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编研的现状和发展路径探析

2024-02-18 17:19霍艳芳张嘉玮
档案与建设 2024年1期
关键词:档案编研

霍艳芳 张嘉玮

摘 要:红色档案编研工作,就是要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从红色档案中大力挖掘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基因,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档案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入脑入心。华东六省一市是革命老区,有着独特的红色档案资源优势,文章以线上调查、实地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对六省一市红色档案的编研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红色档案编研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红色档案;档案编研;华东六省一市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Red Archives 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Taking Six Provinces and One City in East China as an Example

Huo Yanfang, Zhang Jiawei

( School of Histor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

Abstract: The work of compiling and researching red archives requires 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CPC through archives, vigorously exploring cultural genes that resonate with the times from red archives, and using popular ways to let the red genes contained in red archives enter the mind and heart. The six provinces and one city in East China are revolutionary old areas with unique advantages in red archives resources. This article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d archives compilation in the six provinces and one city through online surveys, on-site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n depth, and a development path for red archives compilation is proposed.

Keywords: Red Archives; 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of Archives; Six Provinces and One City in East China

1 研究背景和概念阐释

红色档案记录着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反映党的初心和使命,蕴藏着丰富的红色基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以主题=“红色档案”and“编研”及“红色檔案”and“开发利用”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截至2023年12月,剔除不相关文章,共得到有效篇目165篇。其中,王黎[1]等对利用红色档案资源开展教育工作进行了研究,胡仁浩[2]以川渝地区为例探讨跨区域的红色档案资源协作开发,华林等[3]分析基于融合媒体的红色档案产品开发问题,张步东[4]等以地方为例对红色档案的开发路径进行探究。

在学界和业界,关于红色档案的认识在时间断定上仍存在分歧。宋平[5]等侧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形成的档案,周耀林[6]等认为其范围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海市档案馆在管理过程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档案”皆属于红色档案[7],山东省档案馆将工作重点集中在“革命历史红色档案”。[8]由于目前较多省份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围绕“革命历史红色档案”进行,所以本文研究重心为革命历史时期形成的红色档案的编研情况。

2 华东六省一市红色档案编研现状与特点分析

为充分了解华东六省一市红色档案编研现状,笔者以线上调查、实地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对山东省、江苏省、江西省和上海市的各级档案馆进行深入调研,对安徽省、福建省和浙江省的各级档案馆进行线上调研,发现编研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2.1 编研模式走向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目前,各馆纷纷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其他档案馆、高等院校、研究所等的战略合作,产生了大量红色档案汇编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档案馆和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2021年又和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在其基础上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汇编》,收录档案2569件。同样地,上海市档案馆与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合编《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革命史》,江西省档案馆与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编纂大型图文画册《江西抗战》,南京市档案馆与南京市委党史办合编“中共南京历史资料丛书”等。除了与党史研究室合作外,馆际合作亦不少,有的甚至实现了跨省合作。例如,江西省档案馆和南昌市档案馆合编《南昌解放》(2009年版、2017年版),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馆)合编《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江西、湖北和湖南三省档案局合编“赣鄂湘红军长征档案史料丛书”。这些合作使得红色档案资源共享互通变得频繁,呈现出资源统筹利用的趋势。

各馆在展览方面的合作更为常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推进长三角地区档案工作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一市档案局(馆)联合主办“建党百年 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2023年,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指导下,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等17家省级综合档案馆汇集长江黄河流域百余家档案馆和单位的300余件红色档案,共同主办“江河奔腾 红色追寻——长江黄河流域红色珍档联展”,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精神力量。

2.2 时间跨度大,持续时间长

在建置较早的革命区内的市县,红色档案编研工作开始时间早。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档案馆先后编纂了《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24册(1981—1987年)、《山东工人运动史料》(1984年)、《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6册(1985年)等多部图书并内部出版。而在江西省档案馆,2013年,围绕反腐倡廉中心任务深入挖掘馆藏红色资源,编纂《防尘扫埃,地净天蓝——回望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岁月》;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编纂《狼烟漫大地 烽火燃赣鄱——解码江西抗战历史记忆》;2017年,承担编纂的《铁血破重围,壮举挽危澜——解码中央红军长征起始前后的历史记忆》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反映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央红军实现战略大转移、突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踏上漫漫长征路的主要过程。

各馆红色档案编研成果数量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后达到峰值。文字类成果方面,为庆祝建党百年,福建省档案馆利用馆藏100余份红色档案编著《记录·见证——档案中的福建党史》,并在官网上通过“小档说党史”专栏逐篇转载,同期亦有山东省档案馆的《北海银行档案史料选编》、威海市档案馆《东海革命历史档案汇编》等。展览方面,2019年左右,山东省档案馆、东营市档案馆、日照市档案馆等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2021年,中央档案馆主办“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慶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档案文献展”,在全国范围进行线上和线下推广。赣州市档案馆的线上展厅图文对照,不但脉络清晰,而且能够实现自由跳转。

2.3 成果类型以文字类为主,纪录片、短视频和展览为辅

目前,综合型和专题型红色档案编研成果兼有,形式以图书和文章为主,纪录片、短视频和展览类的编研成果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纪录片、短视频等作为比较新颖的编研方式,编研过程烦琐、难度很大,需要围绕主题撰写大纲、查找档案、设计布展、确定解说词等,或需要馆际资源互通和联合举办,或需要通过招标与电视台、展览设计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等合作才能完成。档案馆囿于经费、人力等因素,倾向于自力更生,优先进行文字类成果的编研。

以山东省档案馆为例,编研成果虽然覆盖著作类、公众号推文、纪录片、短视频、展览等多个类型,但是文字类成果仍占有绝对优势,大体分为两个系列和两个工程。两个系列,一是资政参考系列,主要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参阅,以发挥档案资政鉴今的作用,目前出品50期,获得领导批示意见10余次;二是讲述革命历史红色档案故事的“齐鲁记忆”系列,包括三辑《图说山东抗战》、公众号专辟“读档”栏目讲述档案里的红色故事等。两个工程,一是抗日战争档案汇编十年工程,内容包括抗战期间山东党组织建设的渤海、鲁中、鲁南、滨海和胶东5个战略区的革命历史红色档案;二是革命历史红色档案汇编十年工程,包括《山东人民支援》《北海银行档案汇编》《沂蒙精神专题档案汇编》等。

3 华东六省一市红色档案编研存在的问题

华东六省一市的红色档案资源丰富,编研成果类型多样,各级档案馆通过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囿于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红色档案编研工作仍然面临一些阻碍,亟待改进。

3.1 资金和人才短缺,社会力量参与有限

音视频等新型红色档案编研成果虽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相比档案编纂出版、举办专题展览、建设教育基地等传统方式,仍面临红色档案编研成果较少、编研周期较长、缺乏好的构思、影响力不足等难题,造成这些难题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根据调研,无论是资源数字化、内容创作,还是可视化呈现等工作,都需要专门人才承担,目前档案馆专业人才匮乏、内部人员培训机会少、对外交流学习少,建设专业队伍的成本很高、收益较小,独立进行高质量媒体产品的开发非常困难。

除了拍摄红色主题影视片、面向公众开展红色档案征集活动等外,较少有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档案编研活动。为了获得质量更高的编研成果,充分发挥红色档案的作用,需要采取更为灵活的工作思路,广泛调动各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并使其有序地参与到编研工作中。

3.2 开发方式单一,缺乏形式创新

大多数档案馆选择以时间为主线梳理红色档案,进行影印加工或转录加工。按时间线组织材料固然能够揭示历史的发展脉络,但是缺乏故事情节,可读性差。而且,目前影印加工和转录加工的矛盾仍然难以调和:转录加工虽然便于读者阅读,但是对编研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出版周期较长;影印加工速度快,出版周期短,能够保留档案的原始面貌,但是革命历史红色档案年代较为久远,内容繁体和简体兼有,横排和竖排并存,而且大多为字迹潦草的手写体,利用者对其准确识读较为困难。编研过程中涉及查找、挑选、转录或编排等环节,大多数档案只能依赖人工进行处理,技术应用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线下展览虽然时常举办,但往往形式单一,多为简单的图片陈列,现代化技术应用不足,体验性、互动性的项目较少,社会吸引力不够。同步推出的网上展厅内容简单、质量不高,有的甚至画质不清晰,观感较差。借助媒体进行短视频、电视节目的开发也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大部分是档案内容拍摄加上相关旧视频拼接并配旁白,内容上缺乏吸引力,很难引起群众共鸣。

3.3 编研成果惠及面窄,社会影响小

汇编是各级档案馆最普遍的红色档案编研方式,但目前其载体主要是纸质书籍。除了少数汇编成果因通过网络销售和进入图书馆而具备一定的传播性外,大多数只是收藏在档案馆里,或赠送给政府部门的领导及高校的学者。汇编成果具有公共资产的属性,导致无法将其大规模售卖,加上“作为公有资产进行赠送不合适”“担忧财政审计部门不通过”等顾虑,其影响力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

一方面,虽然大部分档案汇编已经拥有数字格式的电子资源,但是未在网络上公布。经过调查,多数档案馆认为在档案鉴定人才缺乏的情况下“上网的东西尤其要谨慎”。此外由于电脑病毒、黑客入侵、非法植入木马、技术人员操作失误等问题,上网的电子资源存在丢失、被窃取甚至滥用的风险,这些都是红色档案编研成果进行网络共享的阻力。另一方面,网上电子资源由于元数据管理不够规范细致,缺乏对内容的数据态组织和挖掘,难以满足利用者精准获取的需求。

目前,各级档案馆主要还是通过传统媒体报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方式推广宣传红色档案编研成果,加上档案本身是小众的学科,关注档案官网与公众号的人不多,导致宣传效果受限。向新媒体宣传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宣传内容与百姓精神文化需求不贴合、形式不丰富等问题。这就导致目前红色档案编研成果的宣传缺乏关注度,反响比较平淡。

4 红色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路径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红色档案编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档案馆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精神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把红色档案资源利用好,把凝结其中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和弘扬好。

4.1 树立大数据观,用数字人文的思路进行创新编研

红色档案的创新性编研可以借鉴“前站后库”的框架结构,所谓“前站”即构建以网站为主体,以其他社交媒体为辅助途径的数字传播平台,所谓“后库”即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构建一个可容纳各种记忆资源的专题数据库。[9]在“前站”部分,各馆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案例。例如,浙江省档案馆同步推出“百年潮涌——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展览”线上展厅,运用多种融媒体技术,呈现带入式的线上观赏效果。江苏省档案馆对于“建党百年 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以“VR全景展厅”呈现,给受众带来极佳的观感体验。

“后库”是前站开发的重要前提,需要建立一个权威性、集大成的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数字人文目前的开发手段对资源数据化的水平要求较高,档案编研工作需要树立“大数据”观:一是要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细粒度描述和组织,努力把目前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结构化的数据,便于更深入地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挖掘与分析。二是要进行红色档案资源元数据的标准化[10],在特殊历史情境下产生的红色档案资源具有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以各个革命老区为单位形成多种主题及类型的红色档案资源集合的元数据描述框架存在差异,会为其共享与整合带来困难。各级档案馆可以在建立红色档案专题目录库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数据层面的挖掘工作,为其多元化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树立大档案观,进行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社会化建设工作

档案部门与利益相关的社会组织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合作开发,能够大大降低工作成本,解决诸如馆藏不足、经费短缺、人才短缺等问题。要推进红色档案编研工作的社会化,关键是抓住合作的“共赢点”。例如,档案馆拥有最真实的红色档案素材,党史研究院在红色基因的挖掘方面最具权威性,电视台在微电影、纪录片的拍摄方面最有经验,融媒体在宣传方面最具影响力。青岛市档案馆和山东省档案馆在巧妙打开合作局面、促进共赢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经验——联合平面媒体开办了“档案揭秘”专栏积极展示红色馆藏,围绕重大节点对专题红色档案进行公布和解读,以“历史上今天”的口吻传播档案深处的红色文化,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进而引起青岛市委党校、市政协等诸多部门的关注,促进了其主动与档案馆合作。

依托互联网发布档案众包项目并鼓励公众自由自愿参与档案编研是近年来扩大公众参与度的重要形式。我国现有档案众包项目选题的共同特点便是注重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和公众需求,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从而获得了成功。[11]各级档案馆可以多结合地区特色与历史背景,注重增加趣味化成分和扩大公众参与度,围绕红色档案特色馆藏进行专题性开发项目的设计,同时借鉴商品推广的手段积极推出有关编研成果的文创产品。比如山东省档案馆为了宣传《沂蒙精神专题档案汇编》,推出一款以白黑为主色调的手提袋和金色镂空书签。

4.3 树立“大文化”观,扩大传播力度

红色档案编研工作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外部力量,改变既有的工作思路,以“大文化”观对编研成果的媒体推介手段进行创新。比如在内容上,应该充分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在表达方式上从契合群众需求的层面进行创新,并吸引群众的参与;在技术上,可以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借由“全媒体”来呈现,即使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文字、声音、图画及网页等,使用户能够在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上看到有关红色档案资源的编研成果,丰富用户体验。

各级档案馆可以选取市民关注的切入点,通过部门合作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联合本地电视台、融媒体平台,以微电影、专题片、短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红色档案编研成果,最大限度地使红色档案资源面向群众,达到红色基因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效果。例如,安徽省档案馆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电视系列片《百年皖事》作为建党百年宣传重点项目,每集仅有4—6分钟,聚焦一件档案资料或者文物讲述一个故事,符合现代人碎片化观看的需求,在档案馆和电视台官方网站、公众号平台等都可以点击观看,覆盖面广、传播度高。

作者贡献说明

霍艳芳:提出选题思路、搭建论文框架、论文写作与修改;张嘉玮:搜集资料与调研,论文写作与修改。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王黎.用好红色档案资源 发挥资政育人作用[J].中国档案,2021(9):30-31.

[2]胡仁浩.跨区域红色档案资源协作开发利用实践与研究——以川渝地区档案馆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3(2):87-94.

[3]华林,刘凌慧子,李浩嘉.基于融合媒体的红色档案产品开发[J].档案与建设,2022(7):34-36.

[4]张步东.激活红色档案 传承红色记忆——常州市档案馆红色档案征集、保管与利用路径分析[J].档案与建设,2021(10):64-67.

[5]宋平.红色档案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结合探讨[J].档案管理,2015(4):92-93.

[6]周耀林,张丽华,刘红.叙事传输视角下红色档案资源社会共建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1):82-90.

[7]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红色档案资源管理办法[EB/OL].[2024-01-01].https://www.archives. sh.cn/tzgg/202302/P020230210277144132713.pdf.

[8]苏东亮.关于发挥档案资源优势弘扬传承红色基因的调研报告[J].山东档案,2019(5):8-13.

[9]冯惠玲,梁继红,马林青.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平台建设研究——以高迁古村为例[J].中国档案,2019(5):74-75.

[10]赵红颖,张卫东.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红色档案资源组织:数据化、情境化与故事化[J].档案与建设,2021(7):33-36.

[11]赵宇.“互联网+”时代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众包策略探究[J].档案管理,2017(2):28-30.

(责任编辑:邵澍赟)

猜你喜欢
档案编研
试论档案编研成果的宣传利用
浅谈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浅析档案编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医院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电力企业档案编研利用的探讨
如何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对少数民族档案编研的几点思考
河南省档案编研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基于网络环境的档案编研工作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