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性药物联合非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4-02-27 07:36何鑫森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精神性精神分裂症症状

何鑫森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福建福州 350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患病率和复发率较高的慢性疾病,该疾病会影响人的思维、感知以及行为,典型症状即语言混乱、幻觉。患者病发时一般意识清醒且智能正常,但也有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1]。临床治疗可采用药物以及非药物方式治疗,抗精神病药物种类较多,且随着现代医药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单一用药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但可能引起体重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且不利于改善社会功能,且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可结合非药物治疗方式[2-3]。非药物治疗手段较丰富,主要包括心理治疗、生活行为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内容。相关研究表明,药物与非药物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纠正不良行为,对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积极影响[4-5]。本研究围绕精神分裂症经抗精神性药物与非药物方案联合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表现展开探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本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8~73岁,平均(58.65±4.78)岁,病程1~7年,平均(4.53±1.20)年;体重指数21~26 kg/m2,平均(23.77±1.21)kg/m2;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中学17例、大专及以上5例。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3~74岁,平均(58.21±4.66)岁;病程1~8年,平均(4.56±1.17)年;体重指数20~25kg/m2,平均(23.40±1.21)kg/m2;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20例、中学16例、大专及以上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编号:FZ20190115)。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且住院时间>3年;②符合《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6]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存在持续1个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症阳性与阴性症状表现;③入组前1个月未服用影响内分泌功能的药物;④患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临床资料完整;⑤生命体征稳定;⑥家属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研究。

排除标准:①伴有抑郁症等其他精神疾病;②患有恶性肿瘤疾病;③对本研究的药物有禁忌证或过敏史;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未能严格遵医嘱用药。

1.2 方法

参照组接受抗精神性药物治疗。口服哌罗匹隆(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80217,规格:4 mg×30片),初始剂量为4 mg/次,每天2次,前2周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剂量至每日12~48 mg,治疗3个月。

治疗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非药物治疗。①行为矫正。社交能力:组织患者参加打牌、打球、打太极、阅读会、绘画以及书法等公共娱乐活动,促进彼此交流。定期组织患者进行外出购物、游园以及出院模拟等,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生活能力:先安排患者进行洗碗、扫地以及倒垃圾等简单的日常生活行为,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引导患者与他人相互协作,学会团队协作。组织患者进行手工编织、植物种植等技能训练,奠定回归社会的基础。自理能力:侧重于培养患者的主动性和规律性,学会独自料理日常的衣食住行,需要时刻督促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照顾,指导患者如何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饮食习惯。②心理疏导。需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便于开展治疗性沟通。鼓励患者主动诉说内心的真实情感,便于掌握其心理状态,根据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方案,通过定向劝慰、一对一疏导以及意向启发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激发其生活情趣和信心。③健康宣教。主治医师每周进行2次健康教育,每次持续30 min。向患者介绍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临床表现、病因、治疗方案以及预期效果等,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介绍治疗药物以及非药物治疗方法,告知其精神疾病康复需要注意的事项,建立正常信念以及思维。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精神症状 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7]进行评估,内容涉及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注意障碍、兴趣社交缺乏5个方面,采用6级评分法评估(0~5分),评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

1.3.2 认知功能 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可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量表(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8]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即刻记忆、延迟记忆、注意力、语言功能以及视觉广度,每个内容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认知功能越好。

1.3.3 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评定综合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9]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面对面评估,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状态等多个方面,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3.4 行为习惯 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10]进行评估,共包括7个因子,其中3个积极因素(0~40分,评分越高效果越好)、4个消极因素(0~60分,评分越低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精神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精神症状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注意障碍、兴趣社交缺乏5个方面阴性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精神症状比较(分, ± s)

表1 两组患者精神症状比较(分, ± s)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 0.05

组别 n 思维贫乏 情感淡漠 意志缺乏 注意障碍 兴趣社交缺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404.19±0.50 3.13±0.58*4.11±0.45 3.29±0.38* 4.20±0.39 3.10±0.32* 4.44±0.37 3.09±0.41* 4.09±0.30 3.40±0.27*治疗组 404.22±0.46 2.72±0.49*4.07±0.44 2.83±0.36* 4.16±0.35 2.72±0.34* 4.38±0.40 2.78±0.36* 4.03±0.35 3.19±0.30*t值 0.279 3.415 0.402 5.558 0.483 5.147 0.696 3.593 0.823 3.291 P值 0.781 0.001 0.689 0.000 0.631 0.000 0.488 0.001 0.413 0.002

2.2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认知功能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即刻记忆、延迟记忆、注意力、语言功能以及视觉广度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分, ± s)

表2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分, ± s)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 0.05

组别 n 即刻记忆 延迟记忆 注意力 语言功能 视觉广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4056.56±7.60 64.34±5.21*54.30±8.78 63.20±5.48*60.54±7.39 69.29±5.00*61.48±6.59 73.20±5.89*60.89±7.49 70.40±6.27*治疗组 4057.83±8.22 71.21±6.56*56.11±7.29 72.44±5.01*61.02±8.29 75.02±5.65*62.37±6.22 79.48±6.00*61.29±6.95 77.19±6.43*t值 0.717 5.187 1.003 7.871 0.273 4.803 0.621 4.724 0.248 4.782 P值 0.475 0.000 0.319 0.000 0.785 0.000 0.536 0.000 0.805 0.000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行为习惯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积极因素以及消极因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和积极因素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消极因素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生活质量和积极因素评分高于参照组,消极因素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行为习惯比较(分, ± s)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行为习惯比较(分, ± s)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 0.05

组别 n 生活质量 积极因素 消极因素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40 57.40±4.55 73.29±5.43* 25.11±3.18 30.35±3.14* 48.76±4.32 36.32±3.51*治疗组 40 56.34±4.70 81.10±4.54* 25.18±3.23 35.44±2.40* 47.65±3.65 30.09±3.44*t值 1.025 6.979 0.098 8.145 1.241 8.017 P值 0.309 0.000 0.922 0.000 0.218 0.000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病程长且迁延难愈,临床表现是胡思乱想、行为怪异,甚至还会伴随着注意力不集中和担惊受怕,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能会导致自杀和自虐。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家族中患有遗传病史会导致患者的发病率增加,也可能是遭受了亲人离世导致的。该疾病患者首次发病后往往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且认知功能障碍作为一种持续性过程,在其他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后仍会存在,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改善情况也是判断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指标[11]。

目前临床上对于精神分裂症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通过药物作用加强对患者相关精神症状的控制效果,以预防患者病情发展。但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不仅无法改善认知功能损伤情况,反而会诱发认知功能障碍问题。此外,非药物治疗方案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也未能在临床中得到充分重视[12]。相关研究表明,抗精神性药物与非药物方式治疗精神分裂症能有效缓解精神性症状,促进认知功能改善,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3]。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参照组比较,治疗组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注意障碍、兴趣社交缺乏5个方面阴性症状和消极因素评分更低(P< 0.05),治疗组RBANS各指标和积极因素评分更高(P< 0.05)。提示抗精神性药物联合非药物的治疗方式能缓解症状,改善认知功能以及不良行为习惯。哌罗匹隆是常用的抗精神性药物,主要是通过5-羟色胺Ⅱ型受体以及抗多巴胺D2的作用,有效控制锥体外系反应并改善相关症状[14]。非药物治疗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行为矫正的原理即强化适当行为,组织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患者逐渐适应社交活动,通过自理能力的训练能让患者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改善不良行为,生活能力训练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工作分配,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技巧,使患者能更好地回归社会。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健康教育能让患者了解到坚持用药的重要性,使其更愿意配合完成治疗工作,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培训,提高治疗效果。心理治疗不仅能改善其认知功能,护患、患患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支持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情绪,积极表达内心情感,使其执行能力得到提高,最终提高治疗效果[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 0.05),提示抗精神性药物联合非药物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苏淑萍等[16]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抗精神性药物联合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能有效改善精神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纠正不良习惯,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精神性精神分裂症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多元视角下的职场精神性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张灿 以“谦逊”的设计,赋予空间感染力和精神性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西方精神性研究评述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脑尔新胶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初步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