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多元感官,与文本一同呼吸

2024-01-24 14:36严敏
阅读(教学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本

严敏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如何能让阅读教学更有趣味、让文本散发韵味、让学生更具人情味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教师应以“多元感官”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打通多种感觉器官,从而与文本同频共振。

【关键词】多元感官;语言文字;文本

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身体的各个部位是触觉。人体的各个器官为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亚里士多德将感官分为五种,科研人员发现除了“五大”感官外,其实人们全身有多个感觉感知器,比如保持身体的平衡,饥饿的感觉等,它们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统一称之为“感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在不断变化,他们的思维能力在飞速发展,他们感觉器官的敏锐度也在迅速增强。想要学生更好地调动多元感官去进行文本阅读,让多种感官真实发生作用并参与其中,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前提保障。

一、揣摩文本的多元感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者在进行文本创作时,一定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调动自身的多种感官,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和感悟生活。所以他们的语言文字往往是多元感官的丰富呈现。

如朱自清的《春》是感官相通的经典之作:小草的鲜嫩和春花的艳丽,那是视觉;泥土的气息和春天的芬芳,是嗅觉;婉转的鸟鸣和牧童的短笛,那是听觉;春风的和煦温柔,那是触觉……这些感觉堆砌在一起,就是朱自清先生对春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向往,这种强烈的感情就是通过多元感官传递出来的。再如宗璞的《丁香结》,文中有视觉描写——“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有嗅觉描写——“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通过嗅觉和视觉的结合,让读者看到一个对丁香有着深深情结的宗璞,这就是感官的魅力。

由此可见,一篇好的文章,感官的参与是多么重要。它不仅能把文章的画面感描摹得鲜活生动,还能成为表情达意的载体,传递作者浓浓的深情。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应该反复揣摩文本的内涵,调动自身的感觉器官,与作者共情,回到作者创作的本身,通过推敲吃透文本中隐藏的多元感官。首先调动感官,通过“眼看、耳听、鼻嗅、口尝、手摸”这些文字,全身心投入,体会其形状、声音、颜色、气味等特点,进而进行有效备课,设计精彩的教学过程,更好地打开学生的多元感官。

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自主地打开感觉器官,投入文本的情感世界,在文本的世界中与作者一同感受。如在预习《丁香结》时,可以自主思考:丁香花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有什么气味?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预习能更好地打好基础,其实这个预习的目标指向的就是多感官参与阅读。

二、设计有效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多元感官参与阅读,不是生硬地直接命令学生按照既定的方式去体悟,也不是机械地教给学生一套多感官阅读的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群体,因文而定,因人而定。在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中,“巧设问题”无疑是最佳策略,能为多元感官阅读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基本保障。

那如何进行多元感官阅读的问题设计呢?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这样的问题应该符合以下两点:1.问题的出发点一定是人的感官系统。2.问题的指向一定是基于感官系统,对作者的创作目的及表达的情感进行体悟。下面筆者以《丁香结》一文的问题设计为例,进行阐述。

在教学《丁香结》这篇文章时,笔者进行了两个问题的设计: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作者眼中的丁香是什么样的?(可以从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课文1—3自然段主要写了宗璞眼中的丁香花,分别从丁香花的生长特点、颜色、气味、形状等方面描写,而这些方面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其实就是从视觉、嗅觉方面着笔的,所以笔者的问题是符合“从人的感官系统发问的”,也是因文而定的问题。通过感官出发,学生比较轻松地将1—3自然段的语句进行了分类:哪些是写丁香的形状,哪些是写丁香的气味,哪些是写丁香的颜色。再对这些语句进行品味与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与宗璞多感官“共情”,体会到作者对丁香花浓浓的爱。

2.默读4—6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眼中的丁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以与感受相连。)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第二个问题笔者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4—6自然段是本文的一大难点,丁香花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花向“丁香结”转变的?而这一变化饱含作者怎样的感受?为了突破这一个难点,笔者直接把问题抛向学生,并进行了相应的提示:可以与感受相连。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觉。这种感觉其实说明丁香花这种植物与人心中的愁绪是相连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需要学生调动感情品味语言的魅力。

以上两个问题是笔者在教学《丁香结》时,从多元感官参与阅读这一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它们使笔者整节课的教学更加简化、富有层次感,充分还原了作家本身的情感寄托,调动了学生饱满的感官。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官

其实,在多感官阅读教学中,最高的境界和目标是基于文本,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官。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群体,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他们的身体在发育,思想也在发展。在生活的舞台上,他们都是观察者、参与者、体会者、感悟者,他们的感情真挚饱满,鲜活多彩,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资源。

其实古往今来,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往往都是感情充沛、思想饱满的个体,他们调动所有的感官投入创作,而这些感官在创作之时已经相通,它们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充满灵性的画面,因而这些文章都是从各种感觉出发,饱含着作者无限的深情。学生在阅读这些文本时,也应该调动多元感官,与作者共情,甚至还需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感悟,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要在文本之内激发他们的感官,在文本之外调动他们的感受,两方面相结合,他们才能真正体会每一个文本表达的深意。如笔者教学《丁香结》时提问:“在你的生活中,你有哪些像‘丁香结这样的结?你是怎样面对的?联系你的实际说一说。”这样的问题则是指向调动学生真实的感受与感官参与。

因此,调动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官,教师要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用耳朵倾听文字的声音,用鼻子嗅到文字的气味,用手触摸文字的温度……打通所有的感觉器官,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让这些感觉因文而动,因情而通。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文本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文字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新疆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践与思考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