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下好教育数字变革大棋

2024-01-28 18:47何曼
在线学习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学习型社会协同发展

何曼

新时代新征程,要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立足全局看教育数字化,合力下好教育协同发展大棋,努力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大国 协同发展

11月17日—18日,2023(第二十二届)中国远程教育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英利,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包华影,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启明,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继续教育处处长董振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处长柳朴方,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焦李成,在线学习研究院院长、国家开放大学原副校长严冰,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国家开放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臣,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刁庆军,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范贤睿,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璇璇,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明军,华为中国政企教育医疗系统部总裁卢永平,弘成教育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校董黄波出席本次大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学院,开放大学体系、职业院校以及行业企业的近800位嘉宾参会。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教育界坚定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谱写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篇章。当下,深入探讨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教育强国建设助力赋能,意义深远。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大会开幕式和主论坛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院校及产业代表,围绕教育数字化以及学习型大国建设,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大会释放出信号:教育数字化是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关键利器和基础支撑。作为一种信息化过程的数字跃迁,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教育数字化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学习型大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也为学习型大国建设探索了成熟的技术路径。未来,要充分发挥好数字化在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生态重构中的倍增器作用,大幅提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建设速度与成果成效。

下好整体谋划“先手棋”:擘画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蓝图

当前,各国政府对教育数字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22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指出,全球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和学习危机,迫切需要进行教育转型,数字革命应当惠及所有学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构建新的“社会契约”,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更好地彰显教育作为全球公共利益的属性。近年来,我国围绕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这一主线,相继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特别是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这些政策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政治上看,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中央战略部署;从规律上看,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从民生上看,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指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探索了服务支撑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能力提升的新途径,推动我国教育数字化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增添了强大动能。

一年多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加强综合集成,体现应联尽联,把诸多典型应用、优质资源等“珍珠”串成“项链”,打造了世界最大的数字教育资源库,构建了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三横”,德育、智育、体美劳育为“三纵”的“三横三纵、明横暗纵”的资源服务供给格局,实现了“一个平台在手、网尽天下好课”。在支撑抗疫大局上,平台保障了近3亿学生的线上学习,确保“停课不停学”,实施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我国成功举办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发布了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发展指数、标准规范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数字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成为国际共识。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数字化正在快速赋能我国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表示,数字化必将进一步带来教育的变迁。一是带来教育目标、内容和载体形态的变迁,二是带来学习和教学形态的变迁,三是带来评价和治理形态的变迁,四是带来学校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表示,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他说,“要让教育数字化助力学生学习,让教育数字化支撑教师教学,让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让教育数字化推动交流合作。”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启明表示,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的重点战略举措。近年来,国家开放大学立足开放教育事业,主动拥抱变革、着力创新发展,提出“建设一所链接世界的数字化大学”。

“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数字化的战略意义,它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表示,要通过加强教育数字化统筹部署,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化教育数字化试点示范,促进数字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如今,全国正在广泛开展教育数字化应用实践,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領域的常态应用和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场景创新。但现实是,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中的一些内容与数字时代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领域的一些难点、堵点、痛点有待进一步解决。

比如,各地区虽然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制定了很多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政策制度,但其在战略目标规划和政策执行力度方面仍存在差异;我国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初见成效,但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瓶颈;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足;教育数字化支撑核心业务的能力不够强等。因此,针对现有教育数字化发展阶段,我们还需为下一阶段的战略重点和具体行动规划发展蓝图,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速增效。

下好终身学习“稳步棋”:以教育数字化提升学习型大国建设速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相比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学习大国”,“学习型大国”这一新提法在二十大报告中被进一步明确。那么,针对建设“学习型大国”的新提法,怎么看?怎么干?从学习型社会到学习大国,再从学习大国到学习型大国,其中有什么更深刻的升华认识?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何为?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从学习大国到学习型大国

学习大国的提出具有特殊的背景与重大的意义。2014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这表明,中国非常重视建设学习型社会。并且,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已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值得深究的是,为何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大国”?一字之差,有何用意?专家学者们提出,学习型大国应具有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应当是一个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国家;其次,学习型大国要实践大国理念;最后,关键是要实现“全民终身学习”。

有专家提出,學习型社会是学习型大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学习型大国提出的重大意义更在于,表明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将进一步深化,标志着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模式走向成熟。对此,山西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研究院院长侯怀银表示,学习型大国建设的提出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的产物,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深化和推进。从教育供给角度理解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即要提供每一个人一生中所需要接受的全部教育。

数字化是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关键利器

专家普遍认为,未来的竞争是学习的竞争,只有通过构建学习型大国,提升国民素质和技能水平,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其中,数字教育是构建学习型大国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教育数字化”置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之前,指明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更充分体现了数字化在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中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价值。

“对中国来说,要建设幅员辽阔、14亿人口的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数字化是必然选择、关键利器和基础支撑。只有充分发挥好数字化在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生态重构中的倍增器作用,才能大幅提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建设速度与成果成效。”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指出。2023年8月,教育部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实施好“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工程”,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近期,教育部正在研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项目进行部署。周大旺希望,未来要通过转变思想理念、深化平台应用、强化数据赋能、服务终身学习四个方面的举措,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学习型大国建设。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教育转型发展、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焦李成表示,下一代人工智能是智能互联网的基座,大模型技术将赋能诸多产业的革新与发展。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高等教育既需要务本守正,也需要革故鼎新,造就与人类文明进步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新范式。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程建钢表示,要系统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与实践。他说,从社会变迁引起教育变革、产业转型驱动人才需求变化、技术演进改变育人方式、政策支持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四个方面看,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但其核心要义,仍然是教学育人;根本任务是教育机构要从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方面下功夫。要通过基于数据的知识共享和技术赋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数字化是推动形成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技术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扩大“人人皆学”的覆盖范围。通过数字化转型,教育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拓宽“处处能学”的空间广度,延展“时时可学”的时间尺度。同时,学习型大国的建设需要教育数字化作为基础支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数字化为杠杆撬动学校教育的变革和转型,又需要辐射和带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系统的重构。

数字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应用与融合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让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称,教育数字化要遵循节约节俭、简洁高效的原则,重在应用为王、服务至上,不盲目追求高端,不切合实际发展。要紧密围绕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和数据的集成整合,开展基于大数据驱动、人工智能辅助的教育分析与决策,提升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水平,真正实现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系统性跃升。对此,焦李成院士提出,技术发展很快,而教育变革相对缓慢,这其中的矛盾是教育界不可回避和应对的课题。他说,要最大限度发挥人作为知识创造的主体作用,创造新思想、新知识;同时,高校应该开始考虑怎么利用自己的师资资源和人才培养经验,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打破围墙,开创新的高等教育形式。

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大国建设,正成为新时代的普遍共识。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努力答好“深入研究并探索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方法路径,助力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跨越,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时代课题。

下好三教融合“关键棋”:以协同创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是教育链接就业的枢纽组合,是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点举措。反映出党中央希望通过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助推科教兴国战略的魄力与决心。

高校继续教育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突出育人作用,对建设学习型大国有巨大教育潜力。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英利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清晰绘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图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建设目标,也为我们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推动继续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提速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

“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李英利表示,继续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满足社会成员学习需求、促进终身学习、提升人口素质、释放人力资源红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继续教育从完善顶层设计、推动整体改革,完善过程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加强示范引领、提高服务能力三个方面展现出了新担当、新作为。下一步,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学历和非学历相统筹,引领和规范相结合,治標和治本相统一,按照“摸清底数、规范管理、各方参与、协调平衡、共同发力”的工作方略,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继续教育发展道路,推动新时代继续教育系统变革、综合改革,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强国和学习型大国建设。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应有何担当?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处长柳朴方表示,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教育强国中职业教育的地位,坚持系统观念,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系统共同发力,实现职业教育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他认为,当前职业教育“一体两翼”的工作布局和“五重点”建设的内涵提升,都贯穿着产教融合这条主线。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田克美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解码职继融通。田克美表示,职继融通要从政策机制、产业资源、工程实践、理论体系、科研能力、职普融通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职继融通的路径要做到战略融通、机制融通、资源融通、平台融通。在推进国家产教融合战略落地,服务产业经济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融通背景下,要用好产教融合政策制度的外部机制,建立好合作发展的内部机制;同时,整合好内外部资源,通过共享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产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融合、产业技术与专业技术的融合、岗位要求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产业人才大数据与教育教学大数据的融合。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这些强国目标的背后也给我们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赋予了更大的责任,需要我们去思考它们之间如何去协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孙诚提出,探索三教统筹协同创新路径需注意几项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按照“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原则;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工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程的实施,在地方和院校的不同层面,探索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具体路径等。作为实践者,合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宝认为,除三教协同外,高校继续教育还应关注政产教协同发展。针对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不贴合、继续教育生态发展不平衡、多主体协作发展动力不强、政府协调机制与合作保障不足等现存问题,高校继续教育政产教协同发展的途径和机制是:培养过程的共同参与,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教学资源的合作生成,搭建订单式培养模式等。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的教育体系还存在着条块分割、层次壁垒、各自为政等结构性问题。三教协同发展涵盖协调发展和协同创新,需要教育战线提高国家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三教发展全过程,有效汇聚三教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突破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深度合作,提升三教协调发展、协同创新效能。

下好高质量发展“长效棋”:以生动实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同阶段,其转型策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意味着各级各类学校首先应准确定位教育数字化发展阶段,提出适切的行动策略,进而服务学习型大国建设,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高校作为:构建新时代终身教育新体系

在数字化浪潮中,以促进终身学习为使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家开放大学,正以卓有成效的数字化转型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助力。

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启明表示,在数字化大学建设过程中,学校在以数字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创新高等教育模式、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且有效的探索:一是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二是以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三是以数字化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四是以数字化推动开放合作。

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范贤睿表示,数字化是推动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关键的“驱动轮”和“催化剂”。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实施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是开放大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她提出,数字化大学建设的路径,首先要推动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除学习资源、教学过程、考试测评、管理服务这四个数字化外,还要进一步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核心任务深度融合。

关于未来发展与规划,王启明表示,国家开放大学将立足开放教育事业,发挥我国开放教育制度优势、体系优势,紧紧围绕践行好“教育强国建设 国开何为”和回答好“开放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时代命题,同题共答,聚势启新,加强协同集成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造开放教育新生态,塑造开放教育新范式,汇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新时代终身教育新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院校代表,清华大学搭建了学堂在线、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两个平台,并通过“慕课西部行计划”基本实现西部高校全覆盖,推进教育数字化。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汪潇潇表示,高等教育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正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体验。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将继续教育领域作为大学教育创新的廣阔试验田,正在积极探索终身学习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院党委书记刁庆军表示,在广度上,学院利用在线技术服务大众学习,扩大覆盖终身学习人群的范围:建立适合在线学习的工作机制和教学组织模式,在组织方式、课程教学和支持服务方面积极创新;并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设计面向基层干部、乡村教师、产业人才和中小学生等众多人群的学习项目。在深度上,学院让学习赋能企业发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

作为职业院校代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实现产教融合机制化、人才供给精准化、社会服务多样化创新办学模式,形成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范式。该院副院长辛秀兰表示,学校从三个方面构建“三融格局”:一是创新职普融通,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二是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探索科教融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学校将“研发”“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点,“研创双驱”反哺教学、赋能教学,一体化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企业技术服务—教师科学研究—学生实践创新”互融互通体系,基本实现了教学水平与产业同步提升。

企业实践:让技术真正为教育所用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链接未来的必要准备。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每一次科技重大发展与创新,每一次产业变革与生活方式转型,均影响乃至改变着教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推进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助推教育发展?

对此,作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教育数字化转型、校企合作数字化实践的深度参与者,以华为、弘成教育、青书学堂、超星、网梯科技等为代表的教育技术企业具有一定的发言权。他们在以科技创新赋能教育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为推动教育数字化,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做出了

贡献。

华为能够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结合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帮助院校实现数字化人才的育聚留用,助力产业升级。从解决方案内容看,华为提供了ICT实训和专业建设系统化方案,可应用于现代产业学院及公共实训基地等不同场景。此外,华为依托ICT技术,发挥“根”技术优势,携手能力型伙伴,打造了数字教育智能体。华为中国政企教育医疗系统部总裁卢永平表示,新形势下,华为将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技术创新投入,在政策、方案、产业和生态上贡献自己的数智化能力。

弘成教育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校董黄波认为,AI技术将改变内容生态的产生和教育应用升级,要以AI技术升级推动教育场景智能化应用。目前,弘成教育在智能化应用方面已有AI课程、AI教学、AI服务、AI评阅等产品落地。她表示,弘成教育未来5年将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展:一是数智升级,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推动继续教育数字化、智慧化的全面、体系升级;二是服务升级,“一切从痛点出发”,扩大服务内容,升级个性化业务解决方案;三是培训升级,与院校量身打造培训项目,开展高质量、多元化培训;四是业务创新,探索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推动人的职业能力、技术能力、应用能力等复合发展。

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学目标更复杂,单一教学模式不再适用。如何在实践的环节当中引入更多案例,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青书学堂副总经理常艳霞看来,应该从专业课程与岗位能力适配角度出发,从数字化课程资源入手,分析学生学习中的行为数据、过程数据、结果数据。因此,青书学堂正在尝试“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根据算法推荐模型促成学习需求与学习服务的双向匹配,进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和学习路径。同时,针对学习模式的改变,青书正式上线了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超星基于30年来在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等方面的积累与沉淀,倾力打造继续教育相关产品,构建智慧化管理与教学生态体系,致力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新政策下,超星提出了“管—教—考—评—资”一体化建设新思路,打造了AI+教育深度融合的智课平台,推出了超星AI工具箱。超星泛雅集团继续教育事业部副总经理何鑫表示,超星目前已为全国众多高校提供了智慧化教学空间建设服务。未来,超星将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导向,以图书数字化、教育信息化为支撑,为学生赋“力”,为教师赋“能”,为管理者赋“据”。

“教育领域的AIGC工具,不应该只是个套壳应用,应该与学科知识本身深度结合,面向老师学生提供基于教学内容的真实价值。”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庆文认为:我们即将进入超级个体时代,头部机构大语言模型的快速进化,会让部分领域的垂直应用很快失去价值;因此,在线教育行业需要避免“重复建设”,拥抱成熟的AI底座。网梯利用GPT3.5模型开发出了教育领域应用——网梯版LearningGPT;网梯内部全体人员已开始使用网梯版LearningGPT,有效提升了网梯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未来,网梯将致力于将AI技术应用于更多教学场景。

数字化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浪潮,教育与数字化的碰撞,必将推动教育发生深刻变革。如何营造良好的数字教育生态,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需政产学研各方,合力下好教育协同发展这盘大棋,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学习型大国建设,让技术真正为教育所用。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学习型社会协同发展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浅谈教育数字化对高校未来的影响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学习型社会下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