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价值与优化路径

2024-01-26 22:09李勇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高职院校价值

【摘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阐述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化的路径:准确定位以更好地发挥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作用、优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管理制度并进行弹性管理、优化教师队伍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师资。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价值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3-0165-04

伴随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革深化,以体育俱乐部为特色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逐渐形成一个大的趋势。因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但能激活传统体育教学,改变其陈旧的“惯性”,更好地适应现代体育发展趋向,而且和高职院校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职业体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然而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意识到这种趋势,其体育教学依旧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课内外未能有效衔接等问题,导致体育教学发展受到制约,其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征被弱化。高职院校要敏锐地发现教学新变化和趋势,充分认识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结合学校实际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创新,构建层次性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尤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并逐步完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管理制度,通过弹性化管理方式,提高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效性;通过教师队伍的优化,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一、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它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及体育技能水平不同,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级别中,并采用会员管理模式,让学生以俱乐部会员的形式开展正常的体育运动。当然,这个会员等级不是以交费划分,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运动水平划分。将体育技能较差的分为初级会员,通过教学培养他们对某个体育项目的兴趣,提高其运动水平,增强其体质;将具有一定体育技能基础的分为中级会员,通过教学提高其运动技能,储备体育竞技人才;将体质好、专项运动技能突出的分为高级会员,通过专项体育运动竞赛,为学校争得荣誉。这种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运动需要,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因材施教;更重视基于学生个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锻炼的自主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特长和能力。

(一)有利于培养和增强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职业体能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关注课程结构的多元性、更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更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特点和就业岗位需求,选取较为实用的教学内容与运动项目实施教学。把体育教学与职业体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选择适当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训练中培养运动兴趣,并将之作为终身运动的主要项目,从而很好地增强职业体能,为“为国家工作五十年”作好準备。由此可见,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度一致,与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契合度,培养和增强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职业体能。

(二)有助于体育教师职业成长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体育俱乐部教学破除了以往体育教学中延伸性不足、模式单一、形式固化的问题,呈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娱乐性和自主性特点,对教师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就教师来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但需要教师严格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且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要充分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职业发展需要和终身发展需要,选择恰当的体育运动项目组织教学、开展训练。这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专业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就学生而言,俱乐部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个性化发展的广阔空间,能够让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从而极大地调动其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其体育学习、锻炼的自觉性。

(三)有利于学校体育资源、设施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高职院校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上较为固定和集中,导致部分项目选择的学生数量过多,而出现场地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部分项目因为选择的人数不多,导致场地、器材出现浪费的现象,无法对体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转变了以往这种单一的行政班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体育社团、课堂授课、体育训练等不同的组织都集中到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当中。教师可以俱乐部的形式有效整合体育资源、合理配置体育运动设施。学生可以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组合,最大限度地利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资源。这有助于体育教师优化教学、合理使用体育场馆,充分利用体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资源的效能。

(四)有助于高职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很多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爱好与兴趣组建学习团体,进行同层级的学习与训练。这种团体学习与训练方式是“同温层”合作方式,容易产生朋辈心理现象,相互间更易于沟通与交流,具有天然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缩短学生和未来职业岗位间的适应时间,进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团队合作作用。

二、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化的三条路径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虽然不是一种新的体育训练模式,但是将之应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却是一种新的育人尝试。它具有多样化的竞赛活动、丰富的体育运动和浓郁的娱乐氛围,与当下“以赛促教”“在赛中学、在学中赛”的教学理念相吻合。这种教学模式也让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不断得到深化,训练与学习内容和类型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着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不断优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一)准确定位,发挥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作用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参照体育俱乐部训练模式而自成体系的教学方式,因此要准确定位。教师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体育运动基础、个人体质、体育天赋和喜好构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团队,并随着学生在运动中的表现与学生的成长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准确定位。

一是层次定位。教师要精准把握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生加入条件。第一层次也就是初级层次,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习惯,增强体质。目的是让学生从平时的教学中至少找到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并能做到经常锻炼,最高目标是持之以恒地锻炼。教学内容要从零基础或较低的基础开始,要求浅显易懂、动作简单、易学易练。教学形式要灵活机动,多次示范、耐心教导。比如体质差的学生,要根据其体质选择简单的动作,要求动作可以不是很到位,但一定要有动作意识,动作要规范。第二层次即中级层次,这一层次学生的体育运动基础比较好,身体素质达标。目的是提高其运动技能,为体育竞技储备人才。教学内容难度就要相对大一点,重在训练技能,适当教授技巧,可进行强度比较高的训练。教学形式多样,讲练结合、训赛结合,克服弱点、补长短板,以比较高的标准进行训练。第三层次为高级层次,这一层次的学生具有比较高的体育运动水平,在自己擅长的项目里具有比较高的造诣,是学校的种子选手。教学目标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水平和技能,为参加行业或市级以上的比赛做准备,为学校争得荣誉。教学内容难度相对更大,重在专项训练项目。教学方式是以训练、竞赛为主,重在训练技巧和心理素质。

二是学生个体定位。在教学与训练中,三个层次的学生要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与训练,会有一部分进步快一些,有一部分进步慢一些。比如,有的虽然原来参加较低层次的团队学习,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取得很大的进步。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地调整这部分学生到更高一级的层次中学习和训练,以便挖掘其更大的潜力,促进其更大的进步。因此教师要注意收集三个层次学生的体育训练技术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和进步程度,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变化情况,然后给学生重新定位,动态地进行调整,尽其所能,充分发挥潜能。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把握好定位标准,掌握学生的运动情况以及学生的体质、技能、心理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二)弹性管理,优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得以规范组织和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做好制度建设,采取灵活的办法,调配好各个运动项目俱乐部的教学与训练时间和场地等,为教学与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

首先,做好管理基础工作。一要明确高职院校体育分管领导、教学督导委员会以及体育研究组的职责,做好分工,并力争得到学院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二要参照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制订具体的日常管理办法,比如场馆的管理与使用办法、学生的训练安排、教师的教学安排,让责权利相统一。三要建立动态的人员交換与交流制度,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进行合理的交换和交流。俱乐部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师的工作,可以根据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动态地进行调整。可以采取对换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交流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都有试的自由和权利。四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科学而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成绩、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成绩,做好数据、信息管理工作,建档立卡。高职院校要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保驾护航。

其次,弹性化管理,突出实效性。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尝试,在管理上可以仿效俱乐部管理模式。需要根据实际进行灵活管理,不能固化而一成不变;需要通过弹性化的方式促进教学模式不断优化,促进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一要重视资源开放的方便性,强化学校体育管理的开放性,这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从管理方法视角来看,各运动项目俱乐部要基于俱乐部模式的一体化特征,充分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让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实现有机融合;把教学、训练与校内日常活动和对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在体育教学管理中融入体育竞赛、运动训练、课程教学以及科学研讨等,让俱乐部模式所具有的多位一体、开放、多元互动特点得以充分彰显。从资源开放性视角来看,学校要建立俱乐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各运动项目俱乐部公开日常教学与训练安排表及其他计划,并开放资源,如场地、设施、器材、装配等。各运动项目俱乐部要重视体育信息化建设,开发并开放线上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各运动项目俱乐部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更加广泛地开展体育运动。同时,各运动项目俱乐部还要重视选课流程智能化,构建移动网络选课平台,让学生能够利用手机、电脑或其他终端到平台了解并选修课程,方便学校统筹安排和编制体育课程。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兴趣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选择决定教学的规模。但是学生的选择又具有比较大的波动性,会随着成长与偏好而改变。因此从组织形式来看,具有较大的流动性。针对这个特点,高职院校要建立体育课程选修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小众的体育运动项目,要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制定学分倾斜激励办法,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以大类的形式组建运动项目俱乐部,避免单一项目建制现象。如果简单地根据单一运动项目分类,那么会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平均分配,出现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利用不当的现象,造成“吃不消”与“吃不饱”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兴趣、体质及其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相结合的角度,引导和激励学生选择适合或基本适合自己身体素质、运动基础的教学俱乐部。在俱乐部里,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三)优化教师队伍,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师资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要力量,良好的师资队伍是确保体育俱乐部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要想更好地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使各运动项目的教师得到合理的搭配。第一,重构多元结构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根据三层次的教学与训练实际需要建立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尽可能配齐各运动项目的教师,并不断进行优化。学校可从其他院校聘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体育教师兼职,从社会中聘请体育特长人士,比如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兼职,从校内聘请具有某项运动特长的非体育教师兼职,或者聘任退役的优秀运动员、具有创新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指导人员。第二,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素养。高职院校要建立体育教师进修与培训机制,鼓励教师外出学习与交流,从制度上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以及专业水平提升提供保障;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校内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增强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之能够熟练制作微课及其他短视频等线上教学课件;要营造教学研究氛围,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对取得比较好的教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同步提高。第三,增加教师继续教育支持力度,从物质上、精神上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学习,并不断提升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专业人士加入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教师队伍实力。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模式,与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相一致。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認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精确定位、不断优化和创新,通过构建层次化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弹性化管理方式,不断提高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效性;通过优化教师队伍,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从而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和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华岩,徐爱萍.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J].体育科技,2019(40).

[2]刘西晓.高职院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

[3]马勇.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6).

[4]张超.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J].学周刊,2023(6).

[5]何佳,简伟峰,胡明珠.高职院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1(19).

[6]张国旗.高职院校引入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成才之路,2020(32).

[7]杨凡.基于学生偏好的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选择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9).

[8]张龙.深圳市高职院校弹性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

[9]王道辉.四川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方案探索[J].2017(8).

[10]高静静,何苗苗,高岩.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视野,2022(5).

注:本文系2022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类校级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规范化研究与实践”(桂职院〔2022〕133号2231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勇(1977— ),广西容县人,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篮球体育教学。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高职院校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