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俄译助力俄语教学内容重构研究
——基于新文科视域

2024-01-22 10:01■韩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俄语译本跨文化

■韩 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目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国际关系一直是大国关系的典范。高校的俄语专业教育承担着为中俄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的重担。2018 年初,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2020 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俄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俄语专业教学指南》对俄语专业发展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加强俄语专业教学改革,从而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

2020 年5 月28 日,我国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显然,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举措。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1],教材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专业教育课程类教材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俄语阅读课程教材为例,分析现状,提出重构俄语阅读课教材内容的路径。

一、现有阅读教材难以满足新时代新要求

目前,现有俄语阅读课程教材内容生动形象,涉及的文化知识丰富。但面对新的时代任务,阅读教材又难以满足新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编写目标与时代使命有差距。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俄语综合运用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增加对俄罗斯的了解,缺少对学生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引领。

第二,教材内容的编写缺少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现有教材较多关注对象国文化知识和语言材料相结合,教材设置较多的外国文化元素,基本不设置文化对比专栏,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于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仅存于印象中,难以输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外文表达。因而,学生对我国文化传播能力偏弱。

第三,专业教材缺乏以育人为总体目标的逻辑有机体。教材内容的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三者之间缺乏合理有效的语言材料整合。

二、以俄语阅读课为例重构俄语教学内容的路径

专业核心课,即俄语阅读课的课程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以及提高阅读速度,通过阅读扩充词汇量,增加国情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俄语、探知俄罗斯文化奥秘的兴趣,使学生在综合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2]。为有效支撑以上课程目标,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目标达成,俄语阅读课的教学内容重构路径如下。

(一)中俄文化内容并重

为顺利实现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需要国与国之间实现平等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但前提条件是不同文化的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才能实现平等。因而,在学习了解他国民族、社会文化的同时,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为在全球化视野下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需要在俄语阅读课程中加入中国文化内容,平衡教材的中俄文化内容比例。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学习的意识,提升其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

“文学翻译是实现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国与世界文明互鉴、文化融通的重要手段。”[3]由俄罗斯汉学家主导翻译的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俄译本是长久以来被我国俄语教学所忽略的一类文本。这类俄译本一方面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俄罗斯汉学家在俄罗斯文化视角下以跨文化沟通为目的实现中俄文化交流重要任务的文学文本。我们需要适当挑选对俄罗斯社会生活或者对俄罗斯文学影响较大的俄译本作为俄语阅读课程的阅读材料。学生透过俄罗斯汉学家的俄译本,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领,借助俄罗斯汉学家对中国文学、文化的俄文表达反观自身文化的表达方式,揣摩这样的表达方式达到的跨文化交流效果。这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俄译文,学生能够发现跨文化交际的阻滞点。

以曹禺的《雷雨》2019 年俄译本中的名字简称处理为例。文中对人物名字缩写处理,稍有不当。比如,鲁四凤简称为“四”而不是“凤”、鲁大海简称为“大”而不是“海”。分析作者要这样处理的原因可能与俄罗斯姓名的结构有关,俄罗斯人的姓名由三部分构成,除去“姓”,还有名字和父称。译本中处理中文名字简称时,译者取中间字为名字简称。这种情况也并非不可取,只是在汉语中有些字是不适合作为名字简称的,比如“大”“四”等。一方面,在中国文化中,这两个字区分作用较弱,不符合中国人命名的习惯,“凤或四凤”和“海或大海”则便于俄罗斯读者了解中国名字文化;另一方面,“大”和“四”一般不单独作为名字的简称,在区别孩子的大小顺序时,我们习惯上在这两个字的前面加上一个字,比如“老大”或“老四”。学生通过这些鲜活的、在俄罗斯具有较强传播力的俄文语料,能够有效窥探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阻滞点。目前,我国古典文学译作《聊斋志异》阿列克谢耶夫的译本有口皆碑、影响深远。教学中也可从中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俄语阅读材料。

教材中融合俄罗斯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每个外语类大学生在对外交流中必备的技能与素质,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在对外交流的伟大实践中,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桥梁,讲好中国故事。

(二)关注文化比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从最初的区域性交流,逐渐发展成世界上不同地区和国家间多领域的国际化交流。外语教育应主动适应时代关于不同民族、国家在文学、文化互相借鉴汲取的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主动关注人类文学创作的相互联系、影响,关注一国优秀作品如何实现在其他国家的跨语言、跨文明、跨文化的流传,关注人类文学活动的共同性、差异性。这种人类活动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反映在不同语言与思维的差异上。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忽略文化要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在用外文表达中国文化现象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对中国文化现象进行外文表达的习惯,这也是逐步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积累和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便是借助语言差异关注中俄两国文化的异同,如文化负载词浓缩着民族文化特色。在文学作品外译、传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承载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不同译者因文化背景不同、翻译目的不同等,对文化负载词翻译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学生阅读同一原著的不同翻译文本,感受不同译者采用多样翻译策略翻译同一文化负载词所带来的情感冲击,这样的文化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以传播自我文化为主要目的的跨文化交流方式。我们以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瓦西里耶夫译本和罗戈夫译本为例。通过对两个译本关键词分析,两个译本对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以表1 中所列关键词“举人”“秀才”这类中国文化特有词为例,罗戈夫译本采取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即音译;而瓦西里耶夫采取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即意译。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罗戈夫的翻译方法要优于瓦西里耶夫,他保留了文化本来面貌,准确且完整地传达了原著的文化内涵。瓦西里耶夫的归化处理,会使得译作丧失掉了原作者有意设置的文化背景信息,对我国这类文化产生误解。

表1 表社会文化的关键词统计表

我们再以《聊斋志异》中《瞳人语》四位译者的译文(如例1 和例2),窥探跨文化交际方式方法,以期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感受到最佳表达方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对方传递最大化信息量。

例1 原文:有顷,开视,豁见几物。

伊万诺夫译文:未译.

阿列克谢耶夫译文:不一会儿:他睁开眼睛,看着:突然他看到了一切。

法因加尔译文:睁开眼睛- 他视力恢复了。

索嘉威译文: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睁开眼睛- 看见了一些东西。

“豁见几物”中的豁表示开阔的意思,本文中形容视野开阔;“豁见几物”中的几表示“小桌子”;“几物”表示室内陈设。因而,“豁见几物”表示清楚地看见室内的桌椅摆设。法因加尔利用“他恢复视力”的话语代替原文的“豁见几物”,将原本比较含蓄的表达变得显化。在索威的译文中,“豁见几物”прорезывается видение какихто вещей,模糊了“看见”的客体。阿列克谢耶夫译成и все-все-все вдруг видит(突然看见了一切),原本清晰的客体“几物”,被“一切”替代。虽然扩大了所见的客体,但与法因加尔和索嘉威的陈述性翻译语言相比,вдруг видит 使得阿列克谢耶夫的译文更加生动形象。在跨文化交际实际场景中,常见以上几种翻译方式。通过进行以上比较,学生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促进跨文化沟通。

例2 原文:目眩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

伊万诺夫译文:他像个疯子一样,追着马车跑了几公里。

阿列克谢耶夫译文:他的眼睛被雾气笼罩,灵魂仿佛被夺走了。他含情脉脉,紧追不放,一会在马车前面,一会在马车后面,这样一直跟着马车跑了一里又一里路。

法因加尔译文:他神魂颠倒,心神难控,方目不转睛地看着马车,一会在前,一会在后,就这样跟了数里路。

索嘉威译文:俗话说,目眩神夺,凝视着,无法自拔;时而在前方,时而在后方,就这样匆匆赶了许多英里。

原文指的是,方栋心神难控,便恋恋不舍追着看那姑娘,一会车前,一会车后地跟着跑了好几里路。伊万诺夫仅译出“从驰数里”。另外三位译者对“或先或后,从驰数里”保留了原文形式上的结构,运用了“一会儿…一会儿…”的结构,对内容译得准确无误。焦点在于“目眩神夺,瞻恋弗舍”,这两个四字格词组,阿列克谢耶夫保留了原文表层语言结构,法因加尔用了无人称句结构,索嘉威加入了插入语。具体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需要一定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便是是否有利于我国文化被俄罗斯大众接受。在阅读课上,以这些材料作为学生的阅读素材,可有效激发学生不同文化的对比意识,有利于我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

(三)发挥中国古典文学俄译本价值引领作用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历史悠久,在这悠久的历史中不同国家的人们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共生、共存、共荣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人类互动交流的前提,人类正是在互动中不断成长和发展,在各个群体中享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呈现在《论语》《聊斋志异》等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古典文学是在我国古代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包含着大量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元素。”[6]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挖掘出丰富的思政元素,借助文学作品的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自觉生成和接受这些价值观。蕴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有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有深邃旷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论语》《聊斋志异》这些民族经典作品在19 世纪已经被译介到俄罗斯,在俄罗斯传播的百余年历史中,对俄罗斯的文学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阅读课上,有意引领学生了解古典文学作品俄译文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影响,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沟通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明确了对于外语专业来说,梳理出目前新文科和课程思政背景下,俄语专业俄语阅读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缺乏系统的逻辑化的语言材料将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有机统一起来。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俄语专业教学指南》的要求,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意见。中国文学俄译可以为俄语阅读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起到语言素材及价值引领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传播中国文化。真正做到课程服务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切实与时俱进,与国家及时代需求同向同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复杂的,语言记载文化,透过语言现象和语言自身可以感知文化。所以,对两个国家语言现象的研究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文化的异同。”[7]外语专业教育,尤其是俄语阅读课程,借助我国文学作品俄译译文,能够让学生体会中俄两国文化表达方式的不同,了解我国文学在异国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猜你喜欢
俄语译本跨文化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今日俄语:语法领域中的积极过程*——“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