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2023-02-12 01:16黎志涛郑山水
教育观察 2023年32期
关键词:政体专业课程轨道交通

黎志涛,郑山水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物流学院,广东广州,511300)

课程思政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近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1]由于价值塑造需要贯穿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课程思政的建设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需要在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等方面实现高度协同。[2-4]《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5]

专业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单元,需要结合行业特点统筹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站务、铁路车务、铁路客运等岗位群,专业的思政课程体系是由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公共基础课,以及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等专业课程组成,需要将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育人价值要求与轨道交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培养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等职业素质的轨道交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对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5-6]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需要构建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在专业层面发挥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作用,避免出现课程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相互不衔接、形式不统一的问题,将专业各类课程融为一体,彰显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升协同效应。[7]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际,从专业、课程、课堂三个层面,分析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整体统筹、协作为切入点,从打造课程思政建设团队、规范课程建设、推广课堂教学范式等方面明晰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围绕课程思政的设计、建设和实施,按照“专业-课程-课堂”一体化的思路提出专业、课程、课堂三个层面的建设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课程思政目标缺乏统筹

在专业建设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根据职业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发挥引导作用。例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中梳理素质目标,并通过完善课程体系等途径实现。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在细化设计阶段,一般会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往往会因主体的不同而造成协调不足,不同课程之间课程思政目标未能形成合力,尤其体现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自成体系”。因此,需要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将笼统的目标具体化,梳理并整合各门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其形成一个同向同行的有机整体,满足对轨道交通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

(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缺少有效指引

任课教师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和实施的主体,由于不同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具体案例的课程思政元素提炼归纳有所不同,存在对同一个案例有多种解读,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课程建设需要立足于专业统筹课程思政资源供给,并指导各专业课程找准切入点,以实现思政元素与轨道交通专业知识技能点有机融合。

(三)课堂思政的教学实施存在局限性

课堂思政的教学实施受制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实施效果因人而异,部分教师在引入课程思政素材时形式生硬、内容孤立,且仅靠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往往局限在课堂和教室(实训室)中。教师需要增强课程思政亲和力、针对性,实现课堂讲授、课内实训、课外活动等各环节有机融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通过综合育人强化“轨道交通人”的价值认同,提升育人成效。

二、建设路径

(一)打造课程思政教师团队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学团队和其协作机制的建设对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起到关键作用。课程思政应贯穿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仅以教研室为平台开展课程思政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主体的作用,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融入其建设工作中,利用好平台的协作优势和协作机制,打破专业壁垒、部门壁垒,建设专兼结合、专业复合、优势互补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教师教学团队,实现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企业工匠“共谋划、共实施、共评价、共优化”,形成“系统全面、协调一体、多方联动”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协作新局面。

(二)规范课程思政要素建设

课程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对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的统筹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细化具有专业特色的五类课程思政元素,并与专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相锚定。一是锚定重大国家战略,聚焦轨道交通专业领域,深入贯彻“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增强政治认同。二是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严谨细致、恪尽职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岗位价值观。三是锚定“中国高铁”精神,认识“铁路人”筚路蓝缕奋斗事迹,传递行业文化和追求。四是锚定家国、乡土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轨道交通发展,以“身边的轨道交通”强化情感认同,加强对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成就的自豪感。五是锚定轨道交通美学,引导学生欣赏轨道交通站场、线网之美,通过感受轨道交通之美,形成行业认同感。

(三)打造课堂教学实施范式

通过形成“一个主题、一个案例、一个模范、一次反思” 的结构化课堂教学范式,引导不同课程之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联动和衔接,促进课程思政教学高质量实施。一是明确“一个思政主题”,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每次课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个有针对性的主题,融入交通强国的家国情怀、服务意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二是引入“一个企业实例”,每次课至少引入一个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真实案例,通过实例导入行业岗位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精神。三是对标“一个模范”,以行业先进人物和专业优秀毕业生为对象,深入挖掘感人事迹,激发学生模仿、学习的心向。四是实施“一个思政反思”,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训演练等环节引导学生谈感受,实现“参与-体验-感悟-感动-情感”升华,也可通过学生的口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

(四)打通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

利用专业的教育教学平台覆盖课内课外,将课程思政育人贯穿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通过精细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四个一”的课堂教学案例引导各专业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将隐性价值观和专业知识技能点有机融合;第二课堂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学生社团等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学生活动和技术研究等,提升精益求精的意识;第三课堂依托劳动教育基地等校外实践平台,如“旺进淡出”到车站志愿服务,实施“跟着劳模走春运”等育人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经实践体验向内化践行的升华。

三、建设策略

(一)践行“地图式”顶层课程思政设计

1.党建工作引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党支部的决策支持作用,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规范师德师风建设的各个环节;按照“头雁带头+雁群协作”,由教师党员牵头,依托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等专业核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总结凝练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用实际行动践行“火车头”精神;依托主题党日活动、党课学习活动,集体学习研讨课程思政内涵和方法;以校企党建共建活动为纽带,促进校企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多方协作,共同梳理课程思政要素和资源,紧跟高铁“走出去”等行业主旋律,加强行业企业文化的渗透。

2.校企重构课程体系

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协同,“同课同构”做好课程体系总体设计,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平台为纽带,组织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深入剖析城轨站务等岗位(群)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品质内涵,贯彻轨道交通企业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等核心价值观,以智慧地铁技术等突破国际垄断、持续引领的技术方向为切入点,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智慧城轨技术运用等新课程,优化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运用、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等优势课程,打造“素质基础课程+能力平台课程+专项能力方向课程+拓展技能课程”分层课程体系。

3.强化课程体系育人联动

以培养厚植“道钉精神”的轨道交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体,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精神、道德修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七个方面,引入“课程地图”的概念和方法,分析梳理各类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内容的承载分工,优化不同课程之间的课程思政相互支撑与拓展关系,细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衔接。例如,面向以“集中领导、统一指挥、逐级负责”为核心原则的轨道交通职业道德,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管理学-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安全管理”的课程,分别在第1至第5学期持续和逐渐深入塑造价值观,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和落实。

(二)课程建设全方位融入“道钉精神”

1.“同课异构”课程思政设计

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为协作平台,校企教师按照“可拆分、可配置、可组装”原则动态组合,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传帮带结对等手段开展课程设计协作。思政课程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专业+思政”,让专业课程更有“思政味”;专业课程教师为公共基础课程提供专业教学素材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建议。例如,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中加入智慧城轨模块,体现“基础+专业”,让公共基础课有“铁路味”;企业兼职教师充分挖掘轨道交通立德树人的育人资源,引入新时代铁路榜样等行业楷模,以及中老铁路建设等企业案例,为课程思政建设注入力量。

2.编制课程思政指南规范

在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制度,推动规范化,提升各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水平。在课程设计中,通过结构化的集中研讨、分工设计等教研制度和流程设计,充分落实专业层面明确的各课程的思政要求,确保专业课程“课课有思政”;每门专业课程通过课程标准、教案的标准表格,促进课程思政元素落实到教学项目,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融合“项项有落实”;通过标准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评分表,促进专业专任教师持续优化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实现“时时有提升”。

3.共建共享课程思政资源库

结合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岗位核心价值观、“中国高铁”精神、轨道交通美学等方向,挖掘中国铁路建设历史、中国高铁“走出去”、轨道交通“时代楷模”等不同类型课程思政案例,由专业教师成立工作小组,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明确切入的角度,建设贴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满足各专业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思政需求,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对同一案例相互冲突的解读。

4.建设优秀毕业生模范案例集

持续跟进专业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掘和收集“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获得者等优秀毕业生事迹,构建模范人物案例集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为各课程提供生动鲜活的“轨道交通人”课程思政案例,通过优秀校友的真实成长历程引发学生共鸣,促进学生的成长动力,促进对“轨道交通人”精神内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三)课堂教学优化遵循价值观塑造规律

1.实施“多载体、多环节、多视角”模块化教学

以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为重要抓手,由多专业背景、校企专兼教师共同负责同一课程的课堂教学,探索集体备课、“兼+专”“主讲+辅讲”等团队协作方式,充分发挥不同成员各自的专业背景优势,实现知识技能提升和价值观塑造“同频共振”。例如,由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专任教师、参与巴基斯坦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运营的企业兼职教师以及长期专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专任教师共同负责一门课程的建设,实现城轨课程思政优势资源互补。此外,以课程教学模块为载体,更有利于课程思政要素的统筹和分工,实现同一时期内不同课程间的教学资源的复用和联动。

2.形成“价值引领+规范行为”课堂教学方式

充分挖掘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从国家战略、企业案例、先进楷模中合理选择课程思政要素,灵活设计递进式课程思政教学,通过不同要素的组合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中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将“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半军事化管理文化与6S管理等学生行为规范结合,实现价值引领、规范行为“双轨”护航。围绕该教学实施方式,依托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等有代表性的专业核心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教学案例,并将成果和案例向全专业推广,实现“由点带面”。

3.打造“项目实践+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品牌

结合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塑造竞赛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学生提升技能、崇尚技能的重要切入点,指导学生建立接发列车协会等专业特色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学习竞赛知识、锻炼竞赛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互助平台,通过学生参赛、训练、研讨,逐渐形成竞赛文化和竞赛活动生态,形成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与企业共建劳动教育基地、课外实践基地,以素质拓展为目标,采用“旺进淡出”方式,在春节、国庆节、五一节等客流高峰期,组织师生进入铁路车站和地铁车站开展客运、票务、乘客疏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教师、学生与优秀毕业生共同奋战在运输生产一线,近距离感受“火车头”精神,承担平安春运等社会职责,满足千万个家庭春节团聚的民生需求,实现专业认知的提升。

为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轨道交通专业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价值的引领有机融合。为此,在专业、课程、课堂三个层面开展一体化的设计和建设,校企协同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在专业层面,重点强化专业统筹和协同机制,以党支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平台构筑育人 “同心圆”,围绕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打造教师团队,加强专业层面顶层的课程思政设计;在课程层面,共同构建专业的课程思政资源库,规范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形成并推广课堂教学实施案例,以及在专业层面进一步强化对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着力推进“三个转变”:从条块分割,向“你中有我”互动格局转变;从单打独斗,向“积木式”协作互补转变;从片面单调,向“大思政”综合育人转变,形成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点、彰显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课堂”一体化课程思政体系。

猜你喜欢
政体专业课程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使重臣治其事”——元至清初云南边政体制嬗变与边疆治理研究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一个新的政体模式:半总统制政府
科学的政体和启蒙的进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变迁理论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