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劳动观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2023-02-07 01:15宋吉玲马雪莉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培育红色劳动

宋吉玲,马雪莉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19)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铸就的宝贵的红色基因、伟大的红色精神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在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中取得的先进文化成果的展现。红色文化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增长其劳动的志气、骨气、底气,而青年劳动观培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36。这就要求新时代青年工作必须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开,帮助青年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劳动观培育的过程中,既是深刻领悟红色文化丰富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促使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应对“反劳动”社会思潮的有效举措,对青年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与青年劳动观的内在契合性

随着历史的演进,“红色”不再是中国传统色彩中的平凡一色,而是被赋予了区别于其他色彩的特殊含义,是革命和政权的象征,具有无产阶级属性。“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红色文化并不是对红色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概念整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3〕。青年劳动观是指青年群体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劳动的根本认知,即“为了什么劳动、如何劳动、怎样评价劳动意义”〔4〕。可见,红色文化与青年劳动观在内涵方面虽然存在着差异性,但两者在理论渊源、培育主体以及价值目标上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一)理论渊源的共通性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9科学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转化为物质力量。从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红色文化的形成和青年劳动观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了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为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推动红色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革命运动,以红色文艺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致力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双百”方针的提出为红色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受到高度重视,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的数量不断增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致力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促进了红色文化内容形式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致力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青年培育正确劳动观的指导思想。马克思通过劳动批判构建了正确的劳动理论体系,肯定人的存在及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批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指出工人与劳动的产品之间是“异己的对象的关系”〔5〕51,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受到资本家的压榨沦为机器的附属品,得不到应有的劳动报酬,日复一日的劳动使工人如厌恶瘟疫一样厌恶劳动。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武装青年,能够促进青年劳动意识觉醒,使其摆脱剥削成为劳动的主人。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劳动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始终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对青年劳动观的培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培育主体的同一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6可见,坚持党的领导至关重要。从培育主体来看,红色文化的形成和青年劳动观的培育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主体。

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而相较于其他文化,政治性是红色文化最为突出的特征。红色文化是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形成、发展、创新的,贯穿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之中。它不仅具备一般文化的传播属性,还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仰、鲜明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的政治目标,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政治本色,也是每个中国共产党人内心深处爱国爱民情感记忆的凝结。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等主题,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拓展红色文化发展的途径,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可以说,一部红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为涵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奠定政治本色的历史。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青年培育正确劳动观的根本保证。其一,党为青年劳动观培育提供思想引领。当前,各种“反马”“非马”等错误论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正确劳动观的形成,损害青年的身心健康。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将劳动教育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融入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青年正确劳动观的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些意见和指导纲要的精神,党中央高度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武装青年头脑,指导他们科学开展劳动实践,帮助青年端正劳动态度,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进而强化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认同和行动自觉。其二,党在正确处理与青年的关系中帮助青年培育正确的劳动观。一方面,党是青年前进路上最坚强的后盾,通过多种举措提升青年劳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引导其在劳动中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劳动政策,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由逐梦人向圆梦人身份的转变。另一方面,青年是党的事业的推动者和忠实追随者,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从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响亮地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6〕5。不管时代如何更迭,广大青年都能够在党的思想引领下,以青春力量艰苦奋斗,以满腔热血辛勤劳动,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所揭示的劳动的本质意义,有力地彰显了青年对党的事业的坚定追随和有力推进。

(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146人在整个社会的运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离开了人的参与,发展是空洞的、幻想的、不切合实际的。从价值目标来看,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劳动观培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是红色文化的显著特征。“人民”二字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的始终,内嵌于红色文化形成的全过程。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而永葆生机,历经磨难仍然勇往直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管是过去、当下还是将来,民心所向才是根本。在红色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从创办刊物启发民智到成立政党指导群众活动,党始终不忘初心,将人民性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等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轴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信赖,历史和人民最终也选择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创造新的辉煌,这种珍贵的“双向奔赴”是党发挥领导作用的根本前提、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动力之源,为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部门在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劳动观培育的过程中,应引导青年在为人民服务的劳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其一,青年要从思想上把握劳动的真谛,知晓劳动为何物、人生在世因何劳动,明确今后应该如何劳动,在进行劳动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可以说,青年劳动的幸福指数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二,青年劳动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指向。新征程上,广大青年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个人劳动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高效转化。

二、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劳动观培育的价值意蕴

青年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创造者、有力传承者和创新发展者。红色文化在青年劳动观培育中价值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其满足青年劳动观培育的需要程度。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浴血奋战创造的红色文化,蕴含宝贵的红色基因、伟大的红色精神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其中,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内化的结果,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向,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在青年劳动观培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红色基因筑牢青年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之“钙”,如果“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青年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是青年人必须常修常炼、常悟常进的终身课题。”〔7〕青年在劳动中产生理想,但实现理想的道路是坎坷的、经历的时间是漫长的,而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理想。实践中,发挥红色基因的指引作用,能够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使其在劳动中展现出“自信自强、永不言弃”“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实学实干、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红色基因是“被中国人民所认同、自觉遵循和传承的信仰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系统的先进因子”〔8〕,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朝气、有激情、有勇气,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基因对青年劳动观的培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一,红色基因指引青年树立劳动理想。红色基因为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为广大青年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提供了强大的信仰力量。青年是否具有远大的劳动理想,是其能否培育正确的劳动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关键。当前,将红色基因凝结的使命、理想、奋斗等精神要素融入青年劳动的实践中,有助于引导青年在正确认识劳动目的、评价劳动意义的过程中摒弃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思想观念,进而树立远大的劳动理想。其二,红色基因促使青年坚定劳动信念。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淬炼出的红色基因,具有先进性、进化性、稳定性等特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体系,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其蕴含的精神内核能够使青年坚定劳动信念,实现从自发劳动向自觉劳动再向自为劳动的转变,以坚强的劳动毅力、足够的劳动信心、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投入劳动实践中,进而战胜这一进程中出现的一切艰难险阻,脚踏实地用劳动创造财富和幸福。

(二)红色精神激发青年劳动观培育的内生动力

青年的劳动追求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着不同时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往往有着不同的劳动追求。从革命时期青年作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革命运动的实践者,致力于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到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青年的劳动追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转而追求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青年劳动追求的变化彰显着劳动成就的取得,但是在各行各业快节奏的发展模式下,也滋生出了“躺平”“摆烂”等影响青年积极参与劳动的消极思想。实践中,发挥红色精神的引领作用,能够激发青年的奋斗精神,进而激发他们劳动的内生动力。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形成的跨越时空、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9〕,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地融入广大劳动人民的血脉中,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发着强大的精神光芒。红色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艰苦奋斗,展现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具有丰富的革命内涵,既包括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以地名命名的红色精神,也包括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以人名命名的红色精神。伟大的红色精神激励着无数青年奋勇向前,是其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党通过不懈的奋斗,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6〕4。劳动精神贯穿于红色精神的形成过程中,一部红色精神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由广大青年努力奋斗,铸就伟大劳动精神的历史。笔者认为,将红色精神融入青年劳动观培育中,能够激发青年劳动的内生动力,给予其强大的精神力量,促使青年在劳动过程中奋发向上,明确劳动的价值追求,做到心中有人民、劳动为人民,真正感受到劳动是快乐、光荣、幸福的。

(三)红色资源丰富青年劳动观培育的内容

新时代,青年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的先锋力量,“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10〕。青年在培育劳动观的过程中有时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陷入迷茫的状态,突出体现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挑战时丧失劳动的勇气和信心,或是在取得成功后安于现状从而失去劳动的动力,这两种心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劳动观的培育。事实也充分证明,发挥红色资源的引导作用,能够丰富青年劳动观培育的内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青年劳动观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红色资源包括红色文艺作品,在文艺创作中常常以绘画、歌曲、影视等形式表现出来。如《革命理想高于天》《幸福渠》《长征》等一幅幅绘画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一首首歌曲,《1921》《长津湖》《革命者》等一部部影片,《觉醒年代》《功勋》《光荣与梦想》等一部部电视剧。另外,红色资源还包括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如延安革命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杨靖宇烈士陵园等。这些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以再现革命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方式,使广大青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伟大,在增强青年情感认同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党的历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以正确的历史认知和坚定的历史自信培育有利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劳动观。同时,青年以革命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有助于其积极投身于劳动实践中,从容应对来自于家庭、事业、学业等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认识到虽然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但要想真正获得成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奋斗。因此,通过加强以红色资源为底蕴的青年劳动观的培育,能够使广大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学习相关劳动知识、真正掌握劳动技能,提高运用劳动资源的能力,做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在新征程中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三、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劳动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劳动观培育的全过程,有助于帮助青年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以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目的投入劳动实践中。青年培育劳动观的过程也是对红色文化继承和弘扬的过程,有助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精神永放光芒、红色资源创新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以课程教学夯实青年劳动知识基础、以榜样示范作用强化青年劳动情感培育,而且要推进青年劳动观培育的常态化与制度化,从而使其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培育正确的劳动观。

(一)以课程教学夯实青年劳动知识基础

青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思想意识尚未成熟,很容易被一些零散的、片面的思想带偏。鉴于此,学校在培育青年劳动观的过程中,要着力把握思政课程和劳动课程的协同性,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将红色文化与劳动理论知识深度融合,以夯实青年劳动知识基础,进而促进青年自愿、自信、自觉地参与劳动实践。

首先,要在讲好红色故事中强化劳动教育。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年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为此,学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青年的身心成长规律,“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11〕,对青年进行较为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向青年讲好红色故事的过程中,向青年阐释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化青年对劳动价值的理性认知,培育青年劳动情感,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要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传承好红色文化。青年劳动观的培育需要经历渐进性、长期性的过程,为此,学校在开展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12〕,并根据青年的成长特点,向其讲授劳动理论知识,挖掘劳动课程中的“红色案例”,培育青年爱国爱民的情怀。同时,学校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要求布置劳动任务,培养青年的劳动实践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劳动教育、获得劳动体验。最后,要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熏陶作用。学校要围绕青年的成长规律、情感需求、利益诉求等开展以红色文化和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将红色文化融入班会、党团日、读书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校园营造出深挖红色资源、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的劳动思想,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

(二)以榜样示范作用强化青年劳动情感培育

“情感是一种持久、稳定的情绪体验,其形成也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13〕青年劳动情感的生成是连接青年和劳动之间关系的纽带,在无形之中迸发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劳动观的培育。培育青年的劳动观,要充分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以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促使青年传承红色文化、培养劳动情感、涵养劳动精神。

首先,要发挥革命英雄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在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革命英雄人物,如传播新思想、一心为革命的李大钊,抗美援朝战争中奋不顾身、以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等,他们对待革命信念坚定、对待人民任劳任怨、对待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全力以赴,散发出的光芒点亮了希望之灯、照亮了革命前进的道路。这些革命英雄人物体现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新时代青年以劳动之心、劳动之行努力拼搏、奋力前进。其次,要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6〕2他们在红色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劳模价值观、塑造的劳模形象、铸就的劳模精神对新时代青年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以培育青年的劳动情感、凝聚青年的劳动价值认同、提高青年的劳动素质,激励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劳动模范人物。最后,要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家长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青年人生路上的忠实陪伴者、知心引路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关注青年的思想发展状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带领青年学习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红色故事,使学习红色文化成为一种习惯。另外,学校要通过红色文化培养青年的劳动情感,对厌恶劳动者要耐心劝导,对喜爱劳动者则要给予充分肯定,以不断提高青年的劳动能力,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从心底里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三)推进青年劳动观培育的常态化与制度化

受青年成长规律的影响,青年的劳动观并非一经形成就固定不变的,不仅需要“软性”的红色文化从思想上筑牢青年劳动观培育的坚定信念,同时也需要制定“硬性”的劳动制度保障青年的劳动权益,以有效提升青年劳动观培育的成效。学校之所以要制定劳动制度,是因为青年全身心地投入劳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的劳动制度维护青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推动青年劳动观培育的常态化。常态化是青年劳动观培育持续推进的基本前提,侧重于渐进性和长期性的培育,是对青年劳动观培育“量”的积累。推动青年劳动观培育常态化,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的日常劳动中,有助于为青年劳动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使青年劳动观培育的成效趋于稳定状态。在青年劳动观常态化培育中,要注意根据青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他们在劳动中的所思所求所盼,随时关注青年在劳动过程中的动向,满足青年的劳动诉求,帮助其圆满地完成各项劳动目标和任务。其次,要推动青年劳动观培育的制度化。学校要推动青年劳动观培育制度化,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注重运用劳动制度“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6〕8。有关部门要运用劳动制度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协调好劳动者与劳动者、劳动者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让热爱劳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青年劳动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后,要推动青年劳动观培育常态化与制度化协同发展。常态化与制度化协同发展是保障青年劳动观培育成效的关键一环。青年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红色文化、学习劳动知识和参与劳动实践,推动劳动观培育常态化,并以制度化方式进行构建,能够使劳动观培育从常态化上升到制度化。同时,在推进青年劳动观培育制度化的过程中,要借助劳动制度保障青年劳动观常态化培育顺利推进,进而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猜你喜欢
培育红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红色是什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红色在哪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追忆红色浪漫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