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路径

2023-02-07 19:17
警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治公共安全危机

林 贺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坚持系统观念,以全局、整体的眼光认识和把握社会治理的范围、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政府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路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促进各方参与和协同合作,形成多元化的防控体系。政府的政策背景旨在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以推动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工作。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责任和措施。这些法律法规为公共安全防控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同时政府也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政府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政府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公共安全事务的管理和治理,形成共建共治的社会氛围。政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公共安全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这些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持。公共安全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政府加强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形成一体化的防控体系。各部门之间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和效果。综上所述,政府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路径研究中,通过协同合作、法律法规制定与执行、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以及跨部门合作与协调等方面的政策背景,为公共安全防控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路径概述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公共安全防控路径研究可以为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带来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路,强调政府、市民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促进多元化的治理格局形成,从而丰富社会治理理论体系。通过研究这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实施效果和机制,可以为社会治理理论提供新的思考和观点,推动社会治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防控路径实践意义:强调多方参与和协同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资源,提高公共安全防控的效果和效率;通过研究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防控路径,可以为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推动社会治理格局的优化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防控路径强调市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提高公众对公共安全的关注度和参与意识,形成共建共治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参与意识;有效的公共安全防控工作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居民的生活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明确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新时期提出的“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充分理解“共建、共治、共享”三者的内涵。共建强调的是社会治理的主体要社会化与多元化,体现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共治强调的是社会成员协同参与推进社会治理机制的良性运行。共享指的是社会治理的资源利益共享、获得的成果共享。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前提,共治是社会治理的方式和保障,共享是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和追求效果,只有通过共建推进共治以达到共享,而共享能激发共建、共治的更加完善。社会治理也如此,经历了“管理”到“治理”的过程,虽仅仅是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内容和重点却存在着区别。社会管理体现的是政府的刚性管理,而社会治理突出的是互助协商、多元参与、沟通协调。

(三)公共安全危机防控概述

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公共安全危机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从单一的应急反应转向危机的全过程管理。在危机发生之前,开展防控工作,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控制在萌芽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可以从教育预防、法律制度预防、社会预防和科技预防几个方面着手,通过对我国近年发生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看,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普通民众应对危机的意识、知识、能力严重不足和危机教育严重缺失。从我国目前应急管理法制体系上看,需要将其修订完善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上来。社会防控就是强调参与公共安全危机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吸纳各种社会力量。科技防控就是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加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提高公共安全危机防控装备和应急水平,形成公共安全危机防控的科技支撑体系。

二、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面临的困境

(一)理论体系不完善

目前关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路径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明确各参与方的角色和责任,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二)缺乏实证研究支持

对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公共安全危机防控路径的实证研究还相对不足,缺乏大规模的实践案例和数据支持,难以评估其实际效果和可行性。

(三)参与主体合作不够紧密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市民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协调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公共安全防控路径的实施效果受到影响。

(四)信息共享和传递不畅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防控路径需要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传递,但目前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支持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存在滞后和不完全的情况。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公共安全防控路径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但目前相关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手段,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

三、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公共安全危机防控路径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

通过跨部门、跨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公共安全危机防控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研究国家、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的角色和责任,并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可以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国家与社会的驱动和响应形式,社会与公众的互动方式和有效沟通渠道,以及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危机防控中的作用和职责。同时,也可以从微观层面上研究居民的参与和协作方式,鼓励居民自治,形成社区共治的良好氛围。

(二)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要点

研究不同类型公共安全危机的特征,包括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社会安全类、公共卫生类等。通过对每种类型的深入分析,分析其发生原因、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应对方法等方面的特征,以便更好地制定防控路径和策略。此外,还可以探讨各类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为多重危机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三)信息化技术在公共安全防控中的应用

深入研究信息化技术在公共安全危机防控中的应用,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从技术层面上探索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预警能力、加强信息共享和传递以及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可以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实时决策支持,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智能联动和监测。

(四)社区参与和居民自治的研究

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社区参与和居民自治来加强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可以深入探讨如何培养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协作。可以研究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探索有效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和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对危机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

(五)跨部门合作和协调机制的研究

研究如何建立跨部门合作和协调机制,在危机防控中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行动协调。可以分析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模式和信息交流机制,尝试突破部门壁垒,建立一体化的防控体系。可以探讨政府在危机中的牵头协调作用,以及如何促进各方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沟通。

(六)评估和监督机制的研究

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对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探讨如何形成全过程的监督机制,确保防控工作的落地执行和效果评估。

通过深入研究以上问题,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公共安全危机的特征和防控需求,并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和路径指导。

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视域下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路径

(一)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公共安全危机的防控责任和措施,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例如,针对网络安全领域的公共安全危机,国家可以加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网络安全的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网络安全的整体水平。

1.法律法规制定。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和学者进行研究和讨论,制定与公共安全危机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评估和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使其适应新形势和新挑战。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读,提高公众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2.法律宣传与教育。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意识。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制作宣传材料和视频,通过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法律知识和安全法规。

3.加强执法监督与检查力度。提高执法部门的职业素养和执法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培训。制定执法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执法行为的公正、专业和合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检查。推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执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鼓励公众参与执法监督,设立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和反馈投诉信息。

(二)加强社区群防共治能力

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公共安全事务的管理和治理,形成共建共治的社会氛围。以社区防范邻里安全问题为例,政府可以鼓励居民自发组织成立社区巡逻队,加强巡逻和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社区共治,实现居民和社区管理部门的合作,有效预防和应对危机的发生。

1.社区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海报和传单,向社区居民介绍社区巡逻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在社区公共场所设置宣传展板,展示社区安全知识和巡逻队的工作成果。举办社区安全讲座,邀请专业人士分享安全知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技巧。

2.社区巡逻队组建。鼓励社区居民自愿参与社区巡逻队,组织相关培训,提升巡逻队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制订巡逻路线和时间表,确保社区各个角落都得到覆盖。配备必要的巡逻装备,如手电筒、反光背心等。

3.安全巡逻活动。巡逻队员按照预定的路线和时间进行巡逻,关注社区内的安全隐患和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社区管理部门或相关执法机构,并与其合作解决问题。向居民提供安全宣传资料和建议,提醒他们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4.社区互动活动。定期举办社区安全座谈会,邀请居民和巡逻队员分享经验和建议,共同探讨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组织社区安全演习,模拟突发情况,提高居民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在节假日或重要纪念日举办社区安全活动,加强社区凝聚力和安全意识。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共享

建立公共安全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智慧防控,提供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例如,建立城市可视化监控系统,通过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测公共场所的安全情况,配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异常行为的智能识别和预警。这样可以提高公共场所的安全性,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1.建设城市可视化监控系统。部署摄像头和其他感知设备,覆盖公共场所、交通要道等关键区域。建立监控中心,实现对摄像头画面的实时监测、录像存储和远程控制。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控视频进行智能识别和异常行为预警。

2.建立公共安全信息化系统。整合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建立公共安全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历史数据和处理经验。开发手机应用程序或网站,向居民提供公共安全信息、预警和应急指南。

3.技术培训和演练。为相关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包括监控系统操作、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定期组织公共安全演练,模拟各类安全事件,测试系统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提供培训和演练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不断优化系统和流程。

4.宣传和意识提升。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展板,向居民介绍智慧防控系统的功能和效果。举办公共安全讲座和培训班,向居民普及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意识。制作宣传材料和视频,在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提高公众对智慧防控的认知度。

(四)加强跨部门合作与协调

建立跨部门合作的机制,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形成一体化的防控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应对公共安全危机。以火灾事故的防控为例,政府可以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指挥中心,加强消防、城市规划、建筑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通过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火灾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效率。

1.建立跨部门联合指挥中心。成立跨部门联合指挥中心,由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负责协调和指挥公共安全的应急响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实时传递、共享和分析相关信息。制定联合指挥中心的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方式。

2.跨部门合作与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跨部门协调会议,讨论重大公共安全事项,解决问题和协商合作方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和及时沟通。推动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3.资源整合与互助合作。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助。例如,消防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可以合作进行火灾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鼓励各部门在资源配置和预算编制中考虑公共安全因素,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先使用。

4.宣传与意识提升。开展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跨部门联合防控机制的意义和效果。制作宣传材料和视频,向公众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技能。举办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各部门人员的跨部门协作能力和应急响应水平。

(五)鼓励公众参与

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鼓励公众参与公共安全事务,例如,举报可疑行为、参与安全演习等,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在地震防控方面,政府可以开展地震演习活动,邀请公众参与并学习正确的避险知识和逃生技巧。同时,建立地震微信群、短信预警系统等渠道,让公众及时了解地震信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安全培训和教育。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向公众传授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技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开设针对性的安全培训课程,如儿童防拐防溺水、老年人防诈骗等。制作安全手册和宣传资料,向公众普及安全知识和应急预案。

2.公众参与活动。开展公共安全演习,邀请公众参与并学习正确的避险知识和逃生技巧。设立举报渠道,鼓励公众积极举报可疑行为和安全隐患,提供相应的举报奖励机制。组织公众参与社区安全巡逻、应急救援等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3.信息传递与预警。建立地震微信群、短信预警系统等渠道,及时向公众传递地震信息和防护指南。利用社交媒体和官方网站发布安全提示、预警信息和应急处置指南。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宣传牌、海报等,提醒公众注意安全和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

4.宣传与意识提升。制作宣传视频和广告,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传播安全知识和宣传活动。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安全月、应急日等,加强公众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和重视。鼓励公众参与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提高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六)加强科学技术支撑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公共安全防控的技术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加强风险评估和预测能力,提前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以恐怖袭击的防控为例,安检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公共场所的安全性。例如,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和物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强对可疑人员和危险物品的识别和排查,提前发现和阻止潜在的恐怖袭击行为。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公共安全防控的技术水平,提前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

1.科技创新投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公共安全领域的科研项目和技术开发。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先进技术应用。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加强风险评估和预测能力。开发智能监测和预警系统,实现对潜在安全威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推广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和物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强对可疑人员和危险物品的识别和排查。

3.技术培训和推广。组织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先进技术应用的理解和操作能力。通过技术展示和推广活动,向公众介绍先进技术在公共安全防控中的作用和效果。建立技术交流平台,促进科技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安全技术创新竞赛。举办安全技术创新竞赛,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与创新。提供奖励和资金支持,推动优秀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组织评审和展示活动,促进安全技术的交流和合作。

(七)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措施的落实。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在食品安全领域,政府可以建立食品安全抽检制度,并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检查。定期公布食品安全抽检结果,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整改和处罚,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1.监督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监管权限。加强对相关行业和领域的监督检查,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和措施的落实。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设立举报渠道,及时处理和反馈举报信息。

2.定期评估与检查。制定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定期对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运用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手段,分析问题和挖掘潜在的改进空间。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并确保得到有效落实。

3.公开透明与信息公示。定期公布监督检查结果和评估报告,向公众公示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建立信息公开平台,提供相关政策文件、监管要求和监督检查结果等信息。加强对不合规行为的曝光和处罚力度,形成威慑效应。

4.培训与能力建设。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监督和评估工作的专业水平。鼓励监督部门与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开展合作与交流,共同提升监督能力。建立经验交流和学习平台,促进监督工作的创新和改进。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国安全挑战。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开展联合演练和共享情报,提升整体的防控能力。以疫情防控为例,各国可以加强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安全挑战。

1.学习借鉴他国经验。组织专家团队赴其他国家进行学习考察,了解其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举办国际研讨会和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建立国际合作项目,促进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2.联合演练与共享信息。开展联合演练和模拟演练,提高各国在跨国安全应对方面的协同能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跨国安全威胁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建立国际联合指挥中心,加强对重大安全事件的联合指挥和协调。

3.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同研究和解决跨国安全问题。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学者和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共享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防控能力。

4.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安全挑战。提供援助和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立公共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病毒溯源、疫苗研发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九)全方位综合策略

建立综合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准确评估不同类型危机的潜在风险和影响范围。制定针对不同危机的应对策略,包括预警机制、紧急应急措施和后续灾后重建计划等。加强科学研究,推动跨学科合作,不断总结和共享各类公共安全危机的经验教训与研究成果。共建政府、居民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机制,形成共识与合作共赢并存的工作氛围。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安全事务,加强安全意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和抗灾能力。强化社区组织和居民自治能力,培育社会共治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形成安全共同体。推广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危机的预警和预测能力,及时获取并分析关键信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快速决策支持和自动化应急响应。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监测设备、资源调配和信息共享的智能化。建立社区预警和信息传递机制,促进居民之间和政府机构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合作。打造社区安全导向的文化氛围,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居民的应急响应能力。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自治组织,共同参与危机的防控和恢复工作。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指挥中心,确保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和资源调配。制定统一的行动方案和决策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提高协同效能。加强跨部门培训和演练,提高各部门在危机防控中的应对能力。建立定期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对公共安全危机防控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完善信息采集和分析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机制,确保防控工作的落实和责任追究。

猜你喜欢
共治公共安全危机
靖江市启动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
“多元共治”乐融融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推理与公共安全结合的理论研究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危机”中的自信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