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两动三参与”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

2023-02-10 14:31马学义
学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效性案例法治

马学义

(甘肃省临夏市第二中学,甘肃临夏 731100)

新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追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覆盖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外,以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探究能力为核心,强调三方协同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实践意识。基于此,教师应该明确“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全力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渗透趣味元素,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和自主学习,加强引领课堂互动,营造乐活、创生的课堂氛围,同时汇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驱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实效性和综合素养稳步提高,下面我们就对此目标展开教学研讨。

一、“一导两动三参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的“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简单来讲就是教师基于自身主导职能,做好课堂教学的导趣、导思工作,设计多元化课堂探究活动,增强师生、生生探究互动性,学校和教师牵头,吸引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的参与,以此为学生创造更和谐、完善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环境,大幅度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现阶段“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实践力度偏低,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该模式的应用价值,经过学情分析和理论实践调研,笔者将“一导两动三参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概括整理为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调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有助于调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中的“一导”是教师立足主导作用,采用趣味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探索期待和情感体验,如教师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创设生活化、多媒体情境,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使学生对课程知识建立具象化的认知,并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欲望,这些都标志着学生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为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构筑基础。

第二,有助于构建互动型道德与法治课堂。在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受灌输式教学观念桎梏,忽略自身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致使学生主体地位十分模糊,课堂气氛缺乏生机和活力。“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中的“两动”,主要是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重难点和学生的思维、行为特征,策划有趣有味的课堂探究活动,使学生眼耳口手脑全面动起来,踊跃和教师、伙伴交流学习观点,解决探究任务或问题,从而构建互动型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重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感受合作探索的快乐和成就感。

第三,有助于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协同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家庭生活、社会发展能力息息相关,想要培植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单凭学校教学的作用不够明显。“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中的“三参与”,主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协作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家校共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把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到学生成长全过程,宣导家庭和社会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育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协同参与,塑造学生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一导两动三参与”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一导:教师主导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激趣引思

上文我们谈及,“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中的“一导”,实施关键点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作为学生研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引航人,必须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兴趣祈愿出发,采用新颖的教学资源和启发手段,落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导趣、导思工作,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为深度教学打造良好开端,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力和求索意愿,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创设多媒体导学情境。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时,必须先考虑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采用多媒体材料和工具创设导学情境。如在新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平台搜罗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多媒体材料,包括图片、影视剧片段、新媒体拍客视频、时政新闻、歌曲、童话绘本等,根据教学需要,使用PowerPoint、方正奥思、Authorware 等软件,将搜罗到的网络材料编辑成多媒体微课件展示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合作自主观看微课件,讨论课件中反映的问题或现象,继而鼓励学生合作预学教材内容,学生预学期间,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找到并划出新课提要,反馈自己不理解的教材概念,教师针对学生反馈,在后续教学中带领学生精细解析,这样就全面达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导趣、导思和预学目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航作用[1]。

第二,创设生活化导趣话题。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该立足生活视野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创设生活化导趣话题是一条可靠路径。如在有关成长话题的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先在白板屏幕上出示几张学校、教室的设施环境图,然后提出生活化导趣话题:“同学们,成长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步入新学校后,你接触到哪些新的人和事物?产生哪些不同以往的心情和体会?”这个话题正是学生在新的生活和成长阶段所思考的问题,学生随即展开踊跃的交流和分享。待学生探讨完毕后,教师做小结:“看来大家各自的心情和感受都不同,本课我们就共同探索该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去迎接崭新的成长旅程!”这样在生活化导趣话题的带动下,学生学习新课的思维热度大大提高[2]。

第三,创设悬念性导思问题。学生具有好奇、猎奇的心理倾向,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导思、导趣时,还应该加强创设具有悬念感的导学问题。如在关于生命主题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生物和生命体的图片资料,同时提出悬念性导思问题:“同学们,人的生命是以生物存在形式为基础的,但是你认真思考过生命吗?生命是否可以永恒?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使生命变得更加精彩?”通过一系列问题,学生的思维和猎奇动机被迅速勾起,纷纷参与问题探讨,学生探讨期间,教师还可以顺势追加问题:“能否说说成长经历中让你最难忘的一件事?你认为自己身上有哪些和他人的不同点?”学生经过探讨悬念性问题得出结论:“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在无数偶然中产生的属于自己的奇迹,‘我’身上有区别于他人的性格和特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这样在教师主导的悬念性提问中,学生就形成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实现“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3]。

(二)两动:增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的核心目标是基于“两动”达成有效的师生和生生互动,以往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居于课堂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和探究技能的养成。为改善上述不良局面,教师必须深化互动教学和以生为本思想,通过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案例解析辩论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从而增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历练学生能力和创生精神,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基于任务驱动形式的师生互动。如学生在初步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概念知识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个与概念知识相关的生活现象,同时发布合作共议任务:“同学们,老师列举的生活现象十分常见,那么大家是否能列举出更多生活实例呢?”学生旋即投入到举例任务探究中,教师需要不间断地巡堂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列举的生活现象中所包含的课程知识点,既考查学生对课程概念的掌握情况,也增强学生与教师问答、互动的主动性。

第二,基于角色扮演形式的生生互动。如在以法治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中搜集相关的法治案例,使用电子白板以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熟悉案例内容后,教师发动学生根据案例中的角色数量进行分组,通过合作编创角色台词和即兴表演,重现法治案例的情节和过程。学生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提炼案例中的法律知识和常识,阐述遭遇同类问题时该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这样学生案例理解、互动创生、法律知识运用能力都能得到强化,更乐于和同伴互动探究[4]。

第三,基于案例解析辩论形式的交流互动。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的理解,学生经常持不同看法,这是教师落实“两动”策略的有利契机。教师呈现教学案例后,可以先鼓励学生自由表述个人观点,若学生观点存在分歧,教师可以把不同的观点整理、罗列在白板屏幕上,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一场基于案例解析的课堂辩论活动,让学生按照自身观点划分辩论阵营,学生辩论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力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激烈的举证和辩论,对案例持错误观点的学生就能被说服,教师再指导学生将案例辩论中列举的各项例证记录在学习笔记上,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从而在有效的交流互动中,锻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案例的解析和思辨能力。

(三)三参与: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道德与法治协同参与机制

应用“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参与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三参与”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主体责任的履行,贯穿到学生校园、家庭、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改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联合家庭与社会方面的力量,策划开展家校共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强大的三方教育合力,从而拓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发展实效性,相关实践策略如下:

第一,家校共育,宣导家庭和家长的教学参与。在开展基于“一导两动三参与”的道德与法治家校共育时,教师必须先建设完善家校沟通平台,比如补齐家长通讯录、开设家校微信群、QQ 群、新媒体视频号等,用于时时传递家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应用家校沟通平台时,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定期发送到家校群中,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和进程,同时向家长分配相应的家庭教育任务,比如结束亲情之爱主题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在家校群中宣导家长和孩子开展一次推心置腹的深入沟通,增进亲子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策划亲子合作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如一起观看青春期的教育电影、社会热点和法治新闻等,看完后让家长和学生一起谈论体会和见解,把观看内容和感想反馈到家校群内,给其他家长做教育参考,从而培植亲子之间的共同情趣,实现家庭教育力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深度参与[5]。

第二,社会实践,开辟社会面教学参与渠道。在依托“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开展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时,学校和教师要深耕本土社会教育资源,将学校教学和社会力量紧密整合起来。如在有关集体生活的课程教学结束后,学校可以开发周边的农家院旅游资源,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为期1-2 天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一系列的研学实践项目,如合作计划观光路线、搭帐篷、采摘农家蔬果、准备野餐食物、清扫垃圾等,使学生在研学实践中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从而借助社会资源和力量的参与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一导两动三参与”模式,不但有助于调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也能构建互动型课堂,还可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协同参与。教师在具体实践时,应该立足主导作用,创设导趣、导思的教学情境,采取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案例解析辩论等措施,增进师生、生生课堂互动,同时全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教育机制,全面彰显“一导两动三参与”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作用。

猜你喜欢
实效性案例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