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意蕴

2023-02-08 01:14孙存良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孙存良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北京 10008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优越性的深刻缘由。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突出表现为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尊重群众主体的人民性、追求全人类解放的世界性、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政治性,具有西方现代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P368)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来的重大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尊重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创造。

(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意味着根据本国情况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探索的现代化新道路,充分体现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而实现强大和振兴;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应根据本国国情和本国人民意愿自主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3]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始终保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断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发展优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经济现代化入手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既是改变国家经济落后面貌的需要,也是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同其他国家现代化一样,也是把经济现代化置于突出地位。当然,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后,鉴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重点是量的增长。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高、程度更深,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发展主题。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4]的科学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5],并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新认识,而且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建设,统筹兼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多向度、宽领域的现代化,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总体性的特点,统筹兼顾各领域、各要素、各层面是其根本要求。从涵盖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各领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凸显了党对现代化整体性的理解;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5个前置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从发生历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实行同步发展的“并联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次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6](P24-25)“并联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时空压缩”条件下的赶超战略,统筹推进各个方面的现代化。从内涵层次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一体推进各个层面的现代化。近代中国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曾先后从器物(物质现代化)、制度(治理现代化)、文化(文化现代化)三个层面向西方学习。虽然这些探索都没有成功,但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制度、文化三个层次是一体推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把治理现代化纳入其中,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现代化一体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统筹兼顾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社会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改革创新是其动力活力之源。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革创新的伟大创造,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改革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更加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重大原则之一,改革创新这一社会主义建设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原则。

(二)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索出来的现代化,遵循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大势。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类文明历史运动的普遍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推动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依次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形式,符合人类文明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和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党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变革上层建筑的范畴。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推动物质技术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等,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作为世界现代化的发源地,并取得现代化重大成就,但其本质是遵循丛林法则,认同资本至上、弱肉强食、两极分化、霸道强权的逻辑,同时带来社会贫富分化、政治极化分裂等各种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中国式现代化在吸收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和平发展,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但中国式现代化完全超越西方现代化,也要经过长期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科学社会主义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理想目标。共产主义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理想也是一致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勾勒出更平衡、更美好、更全面、更和谐的未来。

二、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群众主体的人民性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而且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7](P2)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群众观点作为根本观点,把增进全体人民福祉作为根本基点,生动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民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为了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为了人民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基本理想。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强调:“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礼记·礼运》描绘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都体现了人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望。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阶级局限性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虽然没有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但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把坚守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作为重要使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党必然要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100 多年来,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打土豪、分田地,还是新时代战贫困、奔小康,都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推进现代化的目的就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国家性质的内在规定。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8](P364)西方现代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资本具有先天的逐利性和扩展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西方国家两极分化就是资本无序扩张的必然结果,这是无法医治的“绝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3]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完全否定资本的作用,而是要在发挥资本作用的同时限制资本的弊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积极调动资本积极因素的同时限制资本的消极因素,从根本上维护和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之上,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超越,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紧紧依靠人民的现代化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定性力量。

紧紧依靠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历史的宝贵经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网络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成为党走群众路线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正是紧紧依靠人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紧紧依靠人民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决定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我国有着14亿多人口,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富有智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力量智慧来源。随着我国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口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5]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形式。我们党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式现代化了提供了强大动力。

紧紧依靠人民是克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困难挑战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将在一个更加复杂严峻的战略环境中谋求和推动现代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战胜困难挑战的有力保障。只有相信人民群众,尊重、激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高招,以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的各种严峻复杂形势和巨大风险挑战。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和最高追求。人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应当是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人的单向度发展的现代化,而是坚持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创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将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和核心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的发展提供“全面营养”。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生产的现代化,而且包括精神生产的现代化;不仅要物质富足,而且要精神富有、思想文化自信自强。只有统筹好“富口袋”和“富脑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和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现代化过程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汲取资源为自己服务的过程。如果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沉醉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中国式现代化吸取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惨痛教训,坚决抛弃西方现代化的老路,明确提出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以绿色发展、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共享青山绿水蓝天净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将社会发展划分为三种形态,依次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 “人的个性解放的自由自觉”[9](P107-108)。“人的依赖”阶段是人与人基于血缘关系或人身依附关系形成的依赖性。“物的依赖”阶段是资本主义基于资本而形成的依赖性。在资本逻辑下,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全部要素、所有领域都被物化了,物质财富的扩张凌驾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物质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人的依附性的基础得以扫除,为人的个性解放创造了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0](P594),中国式现代化扬弃资本主义国家以“物”为核心的现代化,遵循人本逻辑,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世界性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所建立的理想社会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作为具有胸怀天下情怀、世界历史视野、平等交往理念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造福全人类为追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世界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西方现代化创造了近代西方文明,包括巨大的生产力、严密的政治制度、繁荣的思想文化等。作为西方政治现代化重要成果的民主选举制度、司法独立制度等,对西方国家保持政治稳定、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大意义,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随着西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西方文化也得到极大繁荣发展。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西方文明也伴随着各种社会痼疾。周期性经济危机、两极尖锐对立的政治极化、极端个人主义等,都是西方文明的伴生现象。这不仅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碍,而且越来越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桎梏。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全新文明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尊重中国基本国情、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具有人民至上、公平正义、和平发展等文明理念。这些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比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迥异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拥有全新文明制度。为推进中国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政治稳定、保持社会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拥有全新文明实践。人类文明形态最终体现为文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实践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3]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增加到18.5%,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于首位。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表明,2013年至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不仅丰富了世界文明的百花园,而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创新性贡献,为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光明前景。

(二)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权利和选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禀赋、物质基础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中国以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3]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信心。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现代化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大多是西方国家,并且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法治化等是许多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产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生活城镇化、社会法治化等构成了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在一些人看来,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人们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阐释也往往以西方现代化为唯一标准。事实上,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各国现代化既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有本国特色、符合本国实际。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充分说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除了有现代化的西方模式,还有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给人类探求更合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向东看”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促进和平与发展就是对世界做贡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现代化,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和残酷性,充满战争、贩奴、殖民、扩张、掠夺等血腥罪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1](P404),同时,“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1](P405)。可以说,西方现代化是以欧美为中心的强制霸道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而是坚持和平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向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爱好和平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12](P5-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侵略之苦,消除战争、实现和平、促进发展是中华民族最迫切、最基本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才迎来了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和平环境。对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中华民族倍加珍惜,绝不会放弃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愿望,绝不会把自身曾经遭遇的苦难强加于他人。中国人民求稳怕乱、期盼和平,是中国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民心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属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共和的重要内涵是不同主体的和谐共处,对内和谐、对外和平是共和国的基本属性。共和国的属性决定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使命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而且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自中国共产党人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之后,就具有了胸怀天下的情怀。早在1921年1月,毛泽东就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理想,提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13](P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进步一边,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

四、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性

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并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的重要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4]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实践出来的重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历史必然性。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近代以来,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在顽强抵抗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等从器物、制度、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进行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尝试,但都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和先进思想指导,先后失败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和建设有了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的方式应当采取社会主义的。要在有组织的生产,很公允的分配,使‘劳力’与‘资本’站在平等的地位。‘资本阶级’合‘劳力阶级’的划分,须积渐划除;私有财产制度亦应逐渐改革。于不破坏社会秩序之范围内,推进社会主义式的‘中国现代化’。”[15]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6](P584)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命题。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提。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个时期,我们党以历史主动精神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17](P163)概念。同年12月,他用更贴近中国人民接受习惯的“小康”概念代替现代化的概念。[17](P237)党的十二大将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奋斗目标。此后,现代化、小康社会成为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或关键词,这凸显了党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高度自觉。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鲜明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九条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系统规划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14]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1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信仰马克思主义,把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目标。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只要中国共产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中国式现代化就不会改变性质。

(三)党的领导确保科学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现代化是内生自发型现代化,而中国现代化是外发自觉型的现代化。对现代化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发展方式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包括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以及实现宏伟蓝图的时间表、路线图的制度设计。我们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制定出不同的现代化战略安排,不断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是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早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提“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提出和完善,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是我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出了符合实际的现代化战略安排。1987年,党的十三大强调,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并提出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战略部署。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并制定切合实际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此后,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对“三步走”战略不断进行充实。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对如何实现第三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部署。

新时代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大对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系统性战略谋划,对现代化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这一目标蓝图,是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潜力等作出的部署,是符合中国实际、能够实现的,可谓“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的“2.0 版”。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这一战略安排,并对未来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作出重点部署,明确了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更为壮丽的图景。

(四)党的领导确保逐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3]把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党是有着强大动员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战略定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能够一以贯之、一代一代接力推进,逐步变为现实。

党的创新理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供科学指引。党高度重视科学理论指导,并根据实践发展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具有强大的理论优势,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深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安排、实现路径等,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方向盘”“路线图”“时间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方法指导。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但现代化带来的活力与社会稳定存在着张力,“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8](P31)。这一悖论产生的根源是未能处理好现代化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无法推进,发展无法前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两大奇迹”的深层逻辑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1]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党的领导能够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才能战胜现代化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是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9800多万名党员、500多万个基层组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统一战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具有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能够最大限度把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最大限度把各阶层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和丰厚智慧。

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需求,冲破思想观念束缚,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探索优化方法路径,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

党的领导确保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所具有的战略自信、意志和毅力。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必须锚定奋斗目标接续奋斗,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与西方国家政党轮流执政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为实现目标而进行“接力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了西方政党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对抗赛”以及政策反复“翻烧饼”的弊端,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定力。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