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科研素养培养模式在中医专业本科生中的应用
——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4-01-03 09:29聂鹏张洁刘红宁彭淑红单思薛小虎严小军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分化发展研究中心南昌33000江西省中医病因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高等研究院南昌33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南昌33000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本科生课题指导老师

★ 聂鹏 张洁 刘红宁 彭淑红 单思 薛小虎 严小军(1.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分化发展研究中心 南昌 33000 ;2.江西省中医病因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南昌 33000;3.江西中医药大学高等研究院 南昌 33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南昌 33000)

高等学校本科生科研素养是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现代高等教育素质目标的重要组成[1]。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是历史赋予我国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2]。2022 年4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人教发〔2022〕4 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医药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是形成中医药大学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但是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中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中,出现了一些与中医药事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对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教育重视不足,忽视了对中医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4]。多项针对不同层次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均表明,国内在校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普遍缺乏,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均未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5-8]。这就导致大多数中医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思维、科研设计、科研方法、实验实践、论文撰写等方面缺乏系统训练,制约了中医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素养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医专业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9]。

本研究对如何提升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中的科研能力、科研思维、科研精神,创办了中医科研实践班,建立了针对中医本科生的“321”的科研素养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以期为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1 “321”培养模式介绍

1.1 “3”——3 个培养制度

(1)入室培训制度。包括2 个方面:安全培训和文献检索培训。课题组采用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如何防范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等集中培训。文献检索培训主要通过邀请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专业老师开展文献检索专题讲座,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数据资源与检索工具。培训结束后再由指导老师分别对所带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操作培训,并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试分数为百分制,折算后纳入考评体系统一计分,考试不及格者不得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2)“3+8”科研素养考评制度。课题组从科研能力、科研思维、科研精神三方面入手,结合科研实践班的培养内容,将入室培训、文献检索、仪器设备使用及实验操作、月度汇报、学术讲座、课题标书、实验进度考察、结题报告共8 项指标纳入考评体系(见图1),采用闭卷考试、竞赛、考勤、工作汇报、指导老师打分、结题答辩等多元化的考评形式,针对与科研实践直接相关的文献检索、标书撰写、实验操作、科研思维等多方面进行考评,首创多维度、全过程、多样化科研素养考评体系,各项考核内容可评价、可推广、操作性强。(3)师生同激励制度。一方面针对学生所申报的创新性较强的课题进行优先资助,其所发表的第一作者期刊论文给予报销版面费奖励;另一方面针对指导学生的导师,如果所带学生申请到了校级以上科研创新课题或发表了中文核心及以上级别文章给予公益分奖励和科研经费支持,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图1 “3+8” 科研素养考评体系

1.2 “2”——指导教师和实验室两方协同配合

实验室面向中医专业本科生发布招募公告,公布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统一组织学生报名和选拔。选拔过程采用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的方式,首先学生自行报名选择指导老师,实验室再统一组织面试,指导老师在面试过程中依据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筛选,选定带教学生。指导老师选定学生后,实验室组织入室培训,安排科研学术讲座,开展考试、竞赛、考评、结业等系统管理;指导老师给予学生专业指导,考察文献检索能力,确定研究方向,指导撰写科研标书,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指导实验,答疑解惑,开展科研实训和学术指导[10]。指导教师和实验室两方协同配合完成中医科研实践班的培养过程。

1.3 “1”——1 套科研素养培训过程

该培训过程包括“听、说、读、写、做”五方面。“听”(Listening) 指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学术讲座,每年不得少于5 场,学生通过学术讲座,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掌握前沿的科学研究方向。“说”(Speaking)指学生定时开展月度汇报,总结自己本月学习内容和实验成果,做1 个报告。“读”(Reading)指阅读文献,指导老师给定学生1 个特定研究方向,要求学生进行大量文献阅读。“写”(Writing)指撰写综述、实验论文和课题申请书,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对阅读的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形成综述文章;同时也在导师指导下对完成的实验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实验性论文,并且积极鼓励有创新想法的学生把创新想法落实为课题申请书,以申请学校以及国家经费支持。“做”(Doing)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培训实验技能。因为“听、说、读、写、做”五方面分别翻译为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Doing,所以我们把此科研素养培训过程称为:“LSRWD”培训过程。该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即:通过“听”讲座提问题、“说”(做汇报)培养学生无畏而诚实的表达能力;通过大量阅“读”专业文献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导师积极引导学生的“读”和“写”,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敏锐的灵感或想象能力;通过“做”训练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2 “321”科研素养培养模式实践效果分析

为了系统和科学地比较“321”科研素养培养模式,课题组编制了《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了解的国内与国外学术期刊数量、选用的检索工具种类、每月阅读文献数量、每学期参加学术性讲座次数、参与科研课题项目数量、作为主要负责人申报实验研究课题数量、发表论文数量、参加仪器设备培训数量、掌握仪器设备操作数量、掌握实验操作数量等11 项指标,对本校未参加科研素养培养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和近5 年参加了科研素养培养的三年级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科研能力、科研思维进行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网对三年级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随机抽取的240 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6 份,问卷可靠性分析>75%;近5 年参加了科研素养培养的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发放问卷76 份,回收69 份,问卷可靠性分析>75%。运用SPSS 26.0 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培训前和培训后学生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各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科研素养培养情况对比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科研素养培养组间对比

2.1 科研能力对比

2.1.1 了解国内外期刊情况 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了解国内外期刊情况分析发现:实验组了解国内期刊数达98%,了解国外期刊数达95%,明显高于对照组。

2.1.2 使用文献检索工具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使用文献检索工具种类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使用2 种及以上检索工具达9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使用检索工具数量≥3 种,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见图2。

图2 2组使用检索工具种类情况对比

2.1.3 每月阅读文献情况 实验组每月阅读文献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占比分别为99%和5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每月阅读文献数量≥2 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见图3。

图3 2组每月阅读文献数量情况对比

2.1.4 发表论文情况及仪器设备培训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发表论文率为35%,参加仪器设备培训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仅为7%和37%,均显著提高。见图4、图5。

图4 2组发表论文数量情况对比

图5 2组参加仪器设备次数情况对比

2.1.5 实验设备操作及实验操作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掌握的实验仪器≥2 台;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种类≥2 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图6、图7。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得出,中医专业本科生普遍存在掌握使用文献资源人数比例过低,论文发表情况严重偏少,科研实践动手能力差,整体科研素质有待提高。参加“321”科研素养培养后中医专业本科生掌握查阅文献工具、论文发表情况、科研实践动手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图6 2组独立操作实验仪器设备数量情况对比

图7 2组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数量情况对比

2.2 科研思维对比

2.2.1 每月参加学术讲座 实验组每学期参加学术讲座次数≥2 次,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8。

图8 2组每学期参加学术讲座数量情况对比

2.2.2 参加课题项目情况 实验组参与课题项目占比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参与课题项目1~3 项占比高达9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图9。

图9 2组参加课题项目情况对比

2.2.3 申报课题情况 通过分析我校三年级中医专业学生作为主要负责人申报课题情况发现,实验组作为主要负责人申报课题数量占比为59 %,对照组为7%。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参加课题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10。

图10 2组作为主要负责人申报课题情况对比

3 讨论与分析

3.1 科研能力情况分析

3.1.1 文献检索技能 文献检索是指根据学习和工作需要迅速、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的过程[11]。文献检索是学生完成科研论文写作、申报科研课题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课题组通过考察学生了解国内外期刊数量、掌握文献检索工具数量以及每月阅读文献数量3 个方面对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与非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整体数量均明显高于非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方面,掌握2 种检索工具的学生数量,非中医科研实践班的学生更多,这可能是因为学校已经开设了相关文献检索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了一些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但是掌握3 种以上文献检索工具的学生数量,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可使用的文献检索工具更多,文献检索技能更强,由此说明中医科研实践班采用文献检索专题讲座与学生以研究方向为目标开展检索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模式效果显著。

阅读文献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从每月阅读文献数量分析,中医科研实践班每月阅读文献2篇以上的学生明显高于非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尤其是每月阅读文献超过4 篇的学生数量达到52%,这说明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在文献阅读方面花的时间更多,养成文献阅读习惯,这对于前期开展科研探索,准备研究方向,开展实验研究尤为重要。

3.1.2 实验操作技能 开展科研实践,必然需要掌握各项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12],其中不仅包括科研实验、实验仪器操作,也包括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等,课题组采用邀请工程师线下培训、视频学习、老师指导与研究生一对一带教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实验操作培训,并通过竞赛形式重点考察学生实验操作、前沿技术掌握情况、实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在调查统计过程中,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参加实验操作培训实现了100%覆盖。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备操作及实验操作的人数显著高于非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而且独立掌握4 种以上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的学生分别达到74%与57%。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科研实践班的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科研技能尤其是独立操作能力效果显著。

3.2 科研思维情况分析

3.2.1 学术前沿讲座 课题组通过举办学术论坛,邀请专家开展专场学术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种类多样的学术前沿讲座,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统计结果显示,中医科研实践班每学期参加学术前沿讲座超过3 场的学生占比高达68%,显著高于非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学生通过学术前沿讲座,能够很好地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掌握前沿的科学研究方向,思考科研问题,养成科研思维,明确研究方向。

3.2.2 课题标书写作 数据统计发现,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参与课题人数占比为98%,而非科研实践班占比仅为19%,另外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课题数量占比为59%,较非中医科研实践班学生的7%显著增加。科研标书写作是锻炼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前期文献检索、阅读整理文献资料、参加学术讲座,掌握了前沿科学技术,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思维,这个时候课题组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选定研究方向,撰写课题标书,有利于提升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拓宽思路,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升科研思维的有效手段。同时课题组要求学生在正式开展课题研究之前,积极参与指导老师的其他课题研究,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3.3 科研精神情况分析

科研精神包括探索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道德精神[13]。学生通过前期的学术讲座、文献检索、实验操作技能的专项培训,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同时课题组要求学生以指导老师为单位,撰写课题标书,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协同完成科研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学生科研精神的培养也需要指导老师的指导和监督,要求指导老师每月组织学生开展月度汇报,学生通过月度汇报,可以与指导老师面对面沟通交流。指导老师通过学生月度汇报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展和科研能力进步情况,并对学生的科研担当精神和道德精神进行指导监督,通过月度汇报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科研自律意识,最后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完成项目结题,并通过提交结题报告书和结题答辩进行考察。

本课题建立的“321”培养模式对于提升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效果显著,截至2022 年7 月,中医科研实践班已有7 期共110 名本科生顺利结业。通过系统培养和专项训练,共申报并获立项的创新专项课题60 项,大学生本专科学生SRT 计划项目2 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课题50 项;发表论文53 篇,其中SCI 3 篇、CSCD 2 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32 篇,第一作者12 篇。中医科研实践学生通过专项科研训练,在科研能力、科研思维以及科研精神三方面都较未参加科研实践班的学生有明显提升,此外,课题组首创 “3+8” 多维度、全过程、多样化科研素养考评体系,以及“LSRWD”培训方法,从8 个维度和5 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与培训,各项考核内容可评价、可推广、操作性强,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4 结语

高等学校探究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实施科研素养培养教育,全面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对本科生个性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14]。本课题组建立的中医科研实践班对于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参与中医科研实践班的学生反馈情况良好,探索建立中医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的“321”培养模式和“3+8”科研素养考评体系,为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科学素养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发现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比如:(1)科研实践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存在冲突,因此培养时间的设置非常重要,课题组认为中医科研实践班以学生第二课堂的形式在寒暑假开展科研训练,效果会更好;(2)对指导老师要求较高,需要优选带教老师[15],课题组认为严格控制导师带教数量,完善指导老师的选拔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将得到有效缓解;(3)中医科研实践班推广面还比较窄,如果将中医科研实践班以第二课堂的形式纳入学生学分考评体系,将能惠及更多的学生。

猜你喜欢
本科生课题指导老师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就差半分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