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家国情怀的研究

2023-02-10 14:31潘红岩
学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潘红岩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甘肃民勤 733300)

在最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作为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追求和育人功能,也是贯彻“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形成必备的品格和能力等,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必备的品格等。但在调查中发现,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到“以考试为导向”教学理念的制约,还存在明显的“家国情怀”短缺现象,严重制约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亟待进行研究探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现状研究

在调查中发现,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渗透比较少,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师自身的意识比较淡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鉴于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教师的家国情怀意识直接决定了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属于思想价值观层面的教育,与学生的考试成绩联系不甚紧密。尤其是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高考的压力下,学校内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考试为中心。在这种大环境下,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历史知识教学中,在课下也是选择刷题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种“唯分数论”的教学模式下,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常常被教师忽视,致使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流于形式,逐渐成为“考试的机器”。

第二,培养家国情怀的素材和资料相对比较短缺。在高中历史的家国情怀教育中,首先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史学阅读,以及人生积累,教师唯有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才能在教学中实践。同时,由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有限,也必须要拓展和补充资料才能顺利地完成家国情怀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面临着可供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比较少,主要的就是教材上的一些历史故事和历史图片,其余的素材都需要自己进行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常常会放弃选择相关的素材,最终影响了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第三,家国情怀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构建与其相契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重要因素。就目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来说,评价标准过于简单、片面,基本上都是依托考试的形式针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效果进行检测。但家国情怀作为一种人文素养,并非通过一两次考试即可完成的,需要多方面参与,对学生进行持续性考察方可。因此,学校现有的历史考评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第四,教师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训比较少。针对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来说,面对教学任务和教学难度的不断增加,教师必须要随之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并借助阅读、研习、深造等方式增加历史知识储备,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而要全面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方可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在实际调查中,当前历史教师的专业培训常常局限于教学技能方面,针对其他方面涉及非常少,尤其是关于家国情怀教育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1]。

二、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的渗透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业务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高中历史教师常常片面地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掌握基本的历史文化知识、历史得分点,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即可。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改背道而行,弱化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忽视了历史学科对高中生的影响。历史学科极具人文性和育人价值,可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了解中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感受祖国的民族和时代精神,并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唯有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科学认知历史学科中蕴含的育人价值,重新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而是深层次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旨在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同时,伴随着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还应关注自己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明白家国情怀的内涵,还要掌握关注“家国情怀”方面的考察方向,准确掌握“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等等,不断促进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2]。

(二)精心研读教材,渗透“家国情怀”素材

历史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就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来说,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素材可供教师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包括相关的历史资料、事件和事迹等。鉴于此,在对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之前,必须要对现行的历史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深层次挖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并以此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教育和启发,最终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大业》时,鉴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港澳台的百年屈辱史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在教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就可以这一阶段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仁人志士作为素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就可深挖教材内容,以“我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人们幸福生活”作为素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在教学《经济成长历程》时,就可以“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作为切入点进行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说,现行的历史教材中,“家国情怀”教育素材非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要加强教材的研究,深挖其中蕴含的教育素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

(三)联系社会热点,强化家国情怀

与教材上的内容相比,现实生活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往往更具有教育价值。鉴于此,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必须要从传统“教教材”的模式下解放出来,尊重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与其相契合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中获得力量,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教育和启发,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国情怀”这一育人目标,教师就可将这一部分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以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地区农作物滞销,人们在脱贫攻坚发展理论的引导下,引用网络直播带货,为农作物开辟了一条新的销售途径。与此同时,无数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纷纷奔赴疫区驰援,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蕴含了大量的家国情怀教育元素。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将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促使学生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在现实中找到路径,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效果[3]。

(四)基于名人事迹,强化家国情怀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爱国先烈、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这些人是华夏之魂、中华之魄,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将历史中的重点知识讲给学生,还应结合不同历史时期重点人物的民族情怀、爱国事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学习历史人物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其身上流露出来的家国情怀,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孔子的故事,之后引导学生以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切入点,搜集其资料和事迹。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其形成了深的认知,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形成一定的“家国情怀”;在《中国民族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孙中山的事迹、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从孙中山的一生中感悟其“毕生都在为中国革命事业、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学生在这一人物的学习中,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受到教育和启发。

(五)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家国情怀

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语言讲述和视频教学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以往,由于高中历史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很少会开展视频资料学习,致使历史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不仅难以唤醒学生的兴趣,也制约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效果。鉴于此,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引进多媒体新信息技术,借助优质的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听觉、视觉的双重刺激中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就可结合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选择相关的视频资料,使得学生在直观感悟中充分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智慧,感悟到伟大发明对我国社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中也会从内心燃起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定,进而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4]。

(六)基于生活资源,强化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极具人文性,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必须要以情感体验作为基础,才能达到良好的目标。因此,面对历史核心素养下的目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风俗民情、历史名人事迹作为素材,将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便于学生在熟悉的乡土资源中受到强烈的教育和启发。

例如,在《抗日战胜》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就充分挖掘了当地特有的抗日资源,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中进行参观,使得学生在实物感知中,对这一阶段的历史形成深刻的认知,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情感升华;在《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高铁作为素材引导学生观看《中国高铁》的视频,感悟中国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并从中体会到人们生活的变迁,最终在实际体验中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

(七)积极开展历史实践活动

以往,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下,不仅难以激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一现状,高中历史教师唯有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之余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教学中,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可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一项实践性的作业,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为科学探究小组、教育探究小组、文学艺术探究小组,每一个小组中包括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以及若干个成员,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结合不同的实践活动主题,对相关领域展开实地考察、采访等,最终结合小组调查的结果撰写实践报告。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教学内容形成了全面、深刻的认知,也在实践中感悟到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立足于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历史现状,更新教学观念,精心研读教材内容,深挖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因素,灵活开展课堂教学,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家国情怀”,真正满足新课改下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略谈“家国情怀”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