固有逻辑,更增强了发展中国家“走自己的路”实现现代化的信心〔3〕。

对比之下,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如何“破题”,如何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如何拓展和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态,都需要我们立足中国话语对其全面阐释,从而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断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作出中国贡献。机制是关于事物的体系性的内在结构及其内在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机理及其规律〔4〕。为此,有必要从话语的内在机制出发,从动态的、发展的视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演进,为推动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构建提供良性运行机制的参照。

二、历史主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史学视域

马克思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5〕历史主动是建立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用于开创未来的精神品质。整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以历史主动作为其叙事的视域,其背后有着鲜明的历史脉络和逻辑线条,并不断以历史主动来更新话语,在大历史观整体性观照下,以独特的话语特点达到其叙事的效果。

(一)历史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演进的内在机理

历史逻辑指话语在历史演进中的逻辑,反映出话语在演进过程中的内在机理,展现其在历史行进中的内在联系。历史逻辑一般包括“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这两个层面,即通过历史的过程来发现隐藏其中的历史必然性的内在规律,从而深层次理解话语的演进。

“历史不是作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而是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6〕172历史脉络的呈现是话语的历史性、延续性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合理表达,体现了话语的沿革状态,而且沉积着历史过程中的话语资源。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到的:“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每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6〕168话语如若不能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那么话语也就很难表现出它应有的历史维度。从这一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可以得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并非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而是历经千年中华文明的熏陶、百余年党史的灌注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

历史演进不是杂乱无章的。历史演进是在联系之中而具有内在的连续性、继承性,并有着内在的逻辑进路和行进的目标,也就是其内在有着必然性的法则,反映出历史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在逻辑,从社会形态的发展中找出了其背后的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历史的变迁。作为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历史逻辑”。近代以来,中国人苦苦寻求现代化之法,探索现代化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摸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而后在国家独立的前提条件下,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由跟随模仿逐步转变为独立探索。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小康”目标,多维多元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不断拓宽。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进程有了巨大拓进,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历史自觉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创新的供给机制

历史主动精神作为党在把握和运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经验中所展现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品质,是话语生成的法宝。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新表述、新概念的提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历史思维,在历史自觉中掌握历史主动精神,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更加符合中国时代精神和民族特点的新话语彰显中国道路的优势。

对历史思维这一基本方法的使用,使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地去运用历史思维认识事物发展规律,话语创新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两个结合”的典范,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其内涵的不断丰富为话语的形塑提供了丰厚养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22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中所强调的不仅聚焦于经济、政治领域,还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是强调各部分相互联系作用的现代化。因此,从整体性视角加以考量,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创新发展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结果。同时,从现代化各个方面考量,又能够深刻体会到各时期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范式创新在话语运行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自觉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思维基础上能动地发挥主动精神。在历史思维的基础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因,为中国话语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供给。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近代历史表明,不能掌握历史主动,便不能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只有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才能够发挥出思想的巨大力量,有力指导实践行动。具有历史延展性的现代化话语演进历程,是思维与逻辑交织碰撞后在现实中运行的结果。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地,要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7〕。由此可见,以历史自觉推动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施步骤,抓住和利用好历史机遇,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创新的精神支撑〔8〕。

(三)大历史观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诠释的叙事视域

在梳理历史中坚持话语演进规律,在回顾历史成就中再生现代化话语,在总结历史经验上坚持话语的创新转化,在解释历史规律上诠释话语的国际视野,体现出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

中西现代化对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历史之维加以考量。大历史观是建立在历史思维和历史主动的基础之上,用恢宏视角去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宋代以来,随着商业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历史走向种下了近代化的萌芽。在此之后,中国在历经封建时期高峰“康乾盛世”后,遭受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的帝国主义侵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宏大历史使命感的促使下不断推动着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所罕见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9〕因此,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相互联系,是中国共产党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其全球视野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该何去何从,以回答“世界之问”。

各个国家的历史之所以表现出不同,是因为历史活动条件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体现了尊重历史共性与国家个性的辩证思维方式。大历史观的视角不仅要求在长时段、宽领域中看待事物,而且也要充分运用和考量国际视野,不能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式定于一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中有着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机理,同时借用国际视野进行多维审视,从而更好地诠释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三、叙事伦理:围绕实现中国梦展开

以历史维度纵向洞察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演进的机制后,需要更近一步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叙事伦理。叙事伦理是叙事活动所倚重的伦理价值问题,体现为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观念的有力呈现。梦想叙事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现代化话语叙事时的共情装置,以中国梦为核心的叙事贯穿于现代化话语的始终。

(一)家国情怀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底色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进一步明确,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与家从不是孤立的字眼,而是饱含着重要价值理念的概念。家国情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底色,熔铸了中国人民对家庭、国家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

家国情怀强调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点明了个人的责任和贡献。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诸多伟大精神,不仅展现出先进模范在日常生活中的敬业形象,更向国人展示着中国人民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家国情怀是民族的精神标识,在中国梦话语中引领着民族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孕生的文化沃土,家国情怀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自强不息”“民为邦本”“仁者爱人”“天人合一”“守望相助”等传统思想融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当中,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风格和内在价值。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化的视域融合中,推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核,不断涵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家国情怀的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中也不再仅仅只停留在对家庭和国家的表达上,其外延多表达出对社会公平正义、环境保护和全球责任的关切,这种演变使得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共同体意识”的演进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家国情怀的外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诠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阐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并且将目光的范围放置到整个人类层面。

(二)以人为本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主轴

从价值观层面看,以人为本就是维护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选择与践行的根本标准,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深刻践行“为了谁”的问题〔10〕。进而言之,就是反映话语的政治立场问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可以没有劳动阶级”〔11〕。恩格斯从实质上强调了生产者即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即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主要生产者。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就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根本立场上。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了翔实的概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从本质上表达了人民对社会生活的各种诉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在话语中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意义和价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的现代化,才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构建中,人民的主体力量发挥出巨大优势。在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诉求随着时代变化而向多元变化的过程中,民间话语的重要性逐步被凸显出来。话语最重要的就是让大众听得明白,服务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可以释放出极大的力量,要坚持人民书写自己的历史,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善于将无形的共识整体化投射在人脑中,将模糊的共识具象化并凝聚起来,从而提高社会成员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向心力、自信力。

(三)天下大同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旨归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既遵循着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指向人类发展〔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3〕天下大同为展示立体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话语辩护。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但在话语权意识、话语体系建构上并未取得可与现代化建设成就等量齐观的成果和地位〔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中国需要站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的“天下大同”并非西方眼里的“国强必霸”,不断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可信可亲可敬的形象。“天下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意指人类社会和谐共处、无国界、无种族差别、无阶级分化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一种超越国家与民族的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天下大同”可以被理解为追求社会平等、良法善治的全球治理美好愿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国家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为人民的福祉而不懈奋斗,所追求的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此可见,“天下大同”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延续和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期许和引领。

“天下大同”代表了对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和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向往和努力。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相结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选择,并通过国际合作沟通交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四、认同弥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功能机制

功能是用以说明事物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效能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同样,在话语的形成过程中生发出的功能会因话语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通过其价值呈现,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用现代化实践消弭对西方现代化范式的依托,从而使更多的人认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一)以历史自信逐渐消弭对西方现代化范式的依托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使得中国人民对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有着深厚的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高速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赋予了中国人民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以及模式更多自信心。人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现代化范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单线式的发展模式也终将宣告破产。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印证了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深沉自信,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和不竭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中,历史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和经验,可以为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和启示。在此之下,中国人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寻找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并将其与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从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是符合自身国情和文化传统的,而不是机械照搬。因此,以历史自信逐渐消弭对西方现代化范式的依托,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中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显著特征,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以及对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始终赓续的重视。这一规律性认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独特的动力和创造力,使中国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

(二)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是一种以自身文化和价值为依托,强调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对于推动这一理念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乃是话语的灵魂所在,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中国向实现现代化目标不懈奋斗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生成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当中,并指导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实践。这些伟大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建设方略,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状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得以不断深入人心。因此,要以伟大思想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要矢志不渝地进行探索、创新和进步,使其与新时代的变革和需求相适应。

进入新时代,话语媒介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全面而系统地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新媒体的发展为这一伟大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宽阔的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发多样化。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和理念得到更广泛传播,需要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科学利用媒体发展带来的传播优势,巩固和捍卫主流话语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此外,国际社会也需要中国声音去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播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所强调的诸多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宝贵价值,也会在国际交流互鉴中不断展现出其优势特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范本。因此,在与世界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中国不仅能够从中汲取共同的智慧力量,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伟大思想呈现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就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广泛交流、加强合作,通过传播媒介将中国声音传递出去,将中国理念传播出去,从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引领,使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以伟大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存立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人民实际需求的准确把握上的。中国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路径和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注重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的统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相比有鲜明的自身优势。

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有能力成功走出一条依靠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并用执政的成果验证了中国道路是解释中国奇迹发生的密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和借鉴。此外,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是逐步形成了一种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路径和发展模式,摒弃全盘西化,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目标。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积极借鉴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同时也坚持发扬本土优势和传统文化,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创新能力,使自身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总而言之,伟大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起到了存立根基的作用,这是一个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过程,旨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身作则,通过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落实。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在实践中展现其价值、在价值彰显中拓宽其实践,拥有无比强大的发展潜力。

五、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不是自说自话,而是通过中国实践建构的中国话语。在历史视域下借用大历史观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脉络,对把握其叙事伦理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梦作为现代化话语的主轴支撑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面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冲击下,中国需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向全人类诉说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并用实践向人类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顺应人类发展大潮流、深刻考量人类前途命运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中国式话语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