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探索与当下启示*

2023-03-02 02:55贺艳芳周雅芝唐智彬
当代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

贺艳芳 周雅芝 唐智彬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回顾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农民教育事业历经深刻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对历史不断反思、总结和创新,以期持续推动农民教育不断发展,使党的农民教育在新时代焕发不竭的生命力。从发展历程看,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思想与实践深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回望历程,中国农民教育在革命年代被唤醒、历经改革开放和发展期间的变化,从而相应地划分为唤醒萌芽(1919—1948年)、艰难探索(1949—1978年)、改革创新(1979—2011 年)、持续发展(2012 年至今)四个阶段。总结、反思百余年历程以及经验教训,是促进农民教育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持续改革完善,以高质量农民教育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

一、百年农民教育发展的演进历程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发展历程,从思想内涵与实践本质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农民教育思想都具有深刻的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印记,反映了党在认识农民和农民教育方面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呈现了农民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唤醒萌芽阶段:唤醒农民革命意识,培育革命斗争力量(1919—1948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正确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矛盾全局,牢牢把握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并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奋斗目标,彻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受欺压和剥削的面貌。在这一奋斗历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唤醒农民革命意识,培育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因此,农民教育责无旁贷。[1]鉴于复杂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形式,以多种内容,从实际出发对农民开展教育,极大调动了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农民阶级基础。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教育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在教育目标上,突出农民对革命工作的理解和参与革命的积极性。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坚持把农民教育与劳动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注重推动农民教育思想的创新性,并将其运用到农民教育的实践中。如提出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实行生产化的教育,[2]突出实行政治化、社会化、劳动化的文化教育。[3]与此同时,农民教育教材中多以生产劳动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和生活化的话语来表达。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教育切合了农民的群体特征,提升了农民教育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本土实践,同时为革命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普及工农群众教育,唤醒革命斗争意识。中国共产党始终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力量及其对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始深刻理解农民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形成了农民教育目的。农民教育最为根本的是解放农民,启发农民的阶级意识,唤醒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带动农民投入革命,将农民塑造成为中国革命的基础性力量,并使农民阶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同盟军。因此,基于革命目标,结合当时农村现实和农民现状,逐步探索了一系列农民教育实践。在建立教育宣传委员会的基础上,通过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农民夜校、出版宣传刊物和书籍等方式,既强调面向农民的识字扫盲运动,重点普及文化教育,改变农民群体的知识状况,又强调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强调工农联盟教育,联合农民和工人并肩战斗。[4]在土地革命时期,1931 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宣言》中表示,“工人、农民和农业劳动者,无论男女,都有平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5]党在方针和政策上提出了保障工农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指出“在革命战争允许的范围内,中华苏维埃政权应开始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以保证工人、农民和劳动群众的受教育权”,[6]在宣传农民教育权利的同时,通过法律保障农民的教育权利。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逐步推动农民扫盲教育,解放农民思想,提升农民革命意识,为革命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方式上,注重革命性与阶级性相结合,壮大革命斗争力量。中国共产党注重通过农民教育凝聚革命力量,并通过适当的教育媒介来实现这一目标。如在苏区发行的教材中展示最真实事件反映底层群众受到的层层压迫与阶级带来的不公平,用大量现实揭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以及阶级与阶级间的不平等关系,让广大农民意识到阶级斗争与革命的正当性,以此号召其参与到革命斗争之中。[7]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进入武装革命斗争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并进一步开展面向农民的教育,突出了结合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农民参加武装暴动建立革命政权等方式,将农民教育与具体革命行动结合起来。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8]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团结各阶层力量,为抗日战争而做准备。因此,这一阶段的农民教育思想以抗日救亡为核心,呈现弱阶级性、强调爱国主义、一切为抗战救国而服务等新特征。[9]正是在党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大批爱国人士投入解放战争中。因此,党在该阶段将革命性与阶级性融为一个体系,不仅唤醒了广大基层百姓的革命与阶级意识,更壮大了革命力量。

(二)艰难探索阶段:加强文化普及教育和思想改造,凝聚社会主义建设力量(1949—1978年)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完成国家建设伟大任务的“改天换地”时期。[10]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新的历史挑战,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1]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教育也发生了新变化,重点关注强化农民思想改造、文化扫盲以及现代生产生活技术的教育。从解放到彻底解放,从发展到全面发展,党引领中国人民为全面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思想呈现新的历史特点,农民教育内容和重点也出现了转向。

重构乡村秩序是这一阶段农民教育关键目标。为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自主性,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农民阶级意识教育。党对农民的阶级教育没有采用宣讲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设身处地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土地问题自下而上地引导农民对于被剥削压迫的思考,进而开展阶级教育。党通过划分阶层以及阶级教育,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并使广大底层农民享有一定的资源和待遇,帮助处于底层的农民明确其自身的阶级地位。同时,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在农民心中的权威性,获得了大批农民的拥护,使农民群众成为乡村社会变革的依靠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强调对农民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强化农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在农民教育体系中融入思想政治,通过消除封建和资本主义残余思想,重视对旧知识分子的改造,发挥其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12]以此教育农民,奠定农民的思想认识基础,奠基乡村治理的基本格局。

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重视“普及”与“提高”两手抓,扫盲运动再掀新高潮。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一穷二白、民生困苦、教育落后的真实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文盲数高达2.9亿人,全国仅5.5亿人口。而农村青壮年文盲竟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的文盲率占95%以上。”[13]面对这一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们掀起了扫盲运动的新高潮。农村土地改革时期,以“冬学”为主的农民扫盲运动侧重解决扫盲速度和教育普及问题。1953 年,扫盲运动将农民教育与劳动生产统一起来,通过合作化运动,逐渐向业余学校转变;社会主义建设对扫盲提出更高质量要求,需要深化扫盲运动,进一步解决农民文化需求问题。[14]党在这一时期注重将普及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两手抓。[15]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农村中继续扫除文盲和巩固发展业余教育的通知》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6]扫盲运动在发展历程上体现了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特点,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文盲率从1949 年的80%降低到1982 年的22.8%。[17]扫盲运动取得显著成效,农民教育质量提升,中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对农村社会的变革。

在教育方式上,重视半农半读教育,突出以适当的内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农民。人民需求与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而在思想改造、大规模扫盲与识字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农民教育问题认识上越来越深刻,提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18]突出在生产实践中推动农民教育,明确实施“半农半读”制度,并与一系列重要活动结合起来。如“农业学大寨”“五七大学”“五七农学院”政治夜校、社队干部学习班等活动。发展半工(农)半读、业余和函授教育,并大力发展农业中学,为农民提供了多种教育机会与教育形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和阶级斗争事业奠定了农民群众基础。

(三)改革创新阶段:重视农民职业教育,释放社会主义生产力(1979—201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历经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三大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这决定了党的农民教育思想出发点的转变,从促进农民教育的现代化、专业化和职业化角度,强调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引导农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进入21 世纪,农民教育目标逐步多元化,开始探索新型农民培养,促进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在这一过程中,为进一步保障农民发展权利,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以及农民就业培训等方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创新性的农民教育,向农民传播WTO、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文化、技术及创新性兼具的新型农民。[21]这一时期农民教育体系呈现专业化、科学化特征,推动了农村乃至国家的改造与重塑。

教育内容逐步丰富,重视职业教育,促进多种类型教育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统筹发展成为重要的历史经验。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等文件中更新了党的教育方针,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为贯彻党的教育思想,农民教育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农民教育权利得到了进一步保障。通过对农民进行技术、市场经济等知识的培育,采取基层学校培训等方式,实施“农科教统筹”“绿色证书工程”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23]党和国家通过对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农民教育效率,使得农民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水平大幅提升,进一步推进农民职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主体力量,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农民教育的法律地位,“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24]这一时期我国的农民教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爱国、爱党、爱集体的社会主义农民为教育目的,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25]因此,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依然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平等尊重农民意愿,下放更多管理权力给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民,重视农民的积极性和自主权,促使农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中起到了显著效果。

(四)持续发展阶段:培养现代化新型农民,激发乡村振兴动能(2012年至今)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迎来新的使命与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6]党的教育思想更具中国特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人民服务”。[27]而农民教育的主要任务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转变成“为新时代建设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而奋斗”。[28]

从教育目标看,近年来农民教育不断扩大培养对象,将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时代农民教育的关键培养目标,以此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实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2017 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勾勒了未来三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蓝图。[29]从“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表明我国农业的新发展,标志着我国农民职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提升农民教育科学化,党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广等培训需求。[30]此外,党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发展夜校、优化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经济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创新农民教育内容。[31]深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从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解决如何培养农民的问题,有效提升了农民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可持续性,构建长效作用机制。[32]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技能型社会的目标下,推动农民教育进一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总任务要求,党的农民教育体系不断创新,政策制度更加完善与细致化,使农民的终身教育得以保障。2014 年,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提出“建立国家出资购买农民学习成果的公益性补偿制度”等对农民培育经费的规定。[33]2016年,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新的保障体系,保障了每个农民的学习权益,逐步建立健全的终身教育相关体系。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实践特征

回望百年来农民教育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农民教育的坚强领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出台了系列政策;在实践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农民教育的形式;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式农民教育的重要特色。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思想的时代特点,有助于推进我国开启新时代高水平农民教育体系的新征程。

(一)多重整合的教育目标

总结百年来不同时代的农民教育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目标,而是形成了一种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目标进行整合的农民教育。这种多重目标整合的农民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应的教育功能与社会职能。

1919—1949 年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并将该理念付诸实践,达到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的目的。以提高经济水平为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中国人民结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带领广大农民实现自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强化农民思想改造,农民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引导广大农民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释放农村生产力,党引领农民实现劳动解放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带领的农民教育着重发展农民主体性,以提升农民的职业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为主,为我国乡村振兴储备高质量农业人才,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重目标整合的农民教育在保障农民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实现了自身在价值观念更新、生产能力进步以及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现代化,同时,农民教育也有效地整合了各个时期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实现了农民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整合。

(二)以农民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教育目标随着时代发展及时更新,通过政策保障和实践行动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教育始终关注农民需求,以农民利益为中心。

从各个不同阶段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结合农民需求的具体教育行动,通过重视农民扫盲、识字运动和妇女解放教育,从而普及工农群众教育,让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拥有受教育权利,唤醒农民革命与阶级意识,壮大革命力量,重视农民教育权利。党通过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自下而上地开展阶级教育,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帮助其明确自身阶级地位,让农民不再处于被剥削压迫的位置,成为乡村社会变革的依靠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注重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下放更多管理权力给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民,明确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教育多元化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善新的保障体系,全方位保障农民受教育权利,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农民个体发展与农民现代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党始终把农民教育放在关键位置,结合农民的切身利益制定、形成并完善适应各个时期农民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34]从而形成以农民利益为中心的农民教育体系。

(三)聚焦中国问题的教育体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党的领导决定着我国教育的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基本特征。[35]党强调要正确认识从革命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制度创新和转型之路,把制度创新和转型的重点放在农村发展问题上。顺应历史洪流,倾听时代声音,按照现代化发展的规律,促进农民现代化,推动农村建设与发展。[36]在农民教育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凸显了中国现实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有机结合,农民教育基本思想和实践体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要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基于中国国情和农民实际需要构建适合中国人民和时代的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国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抵御外侮、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革命需求,农民群体不仅文化水平低,组织程度低,而且由于长期的“皇权不下县”,农民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意识普遍不强,如何将“一盘散沙”的农民组织起来参与革命是这一阶段的关键任务。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转移,农民教育要面对的问题也随之改变,主要是解决农民对新政权的认识和认同、文化素质低等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改变了农民教育“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定位,要解决的问题转变为如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带来了农民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变化,目前关键在于通过农民教育促进农民共享改革开放与国家发展成果,促进农民现代化。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型职业农民”[38],都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民情和地情需求,不断完善教育目标,调整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路径,形成中国特色农民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思想的重要启示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时期,面向乡村发展与治理的现实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趋势,以农民现代化为基本目标,是新时代农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汲取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不断发展、逐步成熟并体系化的探索与发展,关注农民教育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越来越突出。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思想和实践,本文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体系这三方面去展开思考,得出以下重要启示。

(一)突出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党在农民教育中的领导地位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扫盲、扶贫、培育新型农民等方式去凝聚农民力量,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主体地位,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并进一步运用到农民教育实践中,开展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农民教育,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多重性、阶级性等特征。[39]新时代农民教育更要进一步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农民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一方面,坚持农民教育的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农民教育思想的引导。马克思恩格斯提倡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文化水平,通过示范、实践和宣传等方法争取农民,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相契合。[40]在农民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加强农民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教育,以高质量农民教育为我国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奠定广泛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进新时代现代化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重要指导,[41]也是农民教育的根本遵循。发展农民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应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农民教育全过程。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教育思想并结合本土实际,为解决农民问题和乡村发展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案,从而真正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进入农民的生活,使农民真正接受、认可和内化,实现农民经济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统一解放。

(二)重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农民实际需要

以农民为中心的教育在实施路径上需要将农民放在首要位置,关键在于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这是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虽然形式不同、内容存在差异,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教育与实际结合。

第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关激励政策,重视农民对农民教育政策实施有效性的评价,提升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教育政策的有效性评价应以农民切身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民满意度以及农民获得感为基础,[42]在满足农民需求过程中不断强化农民主体性地位。与此同时,在农民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视农民在各环节的参与度,以满足农民切身利益为要求,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予以保障,在农民的积极参与中实现农民教育可持续发展。

第二,重视基层调研确保农民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地,保障农民教育需求得到真实反映。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工作方法。农民教育同样应该加强基层调研,从调研中了解农民真正的需求,根据地区、年龄、民族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因时、因地、因人灵活实施,并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农民教育内容和方式,为不同农民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第三,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充分释放农民教育发展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43]农民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以新的思路和发展机制深入推动。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教育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农民教育规划、实施与企业、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达不到满足企业、社会及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44]因此,全方位推动农村继续教育,提高农民教育质量,不仅要依靠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地推动和保障,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真正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资源引入农民教育中来,实现协同创新。建立多元主体协商、保障和激励农民教育机制构建涉及政府、第三方组织和学校的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体系。[45]鼓励社会力量关注并参与农民教育过程,畅通渠道,调动各方积极性。此外,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建立符合新时代的农民技能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农民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农民人才。

(三)坚持与时俱进,推进中国式农民教育现代化

第一,加强农民教育研究,建立更完整的农民教育教学体系。立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农民全面发展的未来方向以及农民教育体系特征,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方面构建更加完善的农民教育逻辑体系,不断提升农民教育的质量,打造与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以及具备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农民教育体系,促进农民教育现代化,[46]成为我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提升农民的信息素养。在具体实践中,建立农民教育资源开发机制,根据农民教育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库;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农民教育,加强农民线下教育,如乡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农业学校等场所的建设;推进农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利用社交平台、专门网站、网络课堂等线上学习途径,[47]实现农民教育智慧化。

第三,促进农民教育与生产、生活协同创新发展。我国农民教育始终坚持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坚持农民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48]农民教育工作要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趋势和特征结合起来,推动农民教育与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战略协同创新,以多种渠道和方式促进农民教育融通发展,为农民教育提供源泉动力,持续创造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题解教育『三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