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盘活方式 实现云端共享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探索

2023-12-21 09:26房洛漪
交通财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盘活闲置管理员

房洛漪

(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照海事局,山东 日照 276800)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是单位履职运转、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保障。2017 年12 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标志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五年计划正式开启。随后2018 ~2021 年,行政单位资产总额分别为0.8万亿元、1.1万亿元、1.5万亿元、1.1 万亿元,截至2023 年9 月,2022 年国有资产统计报告虽尚未出台,从目前数据来看,国有资产价值在波动中逐年上升,国有资产管理也更趋向于法治化、精细化、系统化、信息化。

2022 年,财政部出台《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资产盘活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国有资产盘活利用,通过自用、共享、调剂、出租、处置等多种方式,提升资产盘活利用效率;同年国管局出台《关于提高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能 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实施意见》相关通知,要求提高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能,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要进一步强化“以俭修身、以俭兴业”的意识,提升勤俭节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育勤俭节约的意识和习惯。多项政策的陆续发布,既表明国家对于资产管理模式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改变,也给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盘活指明了方向。

大力弘扬和发展节约精神,不仅体现在文件中,更着眼于现实的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的管理中。资产配置与预算结合,资产使用同维护挂钩,资产处置更在层层审核鉴定之后,总结归纳到一个“紧”字上。“紧”在手头,严格把控资金流向与资源配置;“紧”在心头,全面落实党政机关长期“过紧日子”工作需求。资产盘活贯穿资产生命周期始终,是实现“紧”字要求的根本途径,资产共享是盘活的重要手段。

一、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怪圈”

当前行政单位存在固定资产结构失衡问题,陷入资产闲置与资产紧缺并存的“怪圈”:一方面随着固定资产规模逐渐扩大,低效、无效、负效资产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单位人员手头可用资产逐渐坏损,购置新资产的愿望却得不到满足,资产紧缺现象愈发严重。

(一)固定资产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

1.固定资产功能无法满足岗位需要导致自然闲置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发展,单位工作模式日益更新,数字化要求不断提高,部分固定资产逐渐不适应当前工作需求。此类固定资产又能细化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原有功能完全不再适应当前岗位业务需求,不可继续使用;其二是仍能勉强使用但工作效率低下,给正常工作带来不便。

2.人员流动和岗位变动导致固定资产无意识闲置

单位人员跨部门调动频繁,工作内容随之发生变更,原有固定资产不适应当前岗位,闲置资产随之增加;人员轮岗换岗却并未进行全面的工作交接和资产交接,加之没有资产使用说明书,交接人员获得的信息是逐个递减的,不能全面发挥原有资产的价值。这种闲置状态并非资产使用者主观为之,但资产闲置的结果客观存在。

3.闲置资产占用固定资产编制导致可用资产紧缺

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规定,行政单位根据其单位性质、在职员工人数等情况限定固定资产配置数量。在配置数量一定的前提下,闲置资产越多,就越挤压整体资产规模,侵占可用资产空间,同时新资产受其影响也无法大量购置,造成资产全面“老龄化”,资产使用率越发降低。

4.缺乏盘活资产观念导致闲置资产无法重新启用

对于已经闲置的固定资产,资产使用者由于不了解其他岗位人员职责、不确定该资产能否被他人使用,就不会主动去进行资产调拨。部分资产使用者甚至没有盘活资产的意识,缺乏有效的盘活激励机制,导致资产盘活各项工作迟迟不能落地。

(二)固定资产结构失衡产生的原因

1.固定资产变动状态难以统计监控

即使在同一部门内,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对他人工作使用的各项资产设备参数和使用需求也不甚了解,只有资产使用人自身对固定资产状态“了如指掌”,资产管理部门与资产使用人之间缺乏畅通的信息渠道。目前大多数单位对于闲置低效资产的统计仅仅依赖于每年一次的固定资产清查活动,固定资产清查目标体量大,数目多,分布广,导致工作时间跨度长,人力物力投入多,经常性进行清查统计不现实。且资产清查结果具有时效性,清查活动开始时资产为闲置状态、后续工作结束后反而已经投入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2.固定资产处置需求相对集中

固定资产报废处置需求统计并不是按照时间均匀分布的平滑直线,而是在某个时间节点猛然提高的底数大于1 的指数函数曲线。对于单位而言,一般会在成立初期进行大量的资产采购,购入大批同类型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逐渐到达临界点,尤其对于同类别资产而言,资产生命周期的时间节点更是高度统一,维修频次逐渐增多,报废需求逐渐增多。一般而言,单位成立20 年至30 年左右会经历资产处置相对集中的尴尬时期,而随着近年来各项节约经费政策落地,单位资产购置经费逐年压缩,能够购买的资产数量有限,并不能满足人员使用需求,造成可用资产紧缺。

3.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大多数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说是比较浅显和粗放的。一是领导层面不重视,对于固定资产的关注仅限于购置和处置,中间的调配、使用、维护等环节稍显弱化;二是各部门资产管理员管理意识淡薄,绝大部分资产管理员都是兼职,平时忙于业务工作,抽不出时间对资产进行系统性学习和管理,特别是新老资产管理员交接之时,往往是各项资产管理问题高发之时;三是资产使用者“事不关己”,大多数人甚至不了解资产的定义,仅仅将资产当作协助办公的工具,和平时使用的纸笔等低值易耗品并无不同,认为资产管理是资产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员的责任,更愿意利用空闲时间去精进业务而非管理资产。同时,资产管理是一项非常庞大且琐碎的工作,仅仅是将其梳理清晰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有人说“资产管理的‘天花板’就是保证不出错”,加之资产管理绩效研究相对薄弱,没有具体的奖惩措施,降低人员管理积极性。

4.管理流程冗杂降低工作效率

现在部分单位还处于电子化和纸质化融合办公阶段,固定资产使用的各个阶段——包括购置、调拨、处置等,在需要各方领导签署字面意见的同时,还需要该领导角色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进行相应操作,耗时耗力且意义不大。一是降低工作效率,一旦某环节工作人员不在,就容易出现任务断档停摆;二是增加工作负担,取送文件、沟通协调的时间被大幅延长;三是不利于节能环保,纸质文件大量堆积,造成纸张资源浪费,且需要花费时间整理存储。流程复杂导致各项资产管理工作迟迟不见成效,给资产盘活工作各项政策落地增加阻力。

二、资产“云”模式运行机制及可行性探索

资产“云”模式,简单概括为构建网络云盘存储系统,各资产使用人自行登录存取固定资产,达成资产调拨条件,资产管理员接受信息推送后进行线下资产调拨手续,完成调拨工作。其运行模式类似于“C2C 电子商务模式”,即“customer to customer”,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萌芽于消费者逐渐认同的共享经济消费理念,基于平台进行消费者共享。资产使用者的供需双方恰似两端“custmoer”,资产云盘代替购物平台存储商品信息,部门资产管理员发挥物流平台作用进行资产调拨,以使用者个人意愿和领导签批意见作为现金流,具有显著的参与性、开放性与包容性。

在资产“云”盘中,固定资产调拨的运行主体不再是资产管理部门和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员,而是回归到资产使用者本身,主要目的是获取资产状态的“第一手”信息,实时掌握资产动态。云盘以庞大的用户群为基底,通过上传资产来构建库存,通过用户需求进行资产交换。结构图详见图1。

图1 结构图

(一)内容说明

1.划定可共享的资产范围

202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定资产等资产基础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22)规定,资产分为七大类,近3000 种小类。对于需要重点关注管理的重大资产如房屋、土地、车、船、100 万以上的资产设备等,不能上传至资产云盘;对于有配置规格标准的资产如办公桌椅、文件柜等,可根据使用需求划定范围,如司局级一个小云盘库、处级及处级以下一个小云盘库等,不得进行跨库调拨。

2.明确资产详细信息

对于可入库的资产,需同时上传资产使用的各项信息,包括确定资产权属、型号、功能等资产基本信息;鉴于闲置资产多数不是新购置资产,个别资产可能存在部分损坏或某些零件需特别注意维修维护等状况,原资产使用者应对特殊情况进行标注说明。

3.保障信息安全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属于单位内部信息,信息泄露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给单位安全带来隐患。资产“云”盘各项操作均不需要连接外部网络,建议设置在单位内部网络中。

4.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再完美再实用的系统只要被束之高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才能切实发挥系统作用。如设置共享指标,将在资产“云”系统成功进行的调拨数据作为资产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进行评比,倒逼资产使用者主动使用资产“云”系统等。

(二)流程说明

1.“资产上架”:资产使用人(供方)在资产“云”盘内登记闲置资产基本信息,包括固定资产名称、类型、购买日期、主要功能、是否需要修缮等。在系统内资产下方可设置留言板块,所有人均可留言问询,资产上传者进行解答,问答信息共享。

2.“生成订单”:资产使用者(需方)通过“云”盘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使用要求直接进行浏览或搜索,找到“心仪”的资产后,生成“订单”需求,确认调拨意向。

3.“订单审核”:资产使用人(供方)收到调拨意向申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调拨。

4.“资产发货”:供方若同意调拨,该订单反馈至需方处,需方进行最终确认,同时,该资产在云盘内自动“下架”,其他使用人无法再对其进行申请。至此,资产使用人在资产“云”盘内任务结束。

5.“信息推送”:资产使用人双方达成资产调拨意向后,该笔“订单”信息在云盘内自动同步至双方资产管理员账号,管理员进行统计。

6.“线下调拨”:双方资产管理员正常进行线下资产调拨手续,经各领导审批同意后,进行实物资产调拨。通过资产“云”盘的资产调拨方式线上线下全面结束。

三、资产“云”盘预计达到的使用效果

(一)强化资产盘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资产利用率是衡量资产创造价值的重要指标,资产闲置后,其价值就无限趋于0。通过资产“云”盘盘活资产,将资源从不需要的使用者转移到亟需使用者手中,“激活”资产,为其赋能,释放闲置资产的潜在价值,实现资产价值的延续,最终盘活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

(二)补充配合“公物仓”管理方式,共同推进资产共享。

公物仓管理是近年来固定资产盘活的新方式,即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建立公物仓,将低效、闲置资产,大型会议(活动)、临时机构配置资产等统一纳入公物仓进行集中管理、调配使用,行政单位配置资产时应首先考虑通过公物仓进行调剂。公物仓管理是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调拨应该发生在单位内部调剂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之后,依旧存在单位资产管理员对资产状态变化是否能及时掌握的问题。资产“云”管理补足单位内部资产共享的空白,公物仓管理从大处着眼,资产云管理从小处入手,二者正是前后连续、互相补充的资产管理模式,共同推进资产盘活工作。

(三)系统简洁操作性强,做到专业项目“去专业化”。

对于非财政属性的单位而言,财务部门“独成体系”,与单位业务关联相对较少,单位业务部门对财务部门日常的“账”“税”“报销”等业务一向“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资产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一种,对大部分人而言是相对复杂的。资产“云”系统设置简单,仅存在资产使用人和资产管理员两个角色,资产管理员仅进行数据统计和线下调拨,系统的运行主要依靠资产使用人之间的互动。同时资产“云”运行机制与“C2C模式”的淘宝网等购物网站运行机制类似,也降低了系统使用门槛,是财会业务工作“去专业化”的又一有力尝试。

(四)加强信息监控,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万物互联”“互联网 3.0”时代,运用信息平台实施资产调拨是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管理顶层设计的正确方向,也是一种动态监管的高效率手段。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改进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和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监管。资产管理信息化能保障资源合理利用和分配,将资产管理从“基本工作管理模式”转变为“大数据智能化管理”模式,由信息滞后管理转变为信息同步管理,加强单位人员之间信息流通,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

(五)节约单位经费,助力单位“过紧日子”工作落实。

当前国际经济下行,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通过资产“云”盘管理方式有效盘活资产、大力推动单位内部资产共享公用,以优先调剂的方式解决资产购置问题,能减轻资金购置压力,节约单位经费,助力行政单位落实“过紧日子”工作要求。

(六)贯彻“关键在人”思想,提高单位人员资产管理参与度。

“资产云盘”归根结底是提高单位内部人员对资产管理的参与度。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关键在人,关键在思想”,从小的方面来说,单位的管理运行是在为“人”服务,“人”是单位的主要构成成分,各资产使用者主动参与资产管理工作,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向大的方面延伸,“人”是历史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人能树立节约意识,养成勤俭习惯,给社会其他单位作出良好示范,助推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

结语

在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断改革深化的背景下,资产“云”盘模式作为单位内部资产共享盘活的有力尝试,为单位“过紧日子”工作提供强效保障。资产管理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可以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高单位经济执行效率,确保各项资产发挥应有的价值,清除僵硬固化的思维体系,预防不法分子侵占资产、违规出租出借等现象的发生,让单位管理更加制度化、透明化,保证单位清正廉洁,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猜你喜欢
盘活闲置管理员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我是小小午餐管理员
我是图书管理员
我是图书管理员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五侨联动”盘活 社区侨务出新
可疑的管理员
还得靠国庆档盘活 2019年10月电影票房排行榜
扶贫资金闲置浪费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