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多维逻辑理路

2023-02-08 01:14权宗田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权宗田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既是对新时代十年变革取得新成效的充分肯定,也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顶层规划和战略部署。共同富裕承载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执着追求,从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等五个维度探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既有助于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将推动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50年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的完成,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一、历史逻辑:历史不断演进的底层逻辑

共同富裕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古已有之,并构成了历史不断演进的底层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是科学回答人民之问的深层逻辑基础,共同富裕在中国的实现不仅将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将深刻改变人类历史和人类命运。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的亘古追寻

人是构成历史的主体力量,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P118-119)历史的本质是人类的活动史和社会关系的演进史,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既提高了劳动能力也使交往关系日渐复杂。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吃饱穿暖,人类的活动和最开始的交往也是围绕这一最基本的需求而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的第一种社会形态,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共同占有和分配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追求共同富裕成为人类自产生开始就具有的最朴素的愿望和自发选择。但这种状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分化的出现而走向瓦解,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成为阶级社会的常态。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人们的社会理想和不懈追求,但如何消除贫富差距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在阶级社会中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马克思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实现。要让共同富裕这一人类的亘古追寻成为现实,必须建立起生产资料占有的公正合理机制。共产党人之所以一再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决定性意义,即在于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才会被消灭,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变成现实。在恩格斯看来,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包括以下图景和特征:“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2](P308-309)共产主义之所以被称之为理想社会,在于这一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石、为共同富裕和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是历史进步的内在动力

对共同富裕这一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内在动力,影响历史演进的方向。从整体性视角来看,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以平等这一更直观的形式、与自由一道成为中西方思想家和政治家关注的两个重大课题。

包括经济平等在内的社会公平是人们的不懈追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对共同富裕理念的朴素表达,也成为中国传统民本主义的重要思想内核。《礼记》所倡导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反映的也是人们追求共同富裕的朴素理想。虽然在西方的主流话语体系和制度建构中较少有对共同富裕的直接表达,但对平等、公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追求与共同富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否则就很难想象建立经济平等的乌托邦社会理想等空想社会主义主张、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实现“所有人的富裕”、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的横空出世。

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成为历史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历史演进中具有鲜明的体现,均贫富、均田地到“耕者有其田”,王朝的兴衰、制度的更迭等都与财富的再分配和消灭财富占有的不平等密切相关,无不体现着共同富裕这一动力作用。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也激励着人们探寻理想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为人类描绘了美好图景,这一理想社会正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共同富裕社会。马克思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3](P222)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寻从未止步,当今世界,实现共同富裕仍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在各国的实现程度将深刻影响着各国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民众的生活状况,也将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向。

(三)社会主义史就是一部共同富裕的演进史

是否坚持共同富裕理念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同资本主义的重要区别,也决定着它们不同的历史命运。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旨归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2](P416)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推进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否坚持共同富裕,是否真正坚持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既是判断真假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也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确实是出现了”[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到实践,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生动说明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和实现程度也是判断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衰成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实现程度的试金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要求,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行动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赢得了更广泛更深刻的政治认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之所以引人注目,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无疑是重要的支撑和表现。展望未来,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5],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的必由之路。

二、理论逻辑: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支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资本逻辑的根本扬弃,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全新期待,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设计,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论基石。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设计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6]从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并体现在制度安排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为关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时代表达。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设计是对资本逻辑的扬弃,强调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统一、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的中心地位、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共同富裕既是对人口众多的人民群众利益的捍卫,也深刻体现了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更加积极有为地推动共同富裕实现:“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然,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同时,这项工作也不能等,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7]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是坚持人民至上理论的生动诠释。

(二)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要求相契合

共同富裕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它所涉及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体现的是自由和平等高度一致的价值理念,深度契合了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设想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是“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422)。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指出:“在自由竞争情况下,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3](P159)真正的自由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只有实现了共同富裕,而且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高度统一的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中国共产党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8],并明确提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8]。

(三)对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理论回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9]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为民情怀、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在理论设计上的具体化。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做出理论回应,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理论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要更接地气、更贴近老百姓的期盼,更能让老百姓增强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理论回应,体现了真理与道义的完美结合。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为共同富裕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共同富裕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理念,将“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作为十年伟大变革的重要体现、将共同富裕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阐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时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些瞄准的都是人民群众的期许和愿望,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和政治立场。

三、制度逻辑: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制度设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新研判。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要战胜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在制度设计上能够凝聚共识、赢得认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正是这样一种制度设计。

(一)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物为中心的制度分野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0](P570)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以人为中心的制度,而且这里的人是“所有人”。从“物的标准”向“人的尺度”的回归,从资本所有者独享自由、发展的权利到实现“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种转化是革命性的,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所在,也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必将终结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所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使共同富裕这个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社会理想不断变成现实。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1](P364)与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对外扩张掠夺、对内剥削压迫基础之上不同,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其发展依靠的人民勤劳、奋斗的内生性力量,体现的是人民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通过共同富裕这一制度设计使以人为中心真正成为现实。

一个发展不力的社会不是人们需要的好社会,一个发展成果不能共享的社会同样也不是人们期待的好社会,是否坚持共同富裕原则是区分社会制度好坏的重要试金石,也决定着社会发展状态和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推动中国成为国际力量“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态势形成的一支重要力量,其重要原因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进一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不断缩小贫富差距,不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使全体人民更平衡更充分地享受社会主义制度的红利。

(二)统筹好财富创造和分配的制度选择

创造财富难,公平分配财富更难。如何统筹好财富创造和分配是一项世界难题,也是一项困扰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难题。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回答,这种不同回答决定着不同社会性质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无法摆脱资本逻辑对人和社会的控制,决定了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无法实现共同富裕,也就决定了这一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命运。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而逐步实现。放任贫富差距拉大不可取,试图通过劫富济贫给社会大众带来公平、尊严和安全也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甚至可能会对社会发展造成灾难和破坏,无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统筹好财富创造和分配既要立足当前、主动作为,又要保持历史耐心、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8]

统筹好财富创造和分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这个制度体系中,分配制度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9]

(三)人类社会文明繁荣的重要保障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且经久不衰,内化于民族文化对“民惟邦本”“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执着追求和价值选择。虽然古代社会既不是富裕的社会,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但重民、利民、惠民以及均贫富、等贵贱等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秩序产生着影响,使社会在绝大多数时期大体保持着相对稳定平衡并持续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既使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加速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从曾遭严重曲折向重焕勃勃生机的深刻转变。这一深刻转变既打破了美西方资本主导下形成的所谓“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界限,打击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是对美西方所主导的建立在丛林法则基础上的不合理国际秩序和分工体系的颠覆,为各国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创造了条件,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向,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共同富裕体现的包容并蓄、合作共赢的思维将不断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处与交流。共同富裕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以资本为中心的根本弊端,追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站在全体人民一边,是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这为遏制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消除意识形态偏见和文明对立开辟了新路,创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现实逻辑: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动之为和长期战略,也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9]这不仅非常清晰的确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质的规定性,也为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致力实现的目标。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53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和明确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深化,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结合起来思考,明确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内涵,要求必须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9]将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等直接关联起来,这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合乎逻辑的坚持和发展,也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更明确更具体的指导。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突出体现是现代化发展路径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成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对人民至上根本原则的坚持,也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的神话,是对西方式现代化以物为中心、以资本为动力、以侵略扩张为空间的全方位超越,为各国人民展现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可能。

历经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共同富裕是公平正义在经济领域的话语表达,是现代化道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不能拉下的生动体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既与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愿望相一致,也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为人民根本利益实现而不懈奋斗相一致,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现代化。

(三)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其价值指向都是人民至上。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为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前提的根本要求。没有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共同富裕就缺乏最基本的物质支撑。同样,不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的发展也不可能是高质量发展,不把“蛋糕”分好,发展就会因缺乏人民支持而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时代是科学统筹高质量发展和财富公平分配的新时代,是追求效率与追求公平相统一的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作为本质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在如何发展、由谁来享有发展成果这一根本问题上的本质差异。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只有建立起合理与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才能获得全国人民的认同与支持、真正提高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9],这说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项重大经济课题,也是一项重大社会课题,是不断满足人民需要、实现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的腰包都鼓起来,扩大内需才能真正见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才能真正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基础才能真正筑牢。

五、实践逻辑:团结奋斗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9]只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才能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一)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动力机制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实现所有人的富裕要靠所有人的团结奋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条团结奋斗之路。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制度安排,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成就。但与全面脱贫、全面实现小康相比,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多,是一项更为伟大也更为艰巨的事业,需要更为广泛地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8]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共同富裕的不断推进靠的也是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经济制度基础。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和发展方向,团结奋斗就有了基石,这将使中国人民在人均GDP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完美结合。

(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8]这一战略部署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更为清晰,使共同富裕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更为紧密地联结起来。

无论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因而都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要统筹解决高质量发展和公平分配的问题,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也要统筹解决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层面的共同富裕问题,还要统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全体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要求我们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有机统一起来,以最广泛的团结奋斗实现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6]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方向和目标,这样才能突破“福利主义陷阱”、使劳动致富成为主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解“修昔底德陷阱”、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三)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是赢得“最值得期许的未来”的必由之路。从马克思所设想的所有人的富裕到中国共产党坚持和推动共同富裕,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追寻、主动作为、历史自觉。坚持和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巨大成功的历史秘码,也是增强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9]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必须在坚持人民至上方面更加坚定和自觉,在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方面下更大功夫,在共同富裕及其实现方面做出更深刻更有力的理论建构、更显著更具说服力的实践成就。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团结奋斗才能赢得胜利。中国共产党要赢得走好新征程的历史主动,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强内生动力,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优化先富带后富机制,书写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故事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