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黄帝内经》“宛”“菀”“苑”作“郁”义考❋

2024-02-15 18:25史周晶史周莹马瑶瑶谢明倩袁文婷孙丽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音义灵枢内经

史周晶,史周莹,马瑶瑶,谢明倩,袁文婷,孙丽英△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2.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受到历代医家学者的重视。然而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后代对其中部分字形音义的注解各不统一。其中“宛”“菀”“苑”三字在不同地方多次出现,不同的版本中应用情况各异,诸家的注解也不尽相同,导致现代医家学者对于“菀”“宛”“苑”在《内经》中的形音义没有统一的认识。古人解字多以音释义,故音韵研究对于再现古籍原貌原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内经》中的“宛”“菀”“苑”释作“郁积、郁结”等意思进行形音义方面的考证和研究,旨在使原文句子理解更加清晰流畅,也为今后对《内经》的应用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内经》“宛”“菀”“苑”概况

本文参考201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以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影宋刻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出版的影印本《黄帝内经素问》及以明赵府居敬堂本为底本出版的影印本《黄帝内经灵枢》,整理统计《内经》中包含“宛”“菀”“苑”的原文,结果发现共有18处,其中“宛”字 9处,“菀”字8处,“苑”字1处。

在《内经》的不同版本中,涉及三字的同一处原文所使用的字形不一,后代医家、学者作注时,亦有不同的认识。如《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菀稾不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提出“菀藁当为宛槁”“于阮反”[1]7;《灵枢·卫气失常》“苑蕴不得常所”一句,张介宾在《类经》中仍沿用“苑”,并提出“郁同”[2]。而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和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则均用“菀”字,注“菀音郁”[3-4]。此外,现代医家对此三字在《内经》中的运用也尚未统一。现代文献研究中,就讨论较多的“去宛(菀)陈莝”而言,有部分学者引用为“去宛”,也有学者采用“去菀”。可见现代医家、学者对《内经》中“菀”和“宛”的使用也有所混淆。

2 “宛”“菀”“苑”于非医古籍中音义考释

“宛”音义较为复杂多变。在《说文解字·卷七·宀部》中记载“宛,屈草自覆也。从宀,夗聲。惌、宛或从心,於阮切”[5]354,“宛”篆文从“宀”,表房子,从“夗”表弯曲,其本义为“宫室回环盘曲”,进而引申为“曲折,弯曲;清晰可见;好像”等[6]。如《汉书·扬雄传》 “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7]。《文选》记“故欲谈者卷舌不言”作“卷”为“屈曲”[8]。《十三经辞典·毛诗卷》中“宛”音“wǎn”,《唐风·山有枢》“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及《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中均作形容词,分别义为“枯萎的样子”和“微小的样子”[9]。此外,“宛”亦有音“yuān”,为地名,汉代南阳郡有宛县,王逸《荔支赋》有“宛洛少年,邯郸游士”[10]。该读音还见于古西域的国名——大宛,即如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都贵山城(今卡散赛),其在《史记·大宛传》亦有专门记载[11]2419。对于“宛”音“yù”,并解释为“郁积”之意,汉之前并未特别指出和说明,仅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记载“寒湿气宛笃不发”[11]2141,“宛”在《史记集解》注为“音郁”[11]2141,《通假大字典》指出“宛通‘鬱’,宛,影母、元部;鬱,影母、物部”[12]。两者为影母双声,元、物旁对转迭韵,“宛笃”释为“郁笃、旺盛”,属于音近通假。而后《集韵·卷九》曰“宛,心所郁积也,或作怨亦省”[13]23。再有,“宛”亦通“蕴”,音“yùn”,亦同属于音近通假,其中“蕴”为影母、文部。《史记·律书》记载“虚者,能实能虚,言阳气冬则宛藏于虚,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故曰虚”[11]839,《史记正义》注为“宛音蕴”[11]840,即为“宛藏,蕴藏”。

“菀”在古代书籍中的解释大致有四种。其一,《说文解字·卷一·艸部》中音wǎn,记载为“茈菀,出漢中房陵。从艸,宛聲。於阮切”[5]33。其二,《诗·小雅·小弁》中“菀彼柳斯,鸣蜩嘒嘒”中音“yù”,解释为“茂盛的样子”。又《集韵·卷九》曰“菀,茂也,诗有菀者柳通作郁蔚”[13]23。其三,《康熙字典》引《广韵》记“纡勿切,音郁,义同”[14]1036。如《楚辞·九章·思美人》“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中“菀”字在《楚辞语言词典》中则释为“沈菀(chén yù)”[15],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作注“思念沈积,不得通也”[16]。而后洪兴祖作补注为“菀音郁,积也”[17]。朱熹集注与洪氏同,金开诚校注解释为“菀(yù 玉):郁结,积滞”[18]。其四,《集韵·卷五》中注曰“蕰、蕴、菀、宛:说文积也,引春秋传蕰利生孽或作蕴菀亦省”[19],还提出“菀”与“蕴”同,《小辞海》中注释为通“蕴”,读“yùn”又读“yù”,意思亦为“郁结、积滞”,此为音近通假[20]。《楚辞·远游》“遭沉浊之污秽兮,独菀结其谁语”中“菀结”即为“郁结”,《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虑积于内心而不得发泄”[21]。

“苑”最初的本义指有围墙蓄养飞禽走兽的地方,《说文解字·卷一·艸部》中音yuan,记载为“所以养禽兽也。从艸夗聲。於阮切”[5]39。至汉代方出现“积聚”之意,《礼记·礼运》记载“故事大积焉而不苑”,东汉郑玄注“言人皆明于礼,无有蓄乱滞合者”[22]476。此处“苑”为“大积”产生的结果,“积则不通”,故该处“苑”应作“堆积,郁积”解。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注“苑,於粉反,积也”[23],孔颖达作疏 “虽复万机辐凑而应之有次序,不使苑积也”[22]477。再有《诗经·小雅·都人士》中有“我心苑结”,“笺云‘苑,犹屈也、积也’音义‘苑于勿反’”[24]读郁,亦是与“积”义相关。《正韵》 “委粉切,读如蕴(wen),义同”[14]1022。故“苑”亦通“蕴”,义“郁积”。再《康熙字典》记“苑菀互通”[14]1022,可知自古“苑”与“菀”有共通之处。而《集韵·卷五》中注曰“蕰、蕴、菀、宛:说文积也”[19],联系上文可知“菀”“宛”亦通“蕴”,均有“积聚,郁积”之义。

综上,“菀”字在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作注时已解释有“沉积,不得通”等义,“苑”则与“菀”互通,亦在东汉时就出现了“堆积、郁积”之义,经过后人作注逐渐延伸出与情绪相关之“郁结”。而“宛”音“yu”,并解释为“郁积”,在汉以前并未出现,南朝宋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中也仅提到“宛音郁”,直至《集韵》方被释为“郁积”。《集韵》是中国宋代丁度等人编纂的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的古代音韵学著作,共十卷,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故可知,在汉以前,“宛”并无“郁积”义。对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学术界多倾向于西汉,也有学者通过情景语境研究认为可进一步推至东汉末年[25],因此在《内经》原文作“郁积”义解时,当用“菀”或“苑”音“yù”。通过对《内经》相关版本和注本的整理可知,“菀”字被认可采用的情况较多,故笔者认为选用“菀”字则更容易接受。

3 “菀”释为“郁积”义

对于《内经》原文,诸多注家将“菀”或“宛”或“苑”释为“郁”,经研究发现“菀”被释为“郁积,郁结”义,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结合语句形式和语境,可总结归纳分为四类:与“血”相关联;包含“菀熟”一词;同“聚集”意思联用;与情志相关。相关原文详细语义考究如下:

3.1 与“血”相关联

《灵枢·九针十二原》“菀陈则除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宛陈血不结者”和《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去宛陈莝”均含有“菀陈”二字。对于“菀陈则除之”,杨上善认为“宛陈,恶血”“谓是经及络脉聚恶血也”[1]316。唐王冰作注“菀,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26]245。高士宗与王冰同,认为“宛”为“积”,“陈”为“久”,并申明“菀陈则除之者,出其瘀积之恶血也”[27]。张介宾在《类经·针刺类》中提出“宛, 郁同;陈, 积也”[2]640。观诸医家对“宛(菀)”字理解似乎少有争议,认为其与祛除瘀血有关,大致意思不外乎为“郁结,郁积”等义。

为了使句子解释更加明畅,李具双[28]也对“陈”字作了探究。通过训释句式的方法提出“去宛陈莝”当为“去郁夷莝”,其中“宛”通“郁”,为郁积之义;“陈”通“夷”为铲除、消除,此为“动宾动宾”的关系,解释为消除郁结瘀积之物。但将二字再置于“菀陈则除之”中,则成了“宾动动”结构,即“郁积去除就能除去”,如此解释似乎稍欠妥帖。《荀子·富国》曰“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29],是指每年谷物成熟收获,使得旧有多余的谷物积满。故此处“陈”为“陈旧,多余”。又《史记·平准书》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11]985,即指仓库中的粮食每年都有剩余,逐年堆积累加成陈粮。此与王冰、高士宗注“陈,久也”之说有相通之处。

《素问·针解篇》和《灵枢·小针解》分别提到了“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每句后面均伴有“出恶血”“去血脉”等字眼。《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也是与“血”相关。可推测“菀陈”当为一系列的动作,进而实现推动病理性“血”得以“出”“去”之效。对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郭霭春校注“不字衍。如血既不结, 则宛陈何解”[30],认为此处的“不”字为衍生字,否则“血不结”与“宛陈”矛盾。回顾杨上善所注“宛陈”即为“恶血”当为名词,如此则稍欠严谨。在《针灸甲乙经》中“则而予之”四字即作“即而取之”[31], 指在宛陈血结处泻除瘀血。结合上文提到“陈,久也”,笔者认为“菀陈则除之”可释为“除去久陈的郁积,进而排出恶血,疏通血脉”,即此处“菀”为“郁结”,陈为“陈旧”。“血菀于上”也即理解为“血郁积在上焦”。

3.2 包含“菀熟”一词

《素问·大奇论篇》“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和《素问·疏五过论篇》“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痈发六腑”中均有“五藏菀熟”一词。《素问·示从容论篇》“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熟。五藏消烁。传邪相受”中所载“八风菀熟”亦涉及“菀熟”一词。对此,王冰注“菀,积也。熟,热也”[26]232。日本学者森立之在《素问考注》中提到“‘菀熟’不成语……李唐传来皇国旧抄往往有‘热’讹作‘熟’者,盖亦此例也”[32]660,故其认为“熟”应为“热”字的讹误,而非训诂中所说的通假。马莳、吴昆、张介宾三人对《内经》作注时也均改作“菀(宛)热”。而张琦在《素问释义》中将“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一句释为“五脏蓄积熟腐之气下流于肾”[33],可见张琦不认为“熟”为“热”的讹误,“菀熟”应为“蓄积熟腐”。对于吴昆注“熟,热之深”丹波元简则评其为谬误[34]。

《素问·大奇论篇》“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张志聪注“菀音郁……菀热、久郁之气。寒热、新积之邪。盖久则寒亦化热。故曰菀热”[35]423。他提出“菀熟”指寒郁久积化热之邪。森立之亦将其解释为“五脏的郁气”提出“五藏菀熟者,五藏郁气内蓄而成也。内蓄则为寒热,此是胃气不和,五藏为之郁而生热,即虚劳之证”,并且对“菀熟,犹云郁极,谓五藏气竭尽也”一解也表示认同[32]300。此外,张介宾、丹波元简等人注为“菀,郁同”“积也”,亦是将其解释为“郁积”之意。

“八风菀熟”和“五藏菀熟”二者均为主谓结构,“五脏”“八风”同为名词作主语。《素问·示从容论篇》“八风菀熟,五藏消烁,传邪相受”,杨上善认为“八风八邪,虚邪风也。八邪虚风菀熟,次传入于藏,令五藏消也。铄,式药反,销也。菀熟,言蓄积,故为病也”[1]280-281。森立之则认为是邪气渐深提出“菀熟渐极,遂至于五藏消烁”[32]641。总的来看,“菀熟”意指“邪气郁极而生内热”。

3.3 同“聚集”意思联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病本于肝”。王冰于此作注云“生气已升,阳不布令,故闭积生气而稸于下也”[26]439。“稸”同“蓄”,义为积聚,例如《后汉书·袁绍传》有“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36]。王冰认为生气上升但因阳气不能布散,使生气郁积于下。后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云“木乃晚荣,则名木敛而生气郁于下,草乃晚生,则草焦上首而瘁于上”[27]625。又马莳有“大凉革候者……名木敛于上而生菀于下,草焦上首”[37]之论。吴昆认为“金主收,故名木敛;木气不得上升,而其萌生者郁积于下,草焦其首,燥气在上足征矣”[38]。他们意思大致相同,认为名木之气收敛,不能上升,使得生气郁积于下。再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菀’,茂也。‘名木敛于上而生菀于下’”[35]727,张志聪所解释的“茂”在此亦有“多”之义。根据语境可知“敛”“生菀”是有着顺承关系的两个动作,因为敛藏过多聚集产生,不能生发则会生成郁积,而郁积的产生亦与事物过多聚集有关。

《灵枢·卫气失常》载“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该处“苑”和“菀”两种字形争议较多。张介宾《类经》沿用“苑”并作注,“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失其常则随邪内陷,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而苑蕴为病,故禁服篇曰:卫气为百病母也。苑,郁同”[2]。《内经评文》记“稸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39],采用“苑”字,并将“搐积”改为“稸积”,“稸”同“蓄”,为“积聚”义。张志聪同用“蓄积”,然采用“菀”字,并注“菀,音郁”[3],马莳与张同。上文考释有“苑”,“音yuàn,积也”或“通‘蕴’,音yùn,郁积”。“蕴”《小辞海》中解释有“积聚,藏蓄”[20]的意思,可见词义偏“积”。若与“苑”连用,两字意思有重复,且该句并无句式刻意排比或整齐的迹象,鉴于古代用字简洁凝练,此处原文恐不为“苑”字。而“菀音郁”,解释当偏于“郁”,阻塞不通。“菀蕴”二字连用则强调卫气失常以致在腹中郁结蓄积,进而引发疾病的发生。因此,在与“聚集,积聚”一词联合使用时,当用“菀”,音“yù”,其义当释为“郁积”。

3.4 与情志相关

《素问·疏五过论篇》中有“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对于“离绝菀结”,各家注释基本一致,王冰注“离,谓离间亲爱。绝,谓绝念所怀。菀,谓菀积思虑。结,谓结固余怨”[26]477。张介宾与吴昆理解相似,分别释为“菀,谓思虑抑郁”[2]362“‘郁’,谓思虑郁积也”[38]413。《素问·举痛论篇》有“思则气结”,《诗经·小雅·都人士》“我心菀结”,笺注亦释为“菀,犹屈也,积也”[24],故王、张、吴将其与七情之“思”相联系,解释为“思虑郁积”也相对合理。高士宗则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载“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认为“当合男女,离绝菀结”指阴阳血气离绝和郁结。但丹波元简在《素问识》中针对高士宗所注提出 “此注似是,然与下文血气离守支矣,不如旧注为得”[34]268,认为此句若释为“阴阳离绝郁结”则与下文内容有所矛盾,故解释为“思虑郁结”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通过文字考证,结合“菀”“宛”“苑”被释为“郁积”之义的时代分析,《内经》中“菀”或“宛”或“苑”在作为“郁”义解释时,当采用“菀”字形,音“yù”。而作“郁积”义时,此12处“菀”字,主要可归纳为四类,即与“血”相关联,如“菀陈则除之”“菀陈血不结者”“去菀陈莝”“血菀于上”等相关句子共6处;包含“菀熟”一词,如“五藏菀熟”“八风菀熟”等句共3处;与“聚集”意思联用,如“生菀于下”和“菀蕴不得常所”共2处;与情志相关,如“离绝菀结”1处。

此外,《内经》中出现的18处“宛”“菀”“苑”字,除外上文阐述的12处“菀”音“yù”,作“郁积、郁结”解,其余6处笔者通过结合三字在古代有关书籍和后代注疏中的音义,以及《内经》不同注家的理解,根据其原文具体语境进行探究分析,认为可归纳为另外5种形音义,即 “菀”音“wǎn”,义“茂盛”;“宛”音“wǎn”,义“屈伸”“阻塞不通”“手腕”以及“枯萎,干枯”。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能作详细阐释,其余5种情况将另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以求有助于其他学者对原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把握其思想理念,也为《内经》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指导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音义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黄帝内经 灵枢·官针
黄帝内经 灵枢·寿天刚柔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