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向政治渗透式腐败:类型、成因及制度纠治

2024-03-11 14:48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掮客政商商人

高 建 设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省情舆情研究所;江西省基层党建协同创新中心,江西 南昌 330108)

一、问题的提出

资本是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同时,资本领域也是官员犯错和腐败的高发地,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资本就很容易向政治领域渗透,与政治产生勾结,对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造成破坏。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和体制机制破旧立新的转轨过程中,这种渗透式腐败在许多领域或多或少地存在,在个别地方甚至还非常严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形成重大的风险隐患,成为新时代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1]69。二十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坚决防止政商勾连、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等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2]。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这样的明确要求,显示了党中央坚决纠治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营造打击腐败、崇尚廉洁的亲清政商环境的决心。

本研究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和各地方官媒上公布的大量案例为分析对象,综合运用政治学、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认真总结分析和归纳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的类型,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为深化对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为党和国家防治政商勾连、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供决策参考。

二、资本向政治渗透式腐败的类型

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是腐败的重要成因,不法商人总是挖空心思,采取围猎、欺骗、游说、胁迫、联盟或身份变换等方式想方设法向政治权力渗透,而少部分领导干部也忘记初心、立场不坚定、抵挡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而拜倒在金钱脚下,给政治生态和经济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给营商环境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一)围猎式

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的第一种类型是围猎式。围猎式渗透是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最常见的方式,也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警示教育中提及较多的官员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方网站和各地方官媒上披露的许多案件来看,大部分违法犯罪官员也并非一开始就本性很贪很坏,而是有一个逐渐被腐化变质的过程。这个逐渐被腐化变质的过程通常就是资本向政治的渐进式渗透过程。因为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人情式社会,商人会利用各种机会接近权力部门的官员,在与官员交往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利用中国传统人情文化的特点,先从私人交往、从日常交往、从爱好交往等人之常情中的小微事件开始,尽其所能地投官员所好,营造出一种亲近、信任的关系,待与官员慢慢结下“深厚友谊”后,再来从小到大逐渐提出办事要求,其用心极其“良苦”。

从“围猎”这个词就可以看出,一些别有用心的商人表面上对官员恭敬有加,内心却视之为“猎物”,因此,向官员所做出的笑脸、弯腰和所付出的时间、金钱、物质等只不过是其“捕猎”的“诱饵”而已,并非出于真心实意的敬重。但由于“围猎”与“被围猎”的这种腐败行为被赋予了正常人情交往的价值外衣,不少官员由于疏于识别和预防而跌入陷阱。但也有部分官员明知是围猎陷阱,却抵不住诱惑而甘于被围猎[3],很享受这种“江湖义气”“兄弟情谊”。

围猎式的最大特点是用人情式外衣为遮掩,采用“温水煮青蛙式”的腐蚀手段拉拢官员,让官员在温柔舒适中逐渐被腐化。

(二)欺骗式

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的第二类型是欺骗式。与围猎式的真金白银撒“诱饵”不同,欺骗式最主要的特点是采取炫耀式的欺骗手段。从各类官媒渠道披露的案件来看,这类人自己本身和高层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把自己装扮成在高层人脉很广、“有来头”的神秘人物,好像无所不能的样子,其目的是以其所虚构的“政治资源”来为官员“画政治馅饼”,骗取官员的信任。这类人经常虚构特殊身份、打卡重要政治场合、想方设法找领导合影,变换着花样来编故事吹捧自己,并时常在朋友圈里发一些领导人活动场景图片、人民大会堂照片等来“佐证”自己的“高大上”,还刻意在出行工具、衣着打扮、消费场所等方面营造“实力派”人设,利用信息上的不对称来欺骗官员。一旦成功,则要求官员为他办这事那事,骗钱骗物、骗项目,甚至插手人事安排。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上当的不仅有大量的“苍蝇”级腐败官员,甚至还有许多“大老虎”级的官员[4]。

这类人往往深谙官场规则,平时就喜欢对官员心态进行研究并善于投机钻营,每逢换届人事变动之时更是拉起虎皮大旗,异常活跃,对政治生态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被中纪委痛斥为“政治骗子”[5]。政治骗子看似高明的骗术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个别官员不健康的投机心理,不立足于干事创业,而是热衷于“找靠山”“走捷径”,热衷于政治投机,或是犯事后怕出事而把“政治骗子”当成救命稻草,“急病乱投医”,这正是被政治骗子蛊惑、欺骗、拿捏的根源所在。

(三)掮客式

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的第三种类型为掮客式。与欺骗式的靠炫耀欺骗不同,掮客往往是有一定能力、地位,能在资本与政治之间起到牵线搭桥作用的。掮客们往往具有几方面的共同特点:一是“神通广大”,在政、商两面都有着较广的人际关系网络,善于左右逢源;二是受到政、商双边的信任;三是通过中间转一手,能够避免政、商双方直接交易的违规风险,为违规违纪操作提供方便;四是为政、商双方减少寻找“潜在客户”的时间成本和交际成本,使意欲寻租的官员足不出户就能玩转权力大印,赢得滚滚财源。

掮客既有个体式掮客,也有组团式的掮客;既有在职在位的政府官员,也有社会上的“能人”。掮客们所开展的“业务”也很广,基本涉及了腐败官员的衣食住行和工作、学习、教育、娱乐等方方面面,由此也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各类掮客,如“跑官掮客”“审批掮客”“引资掮客”“融资掮客”“招生掮客”“诉讼掮客”“工程掮客”“皮条掮客”“评比掮客”“补贴掮客”“摆平掮客”“协调掮客”[6]等,不一而足。总之,这些掮客利用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制度“漏斗”留下的权力空间,围绕拥有权力的官员的兴趣爱好和贪婪欲望来为资本的需求展开攻关活动,同时采取“两头吃”的方式捞取掮客费。掮客式腐败与正常中介服务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利用权力来进行违法违规操作和非法牟利。资本利用掮客来向政治渗透损害了正常的政商关系,破坏了公平经济社会环境,降低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四)胁迫式

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的第四种类型是胁迫式。胁迫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对以求财为主要目标的商人而言,通常还是不愿意跟官员“弄伤和气”,能软胁迫成功的,就不会使用硬胁迫。所谓软胁迫就是指运用非暴力手段来对官员的心理形成一定压力从而使得官员在不太情愿或无奈中来答应商人的要求。他们往往在经过一定的交往和关系积累以后,通过恭敬或夸赞的方式不断吹捧,抬高有所求的官员品德和声望,如“家乡观念强”“同学中‘混’得最好”“最讲朋友义气”“定会帮我们解决问题”等;或者制造相反的舆论压力,如“现在不帮家乡做点事以后就没机会帮”“这件事都做不好别人会怎么看你”“没有人会说你好”等,给官员造成一种心理压迫。在此过程中,官员在作出违规用权的行为时,心理会体验到被胁迫或是不愉快的感觉,但碍于情面或是在他看来问题不算大,再加上商人“礼金”也够重,在心里矛盾中拉不下脸时就选择了答应商人的要求,于是商人的心理绑架成功了[7]。

比软胁迫更恶劣的是硬胁迫。硬胁迫就是商人(通常也是违法违纪的商人)一开始在官员面前装作很卑微的样子,引诱官员作出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一旦掌握了官员的违规违纪违法证据,则原形毕露,开始胁迫官员帮他办事。在许多资本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的恶性案件中,都掺杂着硬胁迫的成分。

(五)联盟式

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的第五种类型是联盟式。政商联盟式的渗透往往导致政治问题和经济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共腐关系圈”“政商联盟圈”等腐败利益共同体。在政府大力招商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本和政治会有天然的紧密联系,这本身无可厚非,政、商正常交往也是必需的,但是政、商交往必须保持亲清关系,如果越界,就会违纪违法,滑向腐败甚至是犯罪的深渊。在联盟式的腐败渗透中,商人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通常建立在相互勾结、互相依赖、相互利用的庸俗关系网络上,商人需要政府官员的支持来获得项目批准、商业机会、财政支持、垄断权益等,或是需要将官员作为商业集团的利益代言人,通过官员的权力和影响力来维护商业集团的圈子利益;而政府官员也需要商人的支持来获得政绩增长、政治支持、职务晋升等政治资本和黑色利益寻租等。政商联盟式的腐败往往是由围猎式的腐败发展而来,是围猎式渗透的高级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在资本的围猎策略成功、商人和官员已经建立较为稳定的信任关系之后,他们会结成“共腐关系圈”“政商联盟圈”等网络关系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这种关系,以实现更多的共同利益。这个关系圈子通常由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构成,成员之间通过权力、金钱等手段互相谋取私利。这种官商勾结引起的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肥”的是“腐败关系圈”内之人,损害的是国家、集体、群众的利益,破坏的是政治生态和营商环境。

(六)旋转门式

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的第六种类型是旋转门式。所谓旋转门式,从理论上来讲,既包含了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也包含了政治向资本领域渗透,这是一种双向流动的关系。但从实践来看,在政商“旋转门”中,商界人士想旋入政界,寻求身份改变的情况较多,而政界人士想旋入商界,寻求身份改变的情况比较少见。单就资本向政治领域的旋转门而言,主要是指某些商人一旦在商业上有所收获之后,并不满足于商业上的成功,而是想从商界踏入政界,想由“商人”变成“官人”,挣得一顶“红帽子”,其目的不外乎以下两种:一是通过获得红帽子来提高身份和地位,从而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能掌握信息先机,调动或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源;二是一些不法商人用红帽子来为自己“洗白”,或是以官方身份来遮掩自己的非法行为。个别商人即使花下“血本”也想换得一顶“红帽子”,个别党政领导对这种商人还乐于投其所好,这里面除了官商狼狈为奸的腐败之外,还暴露了个别地方政府存在政治严肃性不足、程序规范性不够、监督机制不到位等制度漏洞。例如,在选举中出现的拉票贿选、掏钱买个政协委员来当等违法现象,即属这种情况。

当然,也不乏诚实致富的商人,他们积极回报社会,也有参政议政的诉求,这种情况是允许和鼓励的。因此,对于商人旋转入政界,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关键是看动机是否纯正、程序是否违法违规。要防治的是动机不纯、程序不明、政商勾连的腐败式旋转门。

三、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的逻辑成因

以上归纳的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的六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导致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的成因,既有个体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市场和文化等方面原因。

(一)个体因素

1.官员的寻租动机

从个体因素方面来看,官员抵挡不住资本渗透的原因包括信仰缺失、贪欲心太强、定力不足、侥幸心理等。信仰缺失就容易忘记初心,迷失方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扭曲,就会有太多想法,容易产生贪欲,丧失职业道德和做人底线,面对资本送来的糖衣炮弹、金钱美色就会失去定力,容易被击倒。还有些官员总是心存侥幸,认为自己能够躲过纪检监察和群众的监督,实际上只是“聪明的幻觉”而已。以上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思想出了问题。无论是主观上乐于合谋、结盟、被围猎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欺骗、被“温水煮青蛙”,在违规用权的那一刻就已经在思想上丧失了原则底线。思想上一旦有了裂缝,资本就会像岩浆一样涌进来,最终就会由被资本渗透变成被资本侵蚀。

有些官员一谈起政治学习教育活动就觉得枯燥无味、百般无聊的样子,这说明对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符合好干部标准的政治文化思想还未形成。这也说明长期坚持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2.商人的投机动机

资本具有天然且强烈的逐利本性,也会有不受制约的扩张冲动,除非有法律对之进行约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济社会急剧向市场模式转轨,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权力主导下的地方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在各地竞赛式的招商引资过程中,权力与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部分投机的资本和腐化的权力走向相互勾连,寻租腐败的现象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资本天然且强烈的逐利本性夹杂着商人的投机思想不断向政治权力渗透,想方设法拉拢权力、利用权力、掌控权力,通过权力来获得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垄断优势,从而使自己在不正当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有些商人甚至还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眼睛不仅是盯着当前的掌权官员,甚至还会搞“长线政治投资”,善于发现“有前途”的官员并主动帮其创造政绩,助其在政治上发展,然后再图其回报。

而权力一旦被资本所“俘获”,则就会主动为资本站台。例如,有的掌权官员会主动给特定资本的市场准入降低门槛,违规“开绿灯”;有的会根据特定资本的情况打造“量身定做”式的竞争规则,打击竞争对手,以貌似公平的方式来“挟带私货”,扰乱市场秩序;等等。

(二)环境因素

1.法规制度不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纪国法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家法律制度不断修改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也逐步健全起来。但是,面对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违法违纪行为,也难免存在精细度不够、及时性不够、威慑力度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对于各种软性腐败、隐性腐败我们难以辨别和鉴定。例如借口亲戚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老乡关系、群友关系、球友关系、钓友关系、驴友关系等,利用人际关系、共同兴趣爱好、一起参与社交活动等非完全物质手段进行“情感投资”的行为,在没有出现违法违纪行为之前,我们难以一一辨别和界定。这类“软性”渗透手段更加隐蔽,有时显得非常自然,注重“情感投资”的前瞻性、持续性、发展性,成为新时代防范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的一个新挑战。这也给新时代反腐败相关党纪国法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当前的法规制度对于政治权力和市场资本的监管也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对官员的法规纪律要求要比对商人严厉得多。对违法违规商人的震慑力不足导致他们敢长期、多次围猎官员,使得渗透问题难以“遏源”“断流”。因此,要推动政、商违法行为一起抓、同处罚,同时把权力和资本都关进法律的笼子,才能遏制资本向政治领域的非法渗透。

2.监督机制不通畅

虽然党委领导之下的纪检监察、行政监察、司法监督、媒体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体系日益完善,但不同监督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有效衔接和协同合作还不太通畅。例如,有些政商勾连的腐败案件并没有太多的隐蔽性,甚至政商之间的丑恶勾当百姓早已共知,人民群众也多次向纪检监察等部门反映,但腐败分子就是迟迟得不到惩治,甚至不断被“带病提拔”。这就造成了媒体和百姓认为有些腐败官员“告不倒”“越告越升”。究其原因,并不是纪检监察机关不作为,而是纪检监察办事要讲究证据,对一些隐蔽性强的非法活动的证据收集难度大、耗时长。百姓虽然能感知,但单个人往往只有碎片化的证据,甚至有些只是直观感受,难以作为办案的直接证据。而纪检监察部门从各方面搜集到足够的证据(包括群众反映的情况和提供的证据)往往需要的时间很长,有些甚至耗时数年甚至十数年。再加上这么长的时间内,纪检监察机关的人员也存在流动的情况,还会造成一些“信息交接”成本,增加了对“狡猾”官员的查处难度。因此,有极个别的腐败官员“带罪潜伏期”很长。故而,进一步畅通纪检监察等官方监督主体与群众监督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健全对群众意见的收集、整理、反馈等方面的合作机制非常必要。

3.地方政治生态不清明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活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贪污腐败总是和地方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地方政商勾连、腐败频出,那就不仅仅是官员个人的品行问题,政治环境也肯定出了问题。有些地方政治生活不民主,政治生态不清明,山头主义、圈子文化、好人主义、自由散漫主义、拜金主义等大行其道,党的优良作风得不到贯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官商勾结、拉票贿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排斥异己等现象层出不穷。有些关键少数的干部独断专行、大搞一言堂,将民主生活会搞成标榜民主的绚丽外衣,实际上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对批评者不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是记恨在心、寻机打击报复。在这种正气不彰、邪气不祛的政治环境下,权钱交易、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的病毒就会滋生蔓延,甚至发展为当地政治生态圈中的“潜规则”“关系学”“护身符”。那些擅长见风使舵、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官员和商人就大有市场,正直刚正的官员则难有作为,“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会使得“老好人”“太平官”“圆滑官”越来越多,坚持原则、埋头苦干的人越来越少,这种政治环境对亲清政商关系的构建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

4.政商文化不健康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政商文化,其中既有诚信、合作、互助、公平等文化精髓,也不乏腐败、欺诈、压迫、阿谀奉承等文化糟粕。当这种文化糟粕转入政商关系中,商人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攀附官员、巴结权贵、求关照、求庇护的投机思想。事实上,这些腐败的政商文化糟粕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员和商人思想,并对政商关系的发展产生着严重的负面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中央尽管始终重视从思想上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清正廉洁,并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腐败,但历史上腐败政商文化因素糟粕的影响是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因此,在政商关系中,关系学问、送礼学问、人情学问、饭圈规则等政商腐败现象并不少见,在某些地方甚至大行其道。而改革过程中的制度转轨和机制不完善也给政商腐败文化的发展留下了空间和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8]181政商腐败文化使得相当部分的官员思想容易被资本所腐蚀,为腐败官员的行为失范埋下了隐患。

5.市场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十分完善,政府主导地方经济发展格局的特征很明显。这导致了资本过度依赖政治的现象出现。改革四十多年过去,但“找市场不如找市长”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仍没有改变,不少地方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地方政府的干预使得市场竞争不公平,导致了市场环境的恶化。在某些官僚主义盛行的地区,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并不透明,容易出现“关系户优先”的情况,这就导致资本不得不向权力低头,只能通过向政府“买关系”才能获得市场机会,这也就是资本向权力渗透的动机之一。二是地方政府的干预也会扰乱市场经济的发展节奏和资本的自主布局,导致市场环境的不稳定。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可能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扶持某些产业或某些企业,这容易导致市场的过度扭曲和资源配置失灵。三是地方政府官员更换频繁和政策的不稳定也会使得企业难以制定长期的市场发展策略,这使得企业更加倾向于通过与政府建立联系,来获取更多的短期政策资源和市场机会。总之,“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是资本主动或被动向政治领域渗透的重要原因。

四、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的治理路径

(一)加强政商双方的思想教育和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根源上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9]10破解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需要多管齐下,但最基础的还是要以思想“铸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政商关系异化的开端总是从思想的异化开始的,所以,要治理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首先就要从思想教育和引导抓起。对干部的思想教育要结合党内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来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坚守政治红线、纪律高压线、廉洁底线,坚决防范跌入各式的资本套路陷阱当中。要在不想腐、不甘被围猎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实现由不敢腐、不能腐向不想腐的转变。在纠治资本向政治渗透问题时,除了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外,加强对商人和企业家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样重要。其次,要教育引导商人和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公平观、法治观和社会责任感,宣传和培育企业家精神,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商人和企业家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对于有参政议政意愿的商人和企业家,要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其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正规的方式、正当的程序来进行,不能搞歪门邪道。总之,抓好政商双方的思想教育引导就筑好了防治政商勾结和渗透腐败的一张过滤网。

(二)健全防治政商勾连式腐败滋生的体制机制

政商勾连是经济发展中的毒瘤,总是一边被解决清理,一边又不断新生,即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整体环境更加严紧,不收敛、不收手的政商腐败案件仍不断被查处,说明防治政商勾连式腐败仍需从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要把政治公权力和资本都关进法律的笼子。一是要针对资本向政治渗透的围猎、欺诈、胁迫、联盟、旋转门等各种方式,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党纪国法,尤其是要增强对软腐败、软胁迫等新型渗透方式制定更细致的规则,对于政商关系活动分别从官员和商人的角度提出若干负面清单,以增强对政商勾连式腐败的约束力和震慑力。二是要建立起“全周期管理”的反腐败机制,将反渗透式腐败的关口前移,深化源头治理,抓早抓小,坚决防止党员干部从商人的圈友、球友、牌友等逐步发展成资本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代理人,最后演变成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大案,严重破坏地方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三是要紧盯关键领域和腐败“重灾区”。针对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要重点监管和防治,尤其是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土地使用、国企改革、项目审批、金融等领域和环节要严格监管,防治资本各种形式的渗透式腐蚀。四是行贿受贿同查同罚。针对官商勾连中处罚不均衡的现象,要加大对违法商人的处罚力度,尤其是对长期、多次拉拢腐蚀官员且涉案金额大、性质严重、影响极坏的商人要加大处罚力度,推动达到“不敢送、不能送、不想送”的效果。

(三)构建以纪检监察为龙头的多元化立体监督机制

要以加强党的全面统一领导为统领,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构建以纪检监察为龙头、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多元化立体监督机制。一是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纪检监察队伍,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性。二是要强化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检查,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主导作用,加强各类监督主体的协调和配合,形成联防联控合力。三是要推进立体化监督,加强人大、政协、审计、检察、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群众等多主体的协作,建立各监督主体的联系机制,形成多元化立体的监督体系,对政商活动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的监督。四是要健全举报渠道和处置机制,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加大打击政商勾连式腐败的力度。五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化平台,推进信息化管理、信息共享、信息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提高纪检监察机构运行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六是要进一步增强监督的透明性。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防治资本向政治领域的渗透,就要增强监督的透明性,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和国家安全信息,就应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内引进媒体、社会组织、群众等多主体参与监督,构建政商关系的大数据智控体系。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商文化和营商环境

良好的政商关系是一个地方经济长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保障。同时,政商关系健康也是一个地方招商引资的最大品牌。防治政商关系“亲而不清”、勾连式腐败等病灶除了要加强反腐机制和监督机制等“硬制度”建设外,还要加强政商文化等“软制度”建设,营造和弘扬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政商文化风尚。一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公平诚信文化。政府、企业、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坚持公平公正,坚守诚信底线,诚实守信,守规矩,守契约,树立起诚信为本、以信为立的理念,形成一种全社会共同倡导公平诚信的氛围,使官员、商人都耻于阴暗勾连和非法牟利。二是培育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官员要培育官德,商人要培育商德,公民要培育社会公德,各行各业都培育起职业道德。同时,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关注社会公益,官员和商人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防止各类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暗箱操作和利益勾连。三是倡导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注重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创新创业文化,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政商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光明正大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信誉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五)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在现行的地方行政主导招商引资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尽管全面从严治党使得政商勾结和腐败的空间被极度压缩,但政治权力仍然按照惯性活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这种情况下,资本腐蚀权力和权力主动寻租就都难以完全避免。因此,要根治政商勾结和资本向政治领域的渗透式腐败,就应进一步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权力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干预,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营造亲清政商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是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明晰是遏制“公地悲剧”式病灶的良药,也是防治资本向权力渗透和权力寻租腐败的有效手段。二是要严格落实公平竞争的审查保障机制。要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法规,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平竞争的政策保障机制,为各类资本主体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确保各类资本主体得到平等对待。

总之,产权清晰、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是防止资本向政治渗透的重要保障,具有促进商人规范经营、公平竞争,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多重意义。只有打造公平竞争的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会使资本向政治权力渗透失去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遏制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结语

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方网站和其他各类官方媒体披露的大量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的案例来看,资本向政治领域的渗透,他们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非法利益、捞取政治资本和满足个人官本位的虚荣心,出于谋取更高政治利益或实现政治野心的案例极其罕见。但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典理论来分析,如果对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的各种情况不从严查处,不露头就打,则会毒害政治生态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甚至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严加治理。一方面要重视反腐机制、监督机制、市场机制等正式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思想教育引导、亲清政商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建设,只有两手抓,两手都硬,才能有效纠治各式各样的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式腐败,为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掮客政商商人
言而无信的商人
威尼斯商人
治理理论对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难题的破解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政商良性互动关系应遵循的原则及路径探析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症结与出路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政商关系
政治掮客的类型与社会基础
游走于权钱间的“权力掮客”