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贤救世”到“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推进“第二个结合”的一个生动体现

2023-03-22 13:40金民卿
伦理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圣贤道德群众

金民卿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这种远大志向促使他不断在道德上锻造高尚人格,在思想上求索理论指引,在湖南一师时期确立了“圣贤救世”的道德理想,渴望通过个人努力和高尚道德,引领社会大众,实现理想抱负。但是,他从湖南一师毕业后的几年实践证明,依靠传统道德理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社会改良主义等指导,依靠个人努力、道德感化或学术团体带领,不可能实现改造中国、救国救民的宏大理想。为此,他经过艰辛的理论求索和实践鉴别,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实践,参与缔造并长期领导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程。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中,他从“圣贤救世”道德理想的不懈追求者,上升为党的根本宗旨的忠实践行者,科学阐述并带领全党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一重大转变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一个生动体现。

一、渴望以“圣贤救世”方式实现救国救民的社会理想

少年时期,毛泽东读了一些早期改良主义著作和时政材料后,确立了爱国主义志向和救国救民的理想。为此,他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探索救国救民的指导思想和现实路径。经过对传统文化、西方思想、新文化新思潮的学习,青年毛泽东逐步形成了关于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思考,力求锻造“三不朽”的高尚人格,以“宇宙之真理”促动天下人之“心力”,担当“圣贤救世”的使命,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认为“圣贤”“英雄”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变化民质”“哲学革命”“伦理革命”是改造中国的根本路径。

1917 年前后,胸怀救国救民理想但尚未接触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毛泽东,把“理性”看作人的本质、人同其他动物区分的根本标志,认为“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1](57)“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1](59)。从这种唯心史观的理性本质论出发,毛泽东提出了“宇宙之真理”的历史本源论。在他看来,“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1](73)。只有全面把握“宇宙之真理”这一历史的“大本大源”,才能真正推动历史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就是因为没有全面掌握“本源”而只是在枝节上下功夫,因此都没有能够成功。“心之力”是“宇宙之真理”在人心中的体现,“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1](73),只有调动社会大众的“心之力”,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幸福。“心之力”的集中体现就是思想和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1](73)。历史的进步与落后从根本上取决于“心之力”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心力的大小又取决于个人对“宇宙之真理”的理解程度,只有把这个本源确立为“己身言动之准”和“前途之鹄”,才能洞悉一切,号召天下。

“动天下之心”并非易事。尽管“宇宙之真理”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体现,但这种体现“有偏全之不同”,由此也就形成了圣贤、豪杰、愚民等不同层级的区分。“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贤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1](74)这就是说,人在智力、德行上是先天不平等的。最高层次的是“圣贤”,就是那些能够体会“大本大源”、掌握“宇宙之真理”的人,他们能够把握历史大势,成为社会大众的领路人,其典型代表就是孔、孟、程、朱、陆、王等。这些圣贤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他们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创制各种典章制度,教化愚民百姓,泽被千秋万代,正所谓“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1](57)。其次一级的,是那些虽然没有达到圣贤境界但也对本源有一定体会的“办事之人”,即豪杰英雄,他们是贯彻圣贤旨意的行动者,成为圣贤与群氓之间的桥梁,承担引领和教育群氓的工作,也能够创造功名事业;毛泽东在1913 年就根据王夫之的论述对圣贤和豪杰有过阐说:“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名者。”[1](531)再次一级的,是一般社会大众、愚民百姓,因为未能体会本源而心智不开,只能靠圣贤豪杰的引领前进。能够体会本源的圣贤君子承担着重要责任,就是要同情、怜悯和拯救芸芸众生,启发民智、促动心力,带领大众达到理想境界。“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小人者,可悯者也,君子如但顾自己,则可离群索居,古之人有行之者,巢、许是也。若以慈悲为心,则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体也。吾等独去,则彼将益即于沉沦,自宜为一援手,开其智而蓄其德,与之共跻于圣域。”[1](75-76)

毛泽东当时就立志要成为救国救民的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力于斯世”,“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承担起改造中国社会、拯救社会大众的责任。他说:“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但是,由于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伪而不真、虚而不实”,“种根甚固,结缔甚深”[1](73),中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民智污塞,开通为难”。他极其痛心地描述到,中国人为“千百年恶社会所陶铸”,不能自主,盲从他人,极为可怜,“吾见今之人,为强有力者所利用,滔滔皆是,全失却其主观性灵,颠倒之,播弄之”,“老朽者聪明已蔽,语之以真理而不能听,促之而不能动”,“少年亦多不顾道理之人,只欲冥行”,只顾面前的蝇营狗苟,而没有主见、没有标准,“如墙上草,风来两边倒,其倒于恶,固偶然之事;倒于善,亦偶然之事”。这种盲目、可怜的状况必须改变,而要改变就“非普及哲学不可”[1](75)。为此,“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此如大纛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噎皆开,则沛乎不可御矣”[1](73)。就是说,要通过哲学、伦理学的改造,进而改造全国思想,使广大民众“开其智而蓄其德”,达到“共跻于圣域”的太平世界,实现人类解放和世界大同。1917 年9 月22 日,毛泽东同蔡和森、张昆弟一起交流时再次强调:“现在国民性惰,虚伪相崇,奴隶性成,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其新思想。”[1](575)他们表示要做托尔斯泰那样的大思想家,冲决一切现象网罗,创造理想世界。

无疑,毛泽东这种圣贤救世的道德理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传承,带着鲜明的唯心史观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特质。这种追求中包含着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目标,如果加以科学改造和提升,就能够发挥出强大的精神引领力量和实践创造力量。事实上也是如此。

二、科学阐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通过高尚道德改变社会现状、引领社会大众,作为实现救国救民理想的路径选择,促使毛泽东在1918 年4 月同一批志同道合者一起成立了以“革新学术,砥砺品格,改造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2](3)。走出校门后,毛泽东带领新民学会会员,尝试运用社会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理论,采取互助合作、点滴改良、合法请愿等方式,实现其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但是,无情的事实证明,他所运用的那些主义和方法都是“于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2](150),而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办法是“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2](18),“急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2](23)。为此,他坚定不移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思想转变之时已经着手在长沙建立共产党组织。1920 年11 月,他明确提出,要实现改造中国的任务,就必须建立共产党,这种政党是“主义的结合”而非“感情的结合”[2](97)。1921 年1 月,他致信蔡和森,在谈到建党问题时明确表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3](15),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他正在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治组织,而非以道德修养为纽带的学术团体。1921 年7 月,他作为主要缔造者之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当中。此后,在长期领导革命实践和进行理论创造的过程中,毛泽东从“圣贤救世”高尚道德理想的不懈追求者,上升为党的远大目标和根本宗旨的忠实践行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理想信念、党性原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修养理论,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科学阐述并带领全党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第一,彻底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放弃了把理性作为人的本质的历史观,强调以生产、实践还是以理性、思想来界定人的本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人的基本特性是社会性,人和动物的最基本区别在于生产实践,“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从事社会生产的动物,人是阶级斗争的动物(一定历史时期),一句话,人是社会的动物,不是有无思想”[4](81),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能否制造工具,自从人能制造各种工具以从事生产,人才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4](81-82)。他超越圣贤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突出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少数的圣贤英雄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6](139)。

第二,科学论述党的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天才与集体智慧的关系。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要有以科学理论指导的先进政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一定要有杰出的领袖形成坚强领导核心,要有优秀的干部承担领导和组织群众的责任。毛泽东指出,“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6](277)。党依靠这些领袖和干部,联系和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领导群众完成历史任务。党的领导干部在工作能力上、道德品质上优于群众,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特殊的先进性。

但是,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并非天生,而是在群众实践中锻造形成的,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吸收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7](358-359)党的领袖具有“天才”般的非凡能力,能够作出常人所难以作出的重大贡献,但这种天才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果,“天才就是比较聪明一点,天才不是靠一个人靠几个人,天才是靠一个党,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天才是靠群众路线,集体智慧”[8](245)。

第三,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人民的先锋队组织,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纪念张思德时,毛泽东从这个普通战士身上概括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6](1004)。在党的七大上,他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同最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5](1094-1095)。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再次突出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7](285)。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1096)。共产党人必须时时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党的根本宗旨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党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而工作的。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工具论”思想:“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各个中央委员,各个领导机关都要有这样的认识。这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4](373-374)这个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公仆论”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共产党人要真正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作风、过硬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党的领袖和领导干部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要求,“这些人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6](277)。他在纪念白求恩时强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共产主义精神在个人修养上的体现。这种精神表现在实际当中就是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态度,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的态度,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忠实践行根本宗旨的共产党人,就是坚持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具有高尚道德的先锋战士,就是把党性修养与个人道德修养统一起来的“五种人”,即“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9](660)。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生动体现

“圣贤救世”的道德理想和君子人格,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不断为社会作出奉献。尤其是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历史人物能够把个人追求转化为引领、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种高尚道德追求,同党的根本宗旨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但是又有本质的区别。

一方面,两者都强调要通过个人修养和努力实现个人至善发展和社会远大理想。圣贤人物力求通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修养“条目”,达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完善人格,实现道德、事业、思想上的发展,引领社会走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共产党人力求通过坚持不懈的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以自身的努力和付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人民在物质上富足、在思想上提升,使整个社会朝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发展前进。

另一方面,两者在历史观、价值立场、奋斗目标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圣贤救世建立在唯心史观之上,突出强调圣贤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所谓“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就是典型论断;党的根本宗旨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牢固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创造、价值创造的根本主体。圣贤救世以个人为本体,始终立足于个人的道德和人格完善,圣贤是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个体性的价值主体,个人始终是核心主体和最终目的,价值追求的过程围绕着圣贤个人价值实现而展开,人民是圣贤个人价值实现的工具性存在;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体,始终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共产党人是追求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的组织化的价值主体,人民始终是真正主体和最终目的,价值追求的过程始终围绕着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而展开,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工作的工具性存在。圣贤始终把自己看作超越于人民之上的先知先觉者,把人民作为被动的被救助者,圣贤救世就是恩赐于人民的过程;共产党人把自己看作置身于人民之中的先锋队员,把人民作为主动的自救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以先进性理论和实践引领、组织、动员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形成历史发展的最大合力。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思想精华,力图把它们同个人的远大抱负结合起来,实现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为他日后的科学思想创造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坚持守正创新,超越传统思想的历史观局限和时代局限,把圣贤救世的道德追求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政治品质、党性修养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创造性地阐发了党的根本宗旨,实现了圣贤救世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结合的生动体现,对新时代理论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圣贤道德群众
汉字故事之圣贤的寂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多让群众咧嘴笑
境随心转是圣贤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修身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