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写作能力

2024-01-24 14:36李治芳
阅读(教学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學语文整合资源读写结合

李治芳

【摘要】把情感寄托在描述的事物中,是文章表达情感的常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后小练笔这个抓手,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习得方法。

【关键词】小學语文;习作训练;整合资源;读写结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其独特的框架结构,它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模式,每个单元都将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紧密结合,在关注语文要素的同时,又强调文本本身的人文主题。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编者以“万物有灵”为主题编排了一系列经典美文,这些经典美文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其中,第二篇精读课文《落花生》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文章。在这篇文章课后安排有小练笔,小练笔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由事物的特点联想身边人,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那么,如何以课文内容为载体,整合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片段训练?下面,笔者试列举一些在实践中较为有效的做法。

一、立足教材文本,提炼写作方法

课文《落花生》课后小练笔是: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竹子、梅花、蜜蜂、路灯),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作者许地山通过记叙自己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本篇课文时,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手法:

一是通过精读文章,引领学生思考“依托之物”。作者是如何接触到这一事物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接触到这一事物的?作者为什么能够从这一事物中获得启示?这一事物有什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具体到本篇文章中,作者接触到花生,是源于家庭的种植与收获活动;哥哥与姐姐欣赏花生,是因为花生有着味道美、能榨油、价格低等实用性特点;父亲更是推崇花生的低调朴素,并进一步从它引申出为人之道。这样的情境与特点都是生活化的,是接地气的,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此时,便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学生超脱出课本的契机——在写作中,所依托之物并不一定要是“高大上”的,恰恰相反,生活化的事物也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的灵感之源。

二是通过深度思考,带动学生细细体悟“所关之情”。在本篇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直接点明的:人不一定要有光鲜的外在,却要有实用的内蕴。对于这一主旨,学生同样可以从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类似的感想。在此时,教师可以举出更多详细的例子,例如:松柏象征坚贞、竹象征气节、菊象征不畏风霜等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思想,强化课本与生活的关联性,为学生搭建从课本中漫步而出的桥梁。

在详细教学完“物”与“情”之后,学生已经能够对课文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也可以体会到从课文引申出的可能性。此时,便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已有知识储备中的相关内容。

二、整合知识储备,明确写作思路

四年级(下册)的《墨梅》这首诗也是采用了借助具体事物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都是借助物的特征表达作者寄托的情感。教学中,教者可以引导启发学生由《落花生》联想到《墨梅》,再通过对《墨梅》一诗前后句的思考分析,来强化学生对《落花生》一课“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的领悟,从而引导学生将四、五年级学到的知识相互关联起来。

此外,在日常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同样也能接触到托物喻人的名篇,例如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和丁立梅的《满架秋风扁豆花》,皆是此类文章中的佳作。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种植桃花心木的人如何种树?他为什么这样种树?再引导学生在文中觅得作者的写作意图:写桃花心木,其实也是在写人。生活不稳定的人,一般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他们会把有限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拓展课《满架秋风扁豆花》的学习方法与《桃花心木》类似,教学时,教者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通过文字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字,在脑海中呈现这样的画面:在肃杀的秋风中,扁豆花开得旺盛,开得美丽,开得从容。那秋风中的扁豆花与文中的老妇人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作者描写扁豆花,意在赞美老妇人:人生秋至,老妇人与扁豆花一样从容地生活着,生命不息。

无论是《墨梅》,还是《桃花心木》,抑或是《满架秋风扁豆花》,这几篇文章与《落花生》在写作手法上皆是一致的:都是借物喻人,都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

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便能从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出发,体悟到上面所述的这几篇文本在结构上的相似性:都是先描绘所借之物的特点,再依托这些物体的独特之处来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具象到抽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可以突破认知局限,打通知识壁垒,课内课外融会贯通。

三、联系生活实际,精心打磨细节

通过前述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能够对托物喻人类型文本有较为清晰的认知,教师便可以回归到练笔要求本身,引导学生下笔写作。

在《落花生》文后的小练笔中,题目已经限定了依托之物,分别是竹子、梅花、蜜蜂和路灯,涵盖了动物、植物与人造物体,范围广泛,落笔的思路也比较多。根据前文中分析的写作思路,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物的特点。竹子中空外直,节节拔高,在生活中既能入药,也能作为编织、建筑的原材料,可谓浑身是宝;梅花正如《墨梅》一诗所言,清淡隽永,更能凌寒傲放,不畏惧严苛的自然环境;蜜蜂辛勤工作,每日酿得百花成蜜,带给整个族群独特的美味享受;路灯在寒风酷暑中沉默伫立,在每天特定的时间将城市点亮。

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事物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然而,越是常见的事物往往越容易被忽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描摹日常生活中涌现出的细微情感,同样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联系实际,关注这些物品在生活中出现的情景。也许是放学途中归家路上的明灯,也许是冬日雪地里不经意的一缕幽香,也许是品尝甜蜜时忽然涌起的悸动……学生若能抓住这些感悟的时刻,便能自然地抒情。

在表达所喻之情时,同样可以从细节入手,运用多样化的手法进行表述。在描写时,可以运用对比、想象等手法加以展开,表现精神品质。所描绘的物体和人的思想品格既可以具有一致性,也可以具有相反的特性,以达到对比、反喻的效果。情感的投射,可以指向具体的人,也可以指向抽象的类型群体。教师只需要为学生提供大方向上的指导,在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都已具备的前提下,学生自然能落笔生花,水到渠成。

纵观教学思路,教师从课文文本出发,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及时课外拓展,呈现出清晰的教学脉络,达到课内课外联合融通的效果。横向上,学生接触到的文本从课文到已知知识到拓展知识,紧紧相连又层层拔高;纵向上,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以借物抒情这一线索贯穿始终,提炼出写作思路与写作技巧,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举一反三,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猜你喜欢
小學语文整合资源读写结合
幽默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尝试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广播媒体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以整合资源提升音乐课堂趣味性
巧用电子白板彰显现代魅力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广东省中考化学计算题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