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策略

2023-02-10 14:31江慧颖
学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家长

江慧颖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一、农村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必要性

2022 年1 月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的立法,随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深化了社会各界理解和关注家庭教育的程度。学前阶段家庭教育质量会持续影响幼儿的一生,具有首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也影响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而家庭教育则是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起点,高质量的家庭教育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比较薄弱,城乡二元化结构与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导致农村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大多选择进城务工,因此留守儿童数量较多,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指导问题、做好农村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园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有效引导家长走出育儿的误区,让他们关注学龄前儿童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龄前儿童未来接受义务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促进提升全体幼儿的综合素质,通过良好的教育促进幼儿现代化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农村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

我国农村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多来自家长的需求,旨在解决现实问题,幼儿教师将自身定义为“问题解决者”,而非“观念传递者”,农村地区关于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园本课程较少,缺乏引导家长实现家庭教育观念正确性和科学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传递经验也较零散。

农村地区的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普遍秉持教育功利化的育儿心态,在环境的驱使下,我国农村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普遍把身体健康、学习知识作为指导内容,《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有关4 至6 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提出应该加强儿童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抓好安全教育、减少儿童的意外伤害、培养儿童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儿童的抗挫折能力、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激发儿童的早期智能。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指导相对欠缺培养儿童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儿童的抗挫折能力等内容,育儿方法指导也缺乏系统性,指导内容有待完善。

(二)指导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当前农村幼儿园主要是通过定期开展全园家长会、家长接送幼儿时与教师针对幼儿在园一日的情况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指导家庭教育,其中家长会的形式最普遍,家长会是对家长进行集体大范围沟通指导的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给家长传播教育知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理念以及幼儿在园的情况等,基本上都是教师讲、家长听,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的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提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达6102.55万人,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长,达2342 万人,占农村留守儿童的38.37%,农村幼儿园忽视了农村和城市家庭教育指导的群体差异,留守儿童大多都是隔代抚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较远,很多家长由于长期外出工作并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隔代抚养者由于年龄较大、知识水平有限而与幼儿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园所方面也没有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导形式过于单一、刻板。

(三)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我国农村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为79.9%,比城市低10.5 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除此以外,农村幼儿园“大班额”“超大班额”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幼儿园普遍通过招聘新教师或者中小学教师转岗来弥补教师不足的问题,而中小学转岗教师大多不了解学前阶段儿童的教育特点,教育过程中小学化倾向严重,影响家庭教育指导方向的正确性。

而新手教师普遍职前缺少理论学习,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欠缺,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和沟通技巧。而家长一般在遇到教育问题时会首先寻求教师的帮助,如果教师的教育素养偏低,不能有效发挥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以及根据幼儿特点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教育支持的能力,这会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极易引发幼儿出现成长问题。

(四)家园协同育人的效果不明显

我国教育已经进入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时代,家庭教育影响人的终身发展,关乎教育效果,紧密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很多农村地区的家长缺乏正确的育儿观念,而且农村幼儿园教师不重视传递家庭教育指导的观念,因此家长普遍重养轻教,教养方式大多都是溺爱或放任。

部分隔代抚养人观念陈旧,对于幼儿的生活常常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不重视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和家长无关,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观念上的误区导致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强,缺乏主体意识,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欠缺家园合作沟通,家长没有形成家园合作的意识,无法强化幼儿在园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最终导致“5+2=0”的教育结果,影响农村幼儿园实施幼儿教育。

三、新时代改善农村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

(一)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补足短板

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培养幼儿从小学习健康知识,预防疾病,家长注重幼儿的饮食搭配、身体锻炼和习惯养成,为幼儿的终身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在心理上,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关注培养幼儿的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性发展。除此以外,还要考虑时代的特点,在科学领域上下功夫。塑造新一代的幼儿还要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引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幼儿实现终身学习不竭的动力。农村可用于开发科学领域资源的自然环境十分丰富,如养鸡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均可作为科学领域的学习素材。

(二)丰富家庭教育指导形式,满足家长的需求

1.线上学习、线下指导方式相结合。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园教育会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指导家庭教育时却缺乏认识群体的差异性。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待所有家长不可取,为了解决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教师应该将传统的指导方式和现代指导方式相结合,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家庭教育指导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年轻的家长群体往往工作忙碌,通过网络平台:微信、QQ 等方式进行沟通是一种更快捷的手段,通过公众号进行指导,定期分享一些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文章让家长阅读,传达科学的教育知识,交流育儿信息。当前部分幼儿园家校合作微信群变成幼儿园的宣传阵地,甚至变成“曝光台”,不利于发挥家校平台的信息化功能,建立农村幼儿园网络交流平台应该注重指导家庭教育的实效,避免形式化,加强规范管理和引导过程,使其成为传递科学育儿观和家长获取育儿知识、学习正确教养方式的便捷途径。而对于年龄较大的隔代教养者来说,他们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较低,很多年长者不会使用微信,也难以使用互联网学习教育知识,幼儿园教师指导这部分群体时适合面对面直接交流,用易于理解的语言传达教育理念并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注重家长之间的同伴教育功能。

2.入户指导为重要的补充形式。入户指导可以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新的补充形式,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目前大多用于三岁之前的婴幼儿家庭教育。所谓入户指导,即“具有育婴资格的专业指导人员或家庭计划指导员根据家庭需求上门指导符合条件的婴幼儿家庭。”幼儿园教师也可以采用入户指导的方式指导部分有需要的家庭。有效实施入户指导需要根据本园家长的家庭教育实际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入户指导课程,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

(三)加强建设幼儿园指导教师队伍

1.建设骨干型师资队伍,注重研发家庭教育指导园本课程。幼儿园应该加强培训,明确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教师指导队伍的重要性,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指导水平。尤其注重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形成家庭教育指导核心培训团队,通过定期培训提升新手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出现的问题,加强培训幼儿教师家园合作沟通能力和教养支持能力。培训部分转岗教师要注重保教知识并且系统化学习、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效果。在研发家庭教育指导园本课程方面,骨干教师要结合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带领教师团体集体合作,通过家长反馈的实际家庭教育问题,探讨解决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典型问题的对策,研发系统化的园本课程,传递育儿观念。

2.培养心理学、教育学一体的家庭教育教师指导团队。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感到孤独、自卑,进而产生回避社会等心理问题,需要专业心理教师长期帮助、指导。因此从培养有教育经验、与幼儿相处时间多的幼儿教师入手,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学领域和学前教育领域相结合,幼儿园要建立幼儿园教师队伍和心理学专家长期合作的机制,幼儿教师定期与心理学专家进行讨论、学习。另外,农村幼儿园可以聘请专业心理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培养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结合的工作队伍共同指导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家长形成合力,定期举行讲座给幼儿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疏导幼儿的负面情绪,培养学前儿童健全的人格。

(四)以家庭为核心,发挥家长的主体性

1.重视家长考评,关注指导实效。幼儿园作为责任主体,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难以产生实效,为了扭转这种现象,幼儿园有必要对家长进行定期考评,如通过问卷或组织家庭教育知识竞赛等方式了解家长的学习效果,幼儿教师要根据考评情况与部分家长深入沟通、了解家长有关家庭教育的困惑,帮助家长融合以往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科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总结,从而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教育问题,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育儿有道的家长入园为其他家长分享育儿经验,也可以组织活动让幼儿在班里分享与家长相处的故事,了解幼儿家庭的亲子相处模式,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家园协同共育。

2.强化父母的责任意识,弥补留守家庭缺失关爱的不足。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关注童年早期和后天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他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学前期对应八个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父母对儿童养成早期人格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农村地区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没有意识到或者忽视孩子的感受,与孩子缺少沟通与联系。幼儿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在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状态下很容易导致缺失安全感,部分幼儿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行为偏差,成为“问题少年”。埃里克森指出:“当孩子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应尽可能不削弱原来相互调节的关系。”与家长做好沟通是解决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的关键,加强宣传家庭教育,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无法取代幼儿园教育,教师和隔代教养者的照顾无法真正替代父母的关爱。要想避免幼儿因为长期无法与父母见面而出现心理问题,关键就是要让幼儿意识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是对自己的关爱却没有减少,提升亲子亲和水平,让幼儿体会父母的关爱,从而产生情感联结,培养幼儿的积极品质。幼儿园应该与家长建立联系制度,引导因为工作原因长期离家的家长通过打电话、微信等方式定期与幼儿沟通,园所可以设立“关爱电话亭”,为幼儿与父母定期联系提供便利。沟通过程中家长不要只关注幼儿的学业,还要多关心他们的成长,沟通内容要围绕幼儿的生活、情绪状况,减少由于父母缺席给幼儿带来的心理影响。

猜你喜欢
幼儿园儿童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